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者随笔     
《社会》2002,(5)
在董乐山先生的文集《文化的误读》中有篇短文 ,题为“阿Q的革命” ,文中转述了他从事中译英工作的朋友谈的一件事 :那人将某篇杂文里“阿Q的革命”一句直译作“AhQ'srevolu tion”。译稿到了英国专家手里 ,此句被改成“therevolutioninthe  相似文献   

2.
编者随笔     
《社会》2002,(8)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中国的城乡社区正逐渐摆脱以往受国家行政权力强力控制的束缚 ,开始向社区自治转轨。随着民众对社区事务参与的深入 ,人们开始关注社区内部的权力结构问题 ,人们想知道究竟谁是社区权力的主宰?在诸如社区管理层的任命、社区公共环境的布局与重建 ,以及公共教育政策等一系重大事项上 ,谁拥有最终的决策权?社区的权力是掌握在少数社会精英的手中 ,还是分散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这是一个颇吸引人的研究课题。早在上个世纪初 ,美国就有一批社会学家把他们的研究目光投向了社区的权力结构上 ,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还不足…  相似文献   

3.
编者随笔     
《社会》2001,(6)
由种种原因引发的焦虑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其共通性。烦闷不安、无力感、缺乏自信 ;夜晚失眠 ,“天亮时又迷迷糊糊想睡觉” ,常常会莫明其妙地抗拒起床 ,对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天的生活感到一种难言的恐惧。如今 ,这些症状在当代人身上 ,表现的越来越普遍 ,确实值得我们沉思。长久以来 ,人们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雄鸡报晓 ,每旦晨兴 ,一觉醒来 ,多数人会精神唤发地迎接黎明 ,拥抱新的一天。杜甫云“欲觉闻晨钟 ,令人发深思。”晨钟声过 ,是人们新的一天生活思索和实践的开始。萨特这样说道 :“把闹钟的呼唤当作呼唤来把握 ,那就是起床。因此起床…  相似文献   

4.
编者随笔     
《社会》2001,(7)
记得当初在设计这份刊物的目录版式时 ,那灵感是从眼前的电脑屏幕中突然冒出来的 ,于是就有了左边这样一扇“窗口” ,那上面呈现着一份菜单 ,任由读者点击最吸引他的“文本”……这是一扇缩小的窗口 ,透过它可以管窥正日新月异变迁着的大社会。如果说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就是活动着的人 ,那么世界上自从有了男人和女人 ,两性间的“战火”就从未平息过。本期主题栏目刊发的一组文章 ,梳理了有关男女性别差异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 ,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 ,能够发挥女性才能的职业领域已大大拓展 ,传统意义上的性别的社会分工正日趋弱化。长期以…  相似文献   

5.
编者随笔     
《社会》2001,(8)
万事开头难 ,初次编稿也是如此。整整一月间 ,选稿、改稿、编排 ,真可谓是手忙脚乱。所幸在各位同仁的帮助下按时编竣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这未经雕琢的作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同样需要伦理道德的制约。本期主题报告刊发的一组文章 ,探讨了“市场经济与道德重建”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如何规范经济活动 ,不仅需要法制 ,更重要的是伦理道德。文中既有对经济伦理的总体思考 ,又从企业经营伦理、广告道德、环境伦理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乡村社会的种种特征 ,已为众多名家所阐述。本期试图重新认识乡土中国。吴理财…  相似文献   

6.
编者随笔     
《社会》2001,(9)
本期杂志送到每位读者手里的时候 ,新的学年已经开始了。秋高气爽 ,这是金色的日子 ,这是收获的季节。在阳光洒满校园的时候 ,孩子们蹦蹦跳跳 ,欢乐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开始了漫漫学涯的征途 ;考进高中、大学的新的学子们告别黑色的七月 ,开始编织自己的人生梦想……。新的季节的开始 ,是新的人生的开始。大学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您走进大学校门 ,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时 ,也许您会轻松一番 ,也许您有功成名就的感觉 ,也许您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感到茫然……。大学生活虽然和社会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请记住 ,那里决…  相似文献   

7.
编者随笔     
《社会》2000,(12)
一直以为从月球上看地球 ,唯一能看到的人类建筑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因此一直以此为自豪。不料日前看到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在采访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美国宇航员奥尔德林时 ,问他“在月球上真的可以看到万里长城吗” ,奥尔德林回答 :“我可以告诉所有的中国人 ,在月球上是看不到万里长城的 ,那是电视对答中产生的误解 ,和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长城是狭窄而且不规则的 ,在轨道上 ,很难看到不规则的事物 ,如果是从机场通往城市的宽大直路 ,那会比不规则的长城更容易被看见。”听后突然有点沮丧。这沮丧并非由于长城就此变得不伟大了…  相似文献   

8.
编者随笔     
《社会》2000,(7)
从本期起 ,《社会》无论是封面的包装 ,还是内部各栏目的调整 ,都力求给读者一个“变化”的新感觉。形式上的出新代表了我们的一种努力———让《社会》更贴近社会 ,但这种贴近绝不是被动地迎合潮流 ,《社会》努力探求的是如何以社会学所独具的多维视角去更广、更深地发现并回答变迁中的社会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并提出走在社会生活前面的科学预测 ,这是我们的责任。正在着手编稿的时候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的校园内举行 ,社会学界的老前辈费孝通教授特意为大会发来了专稿 ,本期全文发表费老的专稿 ,以飨读者。新年…  相似文献   

9.
编者随笔     
《社会》2002,(7)
“妈妈对我说 ,孩子 ,我要给你说件事。我怕这是你最后一次上学了。我睁大了眼睛 ,看着妈妈……”宁夏半戈壁地区“张家树”村14岁的女孩马燕 ,在得知她将不得不辍学的当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可是 ,我要上学 ,妈妈 ,我不要回家。我要是能永远留在学校那多好啊……”马燕的日记偶然被转到了在宁夏采访的法国记者阿斯基手里 ,一篇以此为素材的长篇通讯《我要上学》发表在了法国《解放报》上。结果“马燕的求学愿望”感动了许多法国及欧洲读者 ,他们纷纷寄来了“希望捐款”。6月13日《文汇报》那篇报道的作者、驻巴黎记者郑若麟写得好 :…  相似文献   

10.
编者随笔     
《社会》2000,(9)
新一期的《社会》又同大家见面了。编稿之时 ,适值盛夏 ,炎炎的烈日和烘人的气息像是要将一切的矫饰撕去。在这个炎夏 ,人们的生活似乎会更透明和纯粹 ,因为你可以从洞开的门窗 ,观察到人们的生活起居 ;从最精简的衣着扮相 ,观察到人们生活的本质状态。由于炎热 ,一切都除去了遮掩 ,谁又会说 ,这种接近理性的赤裸不是件好事 ?这便有了本期主题报告的选题 :生活方式 ,乍一看这个主题是闲适的、活泼的 ,但若撇开细微的衣食住行 ,将之置于较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这个主题便多了几分严谨和耐人寻味 ,从“中国近现代人们休闲方式解读”中 ,可对各…  相似文献   

11.
编者随笔     
《社会》2001,(2)
小平同志不仅性格倔强 ,思想敏锐 ,而且在处理问题时亦常有惊人之举。譬如 ,他那句有名的“不争论”。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面临关键时刻 ,一群理论“左派”纠缠于“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之类的“伪问题” ,并对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大加挞伐。其要害 ,是借此否定改革。小平同志就此提出了“不争论” ,使得改革沿着“三个有利于”的正确方向深化下去。近来读到王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转述了张中行老先生说的一个故事 ,忽然对“不争论”的内涵更加深了一层领悟。故事是这样的 :古时候 ,某甲和某乙…  相似文献   

12.
编者随笔     
《社会》2001,(11)
编稿之际 ,正值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而当这份刊物与读者见面之时 ,也许中国已加入WTO大家庭。刚跨入新世纪门坎的中国 ,可谓好戏连台 ,无论是北京申奥的成功 ,还是中国男足终于冲出亚洲 ,提前两轮获得了世界杯的入场券 ,这接踵而至的盛事 ,令所有渴盼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人倍感振奋与自豪。然而感奋之余 ,我们的心情并不轻松。面对机遇和挑战 ,谁都明白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当我们即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时 ,我们不禁扪心自问 :中国 ,你准备好了吗?毫无疑问 ,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参与的各方守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国际化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编者随笔     
《社会》2002,(4)
记得刚刚接触社会学的时候 ,无意间看到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的著作《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 ,她将男女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种“战争”,仿佛是不可调和的 ,正如西方一些女权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是人的一切外化、延伸和产出 ,换句话说 ,媒  相似文献   

14.
编者随笔     
《社会》2002,(1)
记得儿时 ,最兴奋的莫过于跟着大人混进“公家单位” ,看一晚上革命样板戏的电视实况。后来稍大一点识字了 ,偶从同学处借得一本厚厚的“名著” ,便如获至宝 ,似懂非懂地埋首啃读 ,即使通宵达旦 ,也乐此不疲。这情形对于生活在当今网络媒体时代的青少年而言 ,简直有点匪夷所思 ,可在那个年代里 ,既没有精采纷呈的书刊 ,也没有一天24小时滚动播出的电视节目 ,更谈不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维动画游戏和全球相通的PC机 ,一本私下里传阅的书或一场“内部电影”足以成为那个年代里年轻人最丰盛的“精神大餐”了。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 ,一代人…  相似文献   

15.
编者随笔     
《社会》2002,(10)
“社会学是什么 ?”这是每一位初识社会学的人经常的发问 ;因而也有了英格尔斯《Whatissociology?》一文 ,其实 ,社会学除了深奥、繁复的理论 ,更是在我们身边无处无在地实践着。本期推出的主题报告便有了“生活中的社会学”这一主题。从消费、儿童玩具、旅游、身处的办公室 ,到与人接触的中的“面子”都有所涉及。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这就是我们所处生活中的社会学。笔者曾在2年前与《大众旅游的社会学批判》一文中提及的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有所接触。在其《社会的麦当劳化》(乔治·里芡尔 ,199…  相似文献   

16.
编者随笔     
《社会》2001,(5)
编完一期文稿 ,心情总是格外的轻松 ,更何况接踵而至的“五·一”长假正带着它盎然的春意向我们走来 ,它召唤着人们到春天的大自然里去彻底放松身心 ,在恬淡与自由的心境中 ,去享受休闲之乐与悠闲之趣……假期的日渐增多 ,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短。试想 ,当社会生产水平普遍低下 ,人们即使“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也只能勉强生存的时候 ,是很难奢望有什么闲暇用来悠闲的 ,这正像鲁迅先生说的“至少是不必十分挣扎谋生” ,才会有“悠闲的余裕”。如今 ,无论是每周的双休日 ,还是“五·一”、“国庆…  相似文献   

17.
编者寄语     
《社会》1994,(9)
金秋永远是大自然收获的季节,今秋也是《社会》的丰收之年。在绕过险滩之后,我们相继推出“人际交往”、“热点聚焦”、“精萃总汇”等一批颇具个性的新栏目,“理论探讨”、“社会报告”、“观察思考”等传统栏目也正推陈出新,“编读往来”将我们与作者、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大读者从《社会》中有所收获,我们亦从读者的来信中汲取营养,得到启迪和鼓舞。 社会,是你我生存的舞台,奋斗的空间。而《社会》则留下你我对人生、对社会、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不绝的思索和永恒的憧憬。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机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我们的社会大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为地球村的长期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编者寄语     
《社会》1983,(1)
《社会》创刊至今已出版五期,从本期开始,改为双月刊,由邮局发行了。改刊以后,我们将怎样回答读者的殷切期望,将以什么奉献给广大的社会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呢? 社会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煦春风的吹拂下欣欣向荣、含苞怒放的百花中之一花。正因为社会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它一回青绽绿,就受到人们极大的关心和重视。《社会》虽是一块很小的社会学园地,但自问世以来,不少青年就要求我们帮助他们自学社会学;不少专家对我们主动指导;不少同志,还有一些海外朋友对我们提出宝贵建议;许多社会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愿意  相似文献   

19.
编者寄语     
《学习与探索》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历时八年多。这八年多,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巨变,取得了伟大的社会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催生了改革,催生了这一系列进步与成就,也催生了社会科学的活跃、繁荣与发展。《学习与探索》应解放思想及改革之运而生,既以自己的存在本身体现了,又以自己的全部努力增进着这样的活跃、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编者寄语     
《学习与探索》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历时八年多。这八年多,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巨变,取得了伟大的社会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催生了改革,催生了这一系列进步与成就,也催生了社会科学的活跃、繁荣与发展。《学习与探索》应解放思想及改革之运而生,既以自己的存在本身体现了,又以自己的全部努力增进着这样的活跃、繁荣与发展。作为社会科学综台性学术研究刊物,《学习与探索》以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和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