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化与人才资源开发杜金亮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现代化与人才资源开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现代化的含义及其要求,研究人才资源开发对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具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残疾人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残疾人问题赵竹良残疾人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和解决当前残疾人的实际问题,使残疾人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呼唤。中国残疾人问题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  相似文献   

3.
周永坤 《河北学刊》2012,32(1):99-103
"农民"一词产生很早,在古汉语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以耕种为生的人。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民受到尊重。民国时期,农民的基本含义未变,但是它被严重地政治化了。在前改革时代,农民的传统含义被颠覆,农民成了为国家生产粮食、为现代化提供积累的不可改变的身份,且农民本身被政治上层级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权利保障有所提高,农民自身的等级被取消,但是城乡二元这一歧视农民的社会结构仍然存在。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利保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的财产权、平等权和迁徙权的保障,使农民成为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是身份。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我们应该优先发展人的现代化.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前发展,这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可能的.所以,我们研究人的现代化的超前性,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后发型现代化的中国,充分发挥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进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也应看到,我们也确实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其中有些还是长期制约我国今后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且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全局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尽快采取有效措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环境变迁所构成的不同学术研究语境出发,考察20世纪以来新闻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具体可分为启蒙与确立时期、宣传与斗争工具时期、反思与自觉时期、多元与繁荣时期等四个时期.通过其中转换的历史背景与新闻观念、研究方法、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可以探寻出新闻学研究演变的若干理路.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体制环境的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民族地区的人才问题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不高,外流现象突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受到人才资源状况的严重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力量,开辟一条符合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现代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公民意识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公民意识淡薄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培育公民意识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本文围绕着如何培育公民意识,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分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渴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急迫不亚于对改革的期盼。正是基于这种紧迫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味保护而没有发展,保护最终将无从着力;脱离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一味发展而没有保护,发展最终将无从立足。而通过改革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积极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联系起来,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发展的。本期组织的由郭国庆等学者撰写的文章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正视文化落后的现实,如实地把文化看作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翼,给文化工作以应有的重视,认真改变文化的落后状况,努力建设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力资源,通俗的定义应是:能够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那部分劳动力资源叫人力资源。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将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最终目的是将人力资本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提高生产力水平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内涵。它主要有三种实现途径: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之由不会到会;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发展新技术,进行革新、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五个层次是:知识更新、技能培训、思维变革。观念变革、心理调整。可归为三个类型:技能性开发、生产性开发…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鼓舞人心和引人入胜的,同时它又始终陷入混乱状态的边缘."[1]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使中国人再一次面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于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无价值?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简单附和其全部主张和以启蒙理性的态度全盘否定其意义都显得太轻率,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之进行辩证分析、恰当定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才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牛田盛 《兰州学刊》2007,1(3):24-27
社会变革的进化模式和革命的模式都曾作为现代化方案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舞台上轮番上演,均对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化路向不能凭空产生,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路向时应注意到历史的连续性,兼顾创新与保守,所以解决中国现代化路向不假外求,应以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既有业绩为起点,不能忽视作为今日中国"现代化传统"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前人的现代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遗传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演进之源,并已成为后TRIPS时代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然而,当前的遗传资源却面临着锐减与流失危险,前景堪忧。为了对遗传资源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有必要采取遗传材料+传统知识的结合方式,对遗传资源的内涵作界定。如此,更有利于使遗传资源保护真正落到实处,能够有效避免遗传材料保护因欠缺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方法保障而沦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表现为全球化的体验与本土化的抗争、同质化的隐忧与文化安全意识的觉醒、文化结构的等级化与去中心化、文化价值的蔓延与冲突的普遍化等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来探讨中国公民教育的复兴及其历史意义,认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复兴是中国百年现代化追梦的表征和历史必然;是一个民众自我赋权的行动;它将标志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新的生命文明模式的确立;同时也是一种普适合理而且公平可行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因与儒家治国思想的契合而得到发展。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性思想传入后,民间信仰被视为国家富强的障碍,国人掀起了"反迷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建立社会主义为主旨继续批判民间信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遵照文化发展的规律,逐渐恢复了民间信仰的合法身份。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是鸦片战争后中 国现代化三条道路相互斗争的结果。 它对中国现代化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三个层面的影响,又被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运动整合为 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变被动现代 化为主动现代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