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误读。只有以整个西方哲学为背景,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出发,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本真内涵,凸显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要追问自身的终极意义,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表达自身的精神本性,就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反思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备科学形态的哲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理应强调哲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之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思想。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 ,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 ;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 ,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他对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并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内容和人道的精神 ,而是要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是"男权"和"女权"的统一。衡量一个社会或评判一种学说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考察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的实现程度如何。生产力的发展是女性人文关怀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激进的女权主义不利于女性人文关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5.
常改香 《理论界》2013,(2):123-125
《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它的发表距今已有70多年了,虽然基本理论在当今社会仍有普遍意义,但也不可能囊括当今世界的全部社会实践,因此,有必要对现时代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努力建构当代科学的社会实践观。本文试从新时代人类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建构新时期科学的社会实践观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以及建构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以实践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并把实践论理解为一哲学体系的基础.如何在新哲学教材中贯彻"以实践论为理论核心"的原则呢?作者提出了系统的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作为阐发实践论理论核心地位的前提,把实践论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把实践论同辩证法同一起来,使之成为认识论与历史观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哲学思考立足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之上 ,以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建构自己的理论 ,实现从逻辑本体到实践本体的革命性转换 ,树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科学哲学的理论本性内在地要求在其研究中必须使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同时,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也正是这一方法的动态体现.而且,西方科学哲学在发展中所显现出来的这种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趋势,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早期社会概念对“存在”所作现实的、对象性的、有机整体的构成和本质穿透;分析了其本体论的本质直观“肯定辩证法”对“社会实践”直接性与中介性相统一的把握,从而沟通了本体论与认识论、沟通了人学与科学;认为正确理解这种社会概念,对当今改革实践仍具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育林 《学术研究》2006,2(8):41-47
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古代形而上学是纯客观的实体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主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改造了古代和近代的形而上学,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实践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现实生活。实践形而上学不仅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而且其思想涵盖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正重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浩 《东南学术》2005,(6):33-37
本文认为,学界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科学理性的理解模式,即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科学,另一种是价值理性的理解模式,即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对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性的张扬.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本真内涵是这两者的辩证统一,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3.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6,26(6):15-20
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近代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理性主义传统,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批判对象,无疑是其内生性理论逻辑出发点,但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恰恰离不开恶劣生存境遇下无产阶级的悲惨现实以及马克思置身其中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可以说,马克思所面对的现实社会背景始终是其独特哲学智慧的"原动力";马克思哲学对现实解释和剖析力度的深化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并非他在书斋中抽象地研究"哲学"从而其逻辑体系和理论建构不断完善的结果,而是首先来自于他对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实际感知与认识的加深;在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渐成"显学"的当下,要全方位廓清产生于多重复杂背景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就不能不对马克思哲学得以产生的"外史"予以深刻关注,这也将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唯逻辑化"倾向起到另一种"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玉 《学术研究》2007,46(10):16-2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社会有机体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是人的实践、特别是交往实践的产物,交往实践的总体性联系内含着社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性;它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社会相互矛盾的产物,因而是一个内含着社会的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动态平衡状态与过程;它是稳定的自我调节的制度整体,内含着能动性。一个社会有机体进步复杂程度越高,这种自我调节程度能力与自觉性也就越高,该社会的和谐性便有可能越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批判.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在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颠倒中完成的,是对资产阶级抽象自由的虚假意识的揭示.但是后来的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背离了意识形态的批判,而走向了科学的批判.科学的批判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意识形态的批判在马克思的后期思想中,从属于科学的批判.这两种批判在理论上导致了他对于自由和必然、进化和革命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的冲突,在实践上导致了技术精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17.
运用权威对话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同时,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科学运用权威对话法,搭建权威对话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长期有组织地进行权威对话,对于引导网络舆情、了解民意、凝聚和振奋民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广昌 《学术研究》2007,1(7):18-2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觉过程。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检视中,主体性原则强调只有理解我们自己,才能理解马克思;只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理解,才能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原则以中华民族自身主体性的展现作为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释放的载体,在"自觉觉我"与"自觉觉他"的民族性理论自觉中,力求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开辟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现代视野,并且以此探究当代中国哲学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语言对于思想具有反作用,术语对于科学的形成及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术语的混乱导致了交流障碍,学术研究的共同体就无法形成或无法发挥作用。因而,只有通过首先在术语使用上确保交流的畅通无阻,科学研究才能在科学共同体的促进下得到可持续的有效发展。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科学本身对于术语在科学家共同体中的使用有一种伦理要求。根据美国科学家皮尔士所提出的术语伦理学原则,“语词有其义务,同样也有其权利,它们不容践踏。存在一种关于语词的伦理学,因为词语是一种社会构制。科学本身也是社会性事务,如果没有对于所用术语意义的公共理解,就不可能实现科学的繁荣”。谁将一种概念引入科学,谁就有责任发明和界定合适的术语来予以表达;而一旦这种责任得到了尽力履行,任何在原初意义之外使用发明者术语的行为,都将视为对于概念创始人的不公对待和对于科学的冒犯,此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有责任对此行为表示轻蔑和愤慨,甚至对于使用那些术语的同义词的人也要侧目而视,显示出某种不满,除非科学能通过那另种表达式的作用而得到积极推进。一套科学术语的规则甚至可以要求,尽量使用其意义不易被误解的词语,即使它们对一般读者显得深奥难懂。作为一项严格精确的事业,科学本来就需要勤奋钻研的学者,那些被科学术语所吓倒的浅薄、懒惰的读者,注定永远无缘于科学之真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历史主体性、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认识论的观点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用哲学的眼光解读科学发展观,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