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密宗传入大理地区的时间及路线张锡禄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的时间缺乏明确的记载,大多数学者根据历史文献及历史文物证明最迟在公元9世纪中期,密宗已在云南大理流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樊绰《蛮书》卷十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正月初六日寅明时,有一...  相似文献   

2.
<正> 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佛教传播、研习的重要基地。由于它与华严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又是《华严经》传播、研习的一个中心。华严宗形成于唐,崛起于武则天时代,之前曾经过一个传播、发展的过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严经》就传入中国,作为华严宗立宗的主要经典,一经传到中国,就与五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晋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觉贤)所译《华严经》卷30《菩萨住处品》云: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一位知名的爱国学者,是位中外著名的佛教史学家。他学贯中西,通晓梵文、巴利文等多种外语,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乃至西方哲学。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的研究,晚年还曾注意研究道教史。他的主要学术论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往日杂稿》、《康复扎记》、《隋唐佛教史稿》等。共中尤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和《魏晋玄学论稿》为最著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在中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最近中华书局把汤用彤先生已刊与未刊的学术著作编辑成《汤用彤论著集》,将分册陆续出版。现  相似文献   

4.
汉晋之际佛教发展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的宗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终东汉一代,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序》说:“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僧祐的这  相似文献   

5.
《大藏经》是一部中国佛教典籍丛书 ,亦是一部中国佛经总集。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后 ,历经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的发展 ,佛教典籍被大量译成汉文 ,并被汇集成编。初称《一切经》 ,原意是指汇辑汉文一切佛教经典的大型综合性丛书 ,兼收中国、印度等国佛教典籍 ;隋朝灌顶所著《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首次使用“大藏经”名称 ,之后这一名称才被广泛采用 ,并成为一切文种佛教典籍丛书的代称 ,包括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巴利文和日本文等多种。大藏经的本意 :大者 ,穷天地之极尽也 ,比喻佛典包罗万象 ,智慧无边 ;藏者 ,梵文之原意是…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期间,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山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和《游黄溪记》九篇山水游记。 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永州八记”,目前一些文学史、“文选”和研究柳宗元的专著(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冯其庸等:《历代文选》,吴文治:《柳宗元简论》等等),也都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明明是“永州九记”,而被说成是“永州八记”呢?章士钊先生认为:这是“千年来文坛之顺口溜,而印合尔巧,莫知其所由然而然”(《柳文指要》)。而我认为,不妨深入考查一下“八记”的提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原因?从而明瞭一个究竟。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江水注·卷三十四》(郦道元著)中有一段文字,在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中是这样标点的: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佛像出现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玉器上(玉壁、玉牙璋、玉镯等)、象牙上。还发现有重约数十公斤、额头上镶嵌(粘)有宝石的水晶佛头上,等等,说明在当时古蜀国佛教流行规模之大、信教人数之多。起源于中国的佛教传入印度后,经过古印度人(可能含中国古羌族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系统的佛教理论,沉睡近200年之后,由印度传至中亚地区各国,再传到中国汉代西域各国,最后回流到中国内地,这就是佛教的倒流现象。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里逐渐与中国封建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学说相互交融,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过:“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而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佛教,其所以能在中国扎根并发展起来,无疑具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中苦难深重的人民需要从佛教教义中去寻求精神寄托,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来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这就是佛教在中国扎根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西游记》小说文本的描述和叙述可知,沙僧是印度"苦行"意识理念的化身;《西游记》文本描述沙僧项戴骷髅项饰,这一身体文化来自佛教密宗,而密宗继承和吸纳了印度婆罗门教之湿婆派的习俗;小说中,沙僧"蓝面"、"红发"的身体形貌描写及其文化内蕴表明沙僧源自印度神话中神祇的体貌特征,它通过佛教俗讲和变文、藏传佛教传入西域,又传入中土;从而推知沙僧具有鲜明的印度血统。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弘与固有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道方式是经像并传,石窟寺造像、绘画等,又称"经变相",是文化的载体。印度佛教造像存在不同的艺术特征,受印度固有文化及希腊乃至罗马文化的影响,传入中国又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该文对丝路石窟寺像教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造像艺术中存在(含有)的中外多元文化进行一些蠡议,以期对石窟寺文化全面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教在中国民俗化的问题,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试图从《魏书·释老志》研究入手,研讨这一课题。请方家指正。一、信仰的民俗化在这一个方面,若据《魏书·释老志》断言从佛教传入汉地时才开始,亦不确切,确切来说,佛教尚未传入汉地之前,在印度本土即已萌此内因。论者多指出在部派之间的争论中,是否将佛陀神化是一焦点,上座部仍然承认肉身之佛陀,而大众部则把他升格成为神,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释智圆(976—1022)是北宋初年佛教天台宗的杰出代表人物,《佛祖统记》、《历代佛祖通载》均有传。释智圆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玛瑙院,所著孤山《闲居编》五十一卷,续藏经中收录。据书首吴遵路的书序,是书于乾兴元年(1022)正月编次成功,释智圆亦于是年故去...  相似文献   

15.
有幸从《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看到韩长耕先生《佛教传入中国论考》(以下简称《论考》),颇受启发。拜读之余,觉得有关中亚和印度的一些基本史实难于苟同,特作考辨。(-)关于月氏贵霜立国和向西北印度扩张的年代问题《论考》说:“大夏国在弥兰王死后的第十七年亡于月氏(公元前93年,汉武帝太始四年),大月氏势力正式伸入西北印度,”“月氏王印最久,前后共达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93—公元后319)”。《论考》肯定,大月氏人侵入印度西北,征服印度各小国是在公元前93年,而由此推论,月氏贵霜国的建立当然就应远在公元前93年以前了。这与史实不合。  相似文献   

16.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关于《登楼赋》中的楼址所在,向有三说:当阳、麦城、江陵.后二说虽有人提出,但无甚影响,应者寡。而当阳说自唐李善注《文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提出以后,历代多相沿袭,影响很大,今人选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汉魏元朝赋选》(瞿蜕园选注)、《历代文选》(冯其庸  相似文献   

17.
(一) 尉迟跋质那是我国隋代的兄弟民族画家,于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在文献中记载很少。晚唐美术史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三条记载: 尉迟跋质那,西国人。善画外国及佛象。当时擅名,今谓之大尉迟。《六番图》、《外国宝树图》,又有《婆罗门图》传于代。(第八卷)  相似文献   

18.
提起丝绸之路,你一定会想到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或许你还不知道,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几个世纪,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还不太为人们所知道的西南丝绸之路。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影响巨大的佛教文化最早就是从这条通道直接传入中国的。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根据史书记载是在两汉时期顺着侯张骞开创的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般认为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为佛教初传的年代,而且是经由西域诸国从陆路传入我国的。而实际上,从一系列的出土文物、史书记载、文化遗址、以及民间传说来看,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既不是在两汉时期,也不是从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应该是由比“丝绸之路”还早三百多年的蜀--身毒(音yan.du,古印度的音译)道传入,即由古印度穿过缅甸再经云南,最后到达四川。一、川滇缅印通道的真实存在《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通西域时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署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研究佛学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是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个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人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人东南沿海等。佛教传人我国后,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佛教传  相似文献   

20.
《酉阳杂俎》大量收录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传入的非佛教外来词,具有省略节音、均为名词、以音义加类别为主要构词方式和印度传入的外来词最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