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说理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地记叙一个人物言行并展示其性格特征的著作,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书中刻画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个人物形象,其次是它的语言独具特色。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即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  相似文献   

2.
《论语》书名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书名释义李雁关于《论语》之名,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为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的一段话:《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乃“论纂”之...  相似文献   

3.
《论语》被后世学者誉为先秦诸子散文之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4.
<正>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信的历史资料,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入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据此知道,第一,《论语》主要是记载言谈对话的,文体为语录体;第二,这些言谈对话由弟子们分别零星地记录下来,经过以后门人的集辑和论纂而成的一部书。《论语》既然是这样成书的,那么编纂者在编辑整理这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材料时,一定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魏晋的何晏,南北朝的皇侃,两宋的邢昺、朱熹,清代的刘宝楠、崔述都在他们的有关著述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言行。纵观《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占据了大量篇幅,孔子可以说是谈话教育的始祖。他在以谈话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谈话教育的“软语”应用,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自觉意识的方法都是值得当代教育管理者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的成书,是由于“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汉书·艺文志》),就其内容性质说,属于诸子议论文。从古代散文的发展来看,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的文学价值,决不仅仅是语言的浅近、简洁、明畅、寓意深远、含蓄而有风趣,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记述言行的同时,常常兼及人物的神情语态,刻画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突出的有孔子、子路、颜渊,其次是子贡、曾参、子夏、子张等。即使仅出现过一二次的长沮、桀溺、荷(?)丈人、柳下惠、阳货等人,也都各具姿态。  相似文献   

7.
我们读《论语》时,往往要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因为《论语》的性质原属“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汉书·艺文志》)。这些言论记载下来了,可是他的话是在什么场合和形势之下讲的,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我们可以靠《史记》作些考证。拭举一例: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马。” 《论语》里只有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8.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以汉书·艺文志》)但是,孔子聚徒讲学数十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性记乳子世家》),而忧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言,显然不是他“应答弟子、时人”的全部言论。检诸历代要籍,确有不少孔子之语而为《论语》所未载者。于是,南北朝以降,历代多有纂辑散见于各要籍中的孔子言论的有识之士。有所成就者,如梁武帝萧衍之《孔子正言》、唐王勃之《次论语》,来杨简之铁圣大训》、薛据之《孔子集语》,明李武之《论语外编》、潘土达之《增订论语外编…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10.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教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弟子进行人生哲学咨询的活动。孔子以其直接生动的“对话”方法.为弟子们提供人生哲学各类问题的咨询引导。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文献《论语》,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部精彩的人生哲学咨询“对话录”.这部“对话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咨询示范,我们能够从中探寻出不少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生哲学咨询引导方法和言谈技巧。  相似文献   

12.
从《论语》引出的对中西诗歌观念演进的几点感受李炎一部《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纪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著作,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影响。汉代它就被列...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的最后编辑成书,大约是在战国初年。过去,人们比较重视《论语》在哲学思想、伦理、文学、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而在汉民族的语言史上,《论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基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索,期望得到现代方闻之士的指正。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国古代孔子的门人集录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集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集之一。《论语》虽不全是精华,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做人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也对今日“做人”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述义序     
汉书艺文志日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繤。故谓之论语子清谨按论语二十篇。论语有鲁论有(?)论鲁论语二十篇(?)论语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为二十二篇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论语亦无此二篇分堯日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鲁论同其精湛与尚书堯典同揆。堯典成于舜崩之后。舜典久亡今之为古文系  相似文献   

16.
《论语》通过对孔子及其门弟子多方面言行的生动记述,集中展示了原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关怀,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这部经典内部取证,以其中的“君子观”作为主线,探析“君子”一词的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分别归纳总结孔子所谓“君子”的个人修养与政治美德,借此将原始儒家“个人—社会”的修行法则和高尚关怀加以还原.  相似文献   

17.
王珏 《兰州学刊》2008,(3):195-197
《论语》中,指代孔子可用“子”、“孔子”、“夫子”。通过对《论语》的行文体例分析,我们发现特指孔予的“子”’没有用作宾语的用例,而“孔子”、“夫子”则有。由此,我们推知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中,指代相同的一组词,其所处位置与它们的表意内涵有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国学经典《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需要现代人的接续与传承.“仁”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文章总结出《论语》中“仁”的50种含义,将其归为“方法”“道德”“功能”“性质”“内涵”五类,并指出分类时最有歧义和争论的地方、分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一部传世的儒家经典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来 ,《论语》中许多优秀的精神价值浸润、儒染着中国人的道德理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 ,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这些精神财富 ,对于目前重建我国的现代道德价值体系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