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祖父詹天佑(1861-1919)被誉为我国近代工程技术界先驱,他幼年考中清政府选派首批幼童出洋,自1872年起,留学美国九年,1881年毕业放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归国后,怀着一颗热爱祖国之心,把在国外学得的知识与技能,贡献效祖国工程建设事业。他从事铁路建设三十年,奋发图强,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为发展我国铁路和开拓工程事业,奋斗终生。维护我国铁路修筑权利,致力铁路法规建设,是他一生业绩中之重要内容。一、维护路权,抵制列强侵略,发展铁路事业。我国近代铁路修筑史是列强侵略我国及我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清末,…  相似文献   

2.
(一) 杨昌济的知行观主要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对宋时理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十分眼膺,《朱子语类》中“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知行观和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这基础上,他融合了近代维新派人物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如康德的先验哲学而形成了自己的知行观。由于杨昌济既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出洋留学十年,具有丰富的“世界之智识”,故他能斟酌古今,权衡中外,“合东西两洋文明于一炉而冶之”,但其思想的主流仍是中学,是我国传统哲学的最后一位人物。主张“知先行后”、“知行并重”,一方面强调“知”,强调“知”对“行”的重大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忽视“行”的意义,注重“行”的作用。认为“不重学问,不知学问之不讲,则力行只是盲行,行之愈大,则危险愈大。”[1]而“知”的重要性就在于指导“行”,“博学、深思,皆所以指导力行也”,“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力行尤要,力行为目的”。因此,在杨昌济看来,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于语和容闳(1828──1912),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鼓吹"教育救国",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他积极参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等运动,以此来改革中国政治;他主张引进...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的爱国诗,都写于本世纪20年代,有些写于留学美国期间,有的则写于“五卅”运动中。早在“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就是这一爱国运动的积极分子。后来他在赴美留学期间,在那儿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不少美国白人歧视和欺压中国人的现象,这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25年5月回国以后,在祖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激励下,他写了许多爱国诗,参加现实的斗争。他在发表这些诗时还专门申明:“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发表它们“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这是…  相似文献   

6.
容闳与上海     
容闳(1828—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又是期待并致力于祖国进步富强、跟上世界潮流的真正的爱国者;他是一个充满热忱而不谋私利的社会活动家,又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教育救国论”思想的早期阐发者,以及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在容闳84年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上海则是容闳在国内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前后计达10多年,其中有青年、中年时期,也有老年时期。他的主张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由变法维新到反清革命,在上海留下了闪烁思想者光彩的印迹与卓越之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英庚款留学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庚款留美的启示 ,英国于 1930年与南京国民政府换文 ,以中英庚款息金的 15%举办庚款留英事宜。从 1933年到 194 7年共选派 9届 193人留学 ,历届庚款留英支用费用约 30 0万元。中英庚款留学生的选拔 ,既遵循国民政府的留学政策 ,又由董事会制定了具体的留英章程 ,留学宗旨为“培养学术高深的人充实中国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学科分配侧重于理工农医类 ,并严格资格标准 ,从而使选拔出的人才都很优秀。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 ,中英庚款留学生具有年龄较大 ,思想较成熟 ,主要来自于苏浙粤及河北等省并出自清华、中央、北大、南开等名校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留日热”、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年代的“留俄热”和80年代后的留学大潮的推动下,持续发展,规模宏大。留学人数大体有四五十万,可分为“政治留学”和“学问留学”两种,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影响深远。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留学教育的起伏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兴衰相一致;二是由单纯的留学教育问题发展成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三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识”向“求生存”演变。  相似文献   

9.
曹金祥 《学术论坛》2007,30(12):158-161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基于对洋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萌发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的想法.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商业渗透积极响应.在容闳的促动下,经曾国藩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计划付诸实施.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但它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进而推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幼时虽出身于封建武人家庭,但在青少年时期,一方面耳闻目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美英等西方人士和郭松龄等进步人士的影响,故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反日爱国思想.他本想当医生,但碍于父命,不得不做了军人.当时有人说,“练兵兴学”是当时中国的“两大要政”.在二、三十年代,张学良虽以“练兵”为主,却又大力“兴学”.1925年6月,他(与郭松龄一道)创办了同泽中学;1928年3月创办了同泽女中;1928年8月,开始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并先后向东北大学捐款现洋180万元;另捐500万元设立“汉卿教育基金”,以每年年息72万元补助辽宁省中小学教育;1929年初,开始在辽宁各县创办新民小学(计划创办73所,每所每年由张学良发给经常费2100元).他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教育机关,等等.张学良如此热心教育主要出自他爱国爱乡之心,但与他对教育的远见卓识也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清算胡适的反动政治思想”一文,揭露了胡适——从留学美国开始到全国解放他逃亡到美国时为止其反动政治思想是一贯的,又是发展的。胡适开始就以“世界公民”自居,就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决心主张不争主义”,这和他直到最近仍旧无耻地赞同美帝侵略中国大陆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虽然和上期郑鹤声先生的论文内容有相同处,但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基于永恒主义理念,倡导开展通识教育以实现永恒的、普遍的和整体的教育。他首先提出“学习社会”观点,认为完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是学习社会的意蕴所在;通识教育属于所有人的教育,伴随人的终身,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他的通识教育理论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从鸦片战争前前后后,中国人开始和洋人周旋.由于中国一向闭关自守,不了解外情,又从来以封建王朝自居,瞧不起外洋,以致处处都吃亏挨打,造成不良后果,这里不一一去叙说了.打起仗来,当然中国的大刀长矛和土枪上炮抵挡不了外洋的“船坚炮利”,虽然我们的士兵十分英勇,也不是敌手.这样便坐致“陆沉”,一步一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国中虽不乏忧时深识之士,想了一些办法,如“以夷制夷”,具体说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之”,派人出洋留学,把洋人的一套科学技术及其军事上的一切知识学到手,当时叫作“洋务”.但是在慈禧太后和昏聩王公大臣主持下,加以上下贪黩成风,以致弄得愈来愈糟,驯至于亡国.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一些学人转而“以日本为师”,东渡留学。近代日本政府面对蜂拥赴日的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借机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势力;另一方面在留日教育中实施“知识封闭”和“教学保密”,以免学有所成的留日学生成为其大陆政策的潜在威胁。中国留日学生饱受日本社会歧视和学业限制,切身感受日本社会的侵华氛围与行动,非但难以产生“日中亲善”之情,反而与日本政府冲突不断。近代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史证明,知识流动的逻辑远远弱于侵略战争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16.
一、对外开放思想是孙中山爱国主义的有机构成部份孙中山在少年时期便对祖国怀有浓厚的感情。他四岁时随母远涉重洋,至美国侨居,身在异域,常怀家邦之念。稍长回到故乡,力图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早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便利用课余时间写稿投港、沪各报刊,鼓吹改造中国政治。他曾经主张请清政府派员出洋考察,学习国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也曾向香山县的退休官员,绅士郑藻如写信,陈述建设乡梓的意见:一是组织兴农之会,劝导农民兴蚕桑之利:二是成立戒烟局,劝戒吸鸦片;三是多设学校以培育人才。他指出,这三件事“有关于天下国家甚大,倘能举而行之,必有他邑起而效者。”  相似文献   

17.
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方是晚清新式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他的“知本原所在,教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富有进步意义,理应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忠实于日本的高级“人才”,日伪政权十分重视公费留日学生的选派,伪华北临时政府(包括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派了不少公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为主,可以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内扶植的伪政权及其所属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拔、派遣留日公费生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梳理,进而深化抗战时期的日伪政权留日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9.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人才 ,是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倡导留学教育的几个重要人物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魏源 ,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到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 在这里 ,魏源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攻夷”、“款夷”、“制夷” ,而最终目的还是“制夷”。最早实现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 ,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 …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下市场力量所主导的大众文化流行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的特殊需求,青少年在消费大众文化的文化经济阶段能够获得平时学业生活中所失去的“快感”;另一方面,在大众l文化消费的文化经济阶段,意义生产是由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编码原则和青少年自身所附带的环境文本共同决定的,“走捷径”之类、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意义生产是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家长、教师更要主动地引导青少年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