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惩罚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指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批评处分,旨在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以合理性为标准可以将教育惩罚划分为合理教育惩罚和不合理教育惩罚,合理教育惩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目前,学校的教育惩罚存在不合理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教育惩罚的实施应有法、有度、有情、有艺术。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其实教育更是如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教育实践表明: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因人而异、要适时、适度。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和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学生(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如何实施惩罚教育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场域中存在着惩罚与欺辱现象,前者是必要的,后者则应当杜绝。教育惩罚区别于欺辱等其他行为的几个特点在于:在行为目的上,教育惩罚具有鲜明的目的指向,体现为规训教化,旨在防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出现;在价值属性上,教育惩罚意味着对违规学生施以“有意义的痛苦”,而非仅仅是“有用的痛苦”;从实施过程看,教育惩罚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惩罚行为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是合理合法的,惩罚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从发生机制看,教育惩罚行为应当符合学校的正当程序,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惩罚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与不良行为的矫正程序,但由于近年来社会思潮朝着重视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以及惩罚本身存在的误用与滥用的问题,惩罚的研究与使用受到冷落与忽视。教育中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与运用惩罚,加强对惩罚的作用机制、效果与有效的惩罚方式的研究,促进惩罚应用的科学化,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5.
惩罚和赏识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但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思潮在我国的兴盛,加之人们常常将惩罚和体罚混为一体,惩罚在教育中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以致部分学校和教师不敢惩罚学生,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严重。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惩罚,了解惩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使用惩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已有的社会实践中,惩罚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当前,围绕惩罚问题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惩罚的正义与否的问题上。对惩罚正义问题的回答一般有两种理论:惩罚主义和功利主义。本文通过对康德式惩罚主义和边沁密尔式功利主义这两种理论传统意蕴以及它们紧张关系的揭示,来展现绝对的惩罚主义和完全的功利主义都不是保证惩罚正义的合适方案。本文最后旨在指出,惩罚的正义必须形成一种建基于多元的现实之上的多元的理论,从而达到惩罚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已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章中林 《社区》2014,(25):55-55
如今,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被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惩罚依然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棵树没有经过风雨,它就扎不牢根,一个孩子没经过惩罚,他就长不健康。适当地惩罚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找到做事的界限,成长的方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自我意识就会膨胀,为所欲为而没有规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和人交往,更不能适应社会。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惩罚孩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9.
颜士州 《社区》2008,(25):57-57
新加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无论大街小巷、公园花圃,还是办公大楼、私人住宅,都清新美观。我们听当地居民讲:“这里地处热带,蚊虫多,人口密度大,又缺乏淡水。要搞好环境卫生,一是靠教育,二是基本设施(包括组织机构和卫生设备),三是强制执行(即惩罚制度)。三者密切结合,而以教育为主。如果教育不听,就要警告和罚款。”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进行教育惩罚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否则,教育惩罚不当,就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笔者基于实践的视角,指出目前中小学教育惩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行有效教育惩罚的实践追求:坚持教育惩罚的原则;回归教育惩罚的教育性;追求教育惩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失当”现象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一个值得引起充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失当”,主要是指教育者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式、方法、手段上的不恰当、不适当或不适宜。它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必然是种种教育的负效应。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扭转“教育失当”现象,应该成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教育失当”的表现及其危害“教育失当”现象表现在教育实践的许多方面,将其归类划分,主要有如下表现:1.“说教型教育’。失之于“空”,而“行”不足.对学生进行问题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法益恢复现象”存在立法上缺乏统一规定、司法实践中判罚不一和理论上从宽依据众说纷纭等问题。关于“法益恢复现象”的体系地位,将其置于犯罪论和刑事责任论中的学说并不合理,应将其视为刑罚论的组成部分。在从宽依据上,应坚持惩罚根据阙如说,从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惩罚根据的缺失中探寻“法益恢复现象”从宽处罚的正当化依据。在制度设计上,应明确“法益恢复现象”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采取总则和分则相结合的二元立法模式,并为该现象设置不同梯度的刑罚处罚后果。  相似文献   

13.
塞涅卡立足于斯多亚精神对惩罚现象作了深入的反思,他继承、批判并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惩罚理论,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惩罚伦理学。他集中批评了惩罚中的愤怒和残忍,提倡理性、宽和、仁慈的惩罚。这种惩罚伦理学是对古典哲学的价值范式的突破: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在于要帮助人获得最高的幸福,而在于让人免受伤害,尤其是免除统治者以公正的惩罚之名对个人的伤害。塞涅卡的这一思想,改变了斯多亚哲学一贯“出世”的冷酷精神,表现出对普通个人的生存与尊严的深切关怀,显示了与现代政治伦理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产生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同时也给自身造成痛苦和遗憾的知识“半人”、“白痴专家”,只是一种教育现象。理念是反映对象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所谓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具有理想性、持续性、统合性和范式性。它作为教育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必然体现教育的终极关怀,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发展思想,持续地统合现实的教育观念和全部教育行为,并已逐渐形成相应的教育范式或范型。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今天,人类处于世纪之交,都在做世纪之交的…  相似文献   

15.
以立法形式规定数据处理者的合理分析义务,是预防算法风险、推进算法规制的一条基本路径。基于元规制理念的合理分析义务设置,既是一种过程性规制,也是一种目的性规制。该义务要求数据处理者既应保证分析过程正当,还要确保分析结果合理。合理分析义务目前分散规定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中,按照自动化决策流程可将其类型化为三项内容:分析前的注意义务、分析过程中的控制义务、分析后的审查义务。合理分析义务的规范取向是防止算法歧视,公平对待公民个人或数据主体。数据处理者违反此种义务将面临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当下主要的问责途径是惩治“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和“社会分选”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总会发现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应如何进行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针对现今教育的惩罚现象,着重对关于问题行为学生的有效惩罚作了分析,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雁群 《山西老年》2013,(11):63-63
德国学者康德有句名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现实生活中,“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人恐怕还为数不少?生活不可能平静如水,人生也不会事事如意,人的感情出现某些波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育惩罚虽然近年来不被提倡,却依然随处可见。而在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教育惩罚也同样经常发生。两国由于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惩罚方面,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中美两国中小学教育惩罚的政策、现象、方式和观念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得到启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晓玲 《今日南国》2008,(19):41-41
有人说,李阳是中国教育产业里的比尔·盖茨,因为“李阳疯狂英语”让世界语言教学界为之疯狂:也有人说,李阳现象是一种哲学,他的哲学就是让哈佛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海归派”匪夷所思;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则说他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20.
责任拒绝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核心是为了免除责任归因所带来的内疚感和来自他人的谴责或惩罚。责任拒绝的典型方式有两种:一是寻找借口,二是极力辩解。除了因为无知而拒绝责任外,责任拒绝的成因主要有四类:责任观念淡漠,责任扩散效应的影响,逃避谴责或惩罚,避免付出代价。预防责任拒绝一是要强化立法与执法效能,二是要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三是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四是要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五是要提高国民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