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兰天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32-36
晚清的社会变革使传统商人发生变化,促使了近代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近代商人在辛亥革命前的公共领域已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事业、投身公共事务、倡导立宪、主张地方自治。在辛亥革命中,商人利用商人社团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维护各地社会治安;辛亥革命后,商人又竭尽所能为各地军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维持政府开支。近代商人在辛亥革命前后积极参与,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薛柏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墨家学说沉寂了近两千年,而在近代初期却“复兴”了。这种复兴只是在那个革命与救亡时代的召唤下,需要它的人们重新在儒学之外拾起墨家学说中的革命的、激进的某些理论及其科学知识,以及墨家优秀道德规范及其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周少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62-68
许雪秋出身于新加坡华侨富商家庭,他放弃优裕生活,立志“逐满兴华”。自1905年起,先后发动了潮州起义、饶平黄冈起义、汕尾接械之役。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许雪秋反清斗争的突出贡献和辛亥革命功勋的重要地位必须充分肯定。汕尾接械失败有多方原因,然而胡汉民为推卸责任,却将错误全归于许,在同盟会中极力排斥许雪秋。许本是“醉心革命”之人,在万分失落的情况下,转向光复会,以求有所作为,亦是被迫无奈之举,不能视为对孙中山和革命的背叛。辛亥革命后的潮汕,民军林立,派系纷争。省督陈炯明则利用动乱,翦除异己,在汕头纵容前清降将吴祥达捕杀许雪秋。论者曾以许带兵抄抢商会会长赖礼园为罪,然此说无确实依据。故许雪秋被害,亦有莫大冤屈。 相似文献
6.
王晓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88-92
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15年间孙中山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外度过的。其中时间最长的是日本,辛亥前进出日本十余次,居住5年多。其次是南洋(包括今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进出多次,居住4年左右。日本和南洋成为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海外基地,对辛亥革命的发动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世界眼光和亚洲视角,从历史事实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孙中山辛亥前在日本和南洋的革命活动,作一番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简姿亚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74-76
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觉醒的知识女性群体已经形成,她们纷纷创办报刊以求更多女性的觉醒,并创造了一个女性报刊出版发行的高潮。她们的办报活动具有办报宗旨非常明确、鼓吹女权和倡导爱国救亡两大主题始终贯穿、办女性报刊与创女性团体紧密结合、颇具读者意识却缺乏经营意识等特点。由于其时的办报活动十分艰难,女性报刊多流于"短命"。 相似文献
8.
孙俊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开展各种盛大的纪念和学术活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的重大历史事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如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孙中山研究的重点问题应该怎样把握?孙中山关于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孙中山社会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为此,本刊特邀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的尚明轩、赵书刚、孙俊杰、李雪英诸学者,就上述问题分别作了独到的研究,以缅怀革命的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百年,并冀推动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汪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14
投机革命者形象在民国初期小说人物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革命投机者群像的塑造,民国初期的小说家们不仅揭露了革命投机者的出身、投机心理和社会危害性,还揭示了革命投机者得以产生的社会原因,并在讽刺、揭露其无耻行径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的焦虑心情以及挽救时局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否定革命"和"告别革命"的论调又有抬头,有些人更是直接提出要从中国第一场大规模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始"反思",要"告别辛亥革命"。文章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几个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清末新政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转型,辛亥革命后的乱象不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崭新进程,并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实质和由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朱育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国初年的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社会的变革使教育为之发生嬗变 :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 ;颁布了学制改革方案 ;革新了教科书编写制度 ,从而为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范明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53-57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采取了丰富的心理战形式,主要包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心理战、机变诡诈的谋略心理战和手段丰富的策反心理战。这些心理战对争取人心、激励士气和瓦解对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杭州光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杭州的统治,建立了军政府,日趋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各种经济措施的实施为日后杭州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近代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风俗的一系列变化使古老的杭州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市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迁给社会面貌带来的重大变化。有利于人们了解近代杭州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袁咏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203-206
晚清王朝通过三次文化、教育上的自救改革仍然无法造就自己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具有难为旧体制容纳的价值信仰和思想特征。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字著述大体符合当时反帝救亡、反专制求民主、破迷信崇科学的时代要求,但也带上了鄙薄固有文化,否定传统伦理,超出社会实情,幻想“平均”、“平等”,以及片面理解“革命”和“泛政治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欧阳恩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64-73
对于会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及其评价,学术界历来分歧颇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会党的联络、争取和利用,是"成功的策略",还是"一个误区";第二,会党在辛亥革命时期是"革命党人联系农民的纽带",还是"阻隔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农民的‘栏栅’";第三,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是"充当了革命的主力",还是"既是助力,又是阻力";第四,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关系的破裂,是革命派"过河拆桥"的结果,还是"势所必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上述问题作出客观的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既是秘密社会史研究的内容,也是深化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周星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4):53-56
作为湖北新军中秘密组织“文学社”的社长,武昌首义中革命党人的起义总指挥,蒋翊武不仅在武昌首义的筹划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革命的宣传和舆论的监督等方面,有着与他同期革命党人不可比拟的建树。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传媒活动,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132-136
辛亥革命对近代盐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辛亥革命盐城的光复、废灶兴垦的兴衰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盐城地方史进行考述,对盐城地方史的研究会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9.
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渭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54
东南地区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相对成熟的区域.辛亥革命为其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政治结构看,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构架、政治规范和政治运作程序的转型,东南地区随之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从社会群体结构看,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分野被冲破,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产生.从社会经济结构看,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东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因此,从上述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