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旅游资源的丰富精彩,四川算得上中国的首富。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形强烈的反差。造就了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中国很多顶级的自然风光荟萃于此——九寨、黄龙、峨眉、青城、都江堰、四姑娘山。除了这些知名风景区,还有很多不太著名但是风光异常美丽的景点。这些景区挪位到中国除西藏云南以外的任何一个省。都可能成为当地旅游的瑰宝,它们没有获得像九寨那样的名声,只是因为“生不逢地”罢了。国家级地质公园龙门山旅游区就是其中之一。旅游一直是四川的支柱产业,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也给四川的旅游业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大地震导致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的景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比邻龙门山断裂的景区也受到波及。  相似文献   

2.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国际旅游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财富分配,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有效途径;黄山是安徽旅游龙头.实施黄山旅游国际化,必将带动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进程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黄山旅游的核心和龙头作用,加强一系列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确定目标,唱响主旋律;制定品牌传播专项实施方案;积极创建文化建设工程;倡导文化品牌理念;建立丝路文化博物馆和旅游体验中心;全面展示塔吉克族民俗风情;打造文化旅游、文化交流功能区;建造塔什库尔干县生态文化沙盘演示中心。  相似文献   

4.
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风情旅游是以观光、休闲、体验与参与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广泛散布于乡村和城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储备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构想为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保证,也为民族民间文化指出了实现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必须打破中心与边缘、旁观与参与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半岛蓝色经济带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既要体现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外向型经济特质,又要兼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增长点.按照“黄蓝国家战略”的要求,半岛蓝色经济带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两带四区,在空间布局上要相对集中.“两带”即山水圣人休闲文化旅游带和海滨文化旅游带;“四区”即齐文化民俗旅游区、鲁南山地生态旅游区、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古运河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 《兰州学刊》2005,(6):224-224,341
民族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范畴,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文明的今天,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伊犁河,是我国新疆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我国西域史上联系着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民族活动的一条著名河流。伊犁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总的看,主河流两岸,也就是伊犁河谷,大体上包括今伊宁市和伊宁、霍城和察布查尔三县,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瓜果的栽培,是新疆著名的农业基地之一。而从伊犁河的几条支流——喀什河、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到天山山脉间的广袤地带内,由东而西,包插今新源、尼勒克、巩留、特克斯和昭苏五县,则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大草原,这里气候较寒,湿润多雨,天山山顶终年积雪,而雪线以下松林密布,郁郁葱葱,东西绵延数百里,是新疆著名的林区。《汉书》中记载的所谓“地莽平。多雨,寒。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双语现象与语言市场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正是语言市场的多种形态造成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双语的不同亚形态.这些亚形态的形成也是锡伯族作为双语族群拥有并充分利用语言资本的合理选择,锡伯族利用语言资本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黄爱莲 《学术论坛》2006,21(4):120-123
民俗风情旅游商品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种趋势,但是对其商品属性的解读目前还没有引起旅游学界的足够重视。民俗风情旅游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征,特别是在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些特征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异。认识并了解这一变异现象对于民俗风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给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已任的文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它要求文学为开发、宣传旅游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服务,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的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的重托,创作了大量的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的优美篇章,形成了以反映旅游景观为轴心的文学作品序列。本文拟从旅游景观的角度,把这类文学作品序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看待,并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 一:景观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景观文学,是指以旅游景观为摹写对象或与旅游景观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其文学现象,它是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1.
旅游商品是旅游区旅游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旅游商品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良好的销路.为了解旅游者对民族旅游区旅游商品的特殊需求,以张家界、凤凰古城为例展开调查.调查表明,旅游商品的特色、质量、价格是游客关心的重要内容.依据调查结果,提出民族旅游区旅游商品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学是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关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内容,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多民族在一块土地上长期共同居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形成了红河特有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红河独特的民俗风情特征。这些民俗风情有利于建构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必须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工作,从而必须明晰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文化的特证.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者构成是外国人、香港同胞、台胞同胞三分天下;港澳台同胞的人员需求袁现为宗教朝圣旅游、寻根问祖旅游、观光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外国游客旅游需求表现为观光休闲旅游与探秘游;国内游客主要以周边省份游客为主、层次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客体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自然资源以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为主: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中介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台旅游,这一定位直接体现在对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中,也体现在海西旅游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中,体现在两岸共同培养"海峡旅游品牌"上.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7):78-84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影响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将我国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归纳为传统型(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和非传统型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类和商务会展类)。根据资源的地域分布特征,进一步将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四类主要文化旅游区域(遗址遗迹类旅游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区、人文活动类旅游区和综合类旅游区)。最后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以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梅 《云梦学刊》2013,34(2):105-107,123
容县,地处广西东南部,玉林市东部,北流江(容县称之为绣江)中游,是一座有着1700年历史的岭南古城。此外,其作为广西最大的侨乡,是"广西优秀旅游县"、"国家AAAA级三名旅游区"。  相似文献   

16.
《四川社科界》2008,(4):27-28
1、四川旅游自然景观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观是四川旅游的第一支柱,川西北地区是四川自然景观的代表性区域,著名的“九寨、黄龙环线”就是这一黄金旅游区域的命脉所在。此次特大震灾。重灾区覆盖了都江堰、汶川、理县、茂县、九寨沟、黄龙、北川、青川、江油、绵阳、德阳、绵竹、彭州等市、县的绝大部分景区、景点,整个“九寨、黄龙环线”东西沿线的旅游景区或旅游交通几乎全部受到重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茅岗鹤林旅游资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三角国际旅游区为背景,结合省、市国土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分析论证了开发建设茅岗鹤林风景旅游区的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风景旅游区的开发构想、功能分区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围绕"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战略升级,强调打传统产业牌,构筑多元牧业发展格局,打民俗风情牌,加快发展旅游业,打持续发展牌,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打低碳经济牌,做大做强地方工业,打绿色有机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且从战略目标实施中引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张家界生态旅游区环境生态问题 ,论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提出了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品牌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应共同携手打造旅游强势品牌和精品线路,增强品牌整体竞争实力,共同打造"新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品牌.西北丝绸之路区应以旅游品牌为核心,加强区域联合和协作,实现资源整合,提升陕、甘、宁、青、新地区旅游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构建西北区特色旅游产品,营造旅游精品体系;联合打造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依据旅游优势,创新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各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