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春秋末年楚人老聃所著的《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因其首次以哲学概念的“道”凌驾于宗教神学的“天”之上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故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在...  相似文献   

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及“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老子自然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崇尚自然法则,主张法网宽疏,强调德要从法,是老子自然法思想的主要特点。老子的自然法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制定和实施良法,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中包括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门类齐全的法律思想。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自然法思想的智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者将尝试用以老喻老,以儒喻老,以今喻老,以法喻老等方法,从法学流派、实体和程序法学等几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道家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解决现时代的根本问题,即重建中华之思想、道德、制度、社会,并重新联接四者,俾使旧邦绽放新命。在老子那里,个体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个体得以凭藉其独特却可普遍感受的生命体验,抗拒普遍必然性的权力命令,拒绝依据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论证而违背心中的鉴赏判断。人怎样以合于道的方式在此世生存,取决于现世的人之"德"如何得到规定。人在世上是以"群"的方式生存的。在老子看来,人之"群"的划分方式是:"人法地"。风俗是每一地风土与人情的最佳融合,也是当地人在其中的最佳生活方式。正是以风俗为核心的地域传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得以成"群",构成呼吸与共的"家邦"——文化—政治共同体。这也正是老子给予今天的最佳启示——只有让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组织相融合,才能保障人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6.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社会统一思想有新的继承和发展,认为世界一统于"道",自然和人及社会"通而为一"、"一齐";人应该顺乎"自然",重建"天府",达到天秩、天均、天和.庄子强调的是反对重压,追求自由基础上的和谐统一,这便是<庄子>在社会统一和进步理念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老子和庄子的视野和言语中是单纬度的,即仅仅是自然之天。事实上,老子与庄子的天概念同时兼具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两种内涵,既是被人们事奉的宗教之天,又是包括自然现象在内的自然之天。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不是矛盾的,与其最高哲学范畴“道”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老庄认为自然万物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而自然界的山水恰恰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无为"的特征。这种自然意识造就了中国艺术家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在道学精神的启示下,人们一而认识自然之美;二而追寻自然之美;三而以诗画摹写自然之美。这是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审美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体现了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自然无欲的,人也应顺乎自然,清静无为。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导致了祸乱,违背了道,故需"抱朴守静"、回到自然状态。老子的哲学观不是不要"利",而是不要害;不是不要美,而是不要丑;不是不要善,而是不要不善。但由于美与丑、善与不善、利与害"相伏"、"相倚",相伴相生,所以,为了不要丑、害、不善,干脆不要美、善、利。老子的音乐美学观与哲学观是一致的。为子避免音乐的丑,他连音乐也彻底抛弃,提出了"大音希声"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法自然——老子生存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哲学充满生存智慧。老子认为道所生成的自然既是自然的本然状态 ,也是自然的完美状态 ;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 ,无为于自然 ,效法自然 ,才能保持自然和人的和谐 ,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1.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挺立于号称"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老子》的"道",以对"天"的理性认知,率先宣告了上帝世界的倒塌。"道",作为照亮中国哲学王国的第一抹阳光,以其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宇宙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循。从"道"这一宇宙自然的总规律出发,《老子》为人类提出了"无为而为"、"知常曰明"、"知止不殆"和"知不知上"的思维和行为警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有所作为,而自然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在复杂、联系的宇宙自然面前的无知性,则全部都是自然法则的具体展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法则认知和遵循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和可持续的。《老子》"无为"、"知常"、"知止"与"无知"论,作为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对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在自然面前膨胀起了征服欲的人类而言,是一种回归理性和科学的哲学矫正。  相似文献   

14.
山石与水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自然山水式的古典园林本于自然,但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并受绘画、诗词和文学著作的影响,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开启天道学,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也可以说是老子对于中国哲学最主要的理论贡献。老子"以道释物",既认为道生万物,又认为道在物中。"以道看人",强调圣人与俗人不同类。"以道治世",主张建构"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对老子以"贵柔"知白守黑"为代表的行为准则,人们往往给予"消极保守"的评价。其实老子并非真是消极保守、否定进取:其一,"道"本自然,不具备价值判断;其二,"德"存于社会,但人不能做到"立德","德"需以"道"为体,才能复归于真德;其三,老子更看重"道"的根源性、统一性、自然性、和谐性,因此万事万物、人的一切言行的正确与否最终都归于"道"的标准。老子哲学的积极本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