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司的有限责任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基石,其直接功能在于保护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但作为与公司发生广泛经济联系的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却得不到强有力的保护。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制度虽已具雏型,但与其它国家公司法相比,这种保护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实现。而公司...  相似文献   

2.
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法律原因是各国一直非常关注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信用与安全的问题。从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产生的原因、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缺陷和新公司法对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债权人的保护制度不仅仅关系到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问题,而且涉及到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信用的问题。公司债权人是与公司最密切的利益群体之一,然而在我国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却缺乏积极有效的手段。基于此本文论述了股份公司中债权人权益弱化的现象,并对保护债权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4.
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失灵与衡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司合同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公司合同链的不完备性及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特性,指出了传统的民法与普通法不能对公司债权人利益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论述和阐述了为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通过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特定情况下破除公司"面纱"可以缝合民法与普通法对公司债权人保护所造成的漏洞;并得出,借助于原则性规定及列举式的规制将会有效地梳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将会对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切实、全面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我国公司法的基本目的,公司法的诸多规定都体现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但现行公司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还存在着某些缺陷,文章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立法已从传统的单独保护“股东”利益发展为现代的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注重出资人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形态,以有限责任为其责任形式。立法中既要满足出资人的利益要求,又要满足债权人的利益要求,这是公司法律制度设计的一个难题。对《公司法》修改前后债权人保护制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7.
新《公司法》的最大亮点就是废除了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但是,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废除后,债权人失去了一个评判交易对象的标准。面对公司滥设甚至利用公司实施违法行为的现实危机,如何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应从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现有制度方面入手,以建立股东担保机制和规制盈余分配来保证公司资本维持,以完善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建立公司信用评估体系来增强公司经营的透明度,以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和引进衡平居次原则来保障债权人在公司破产时的权益。综合运用各项法律措施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进而保障新《公司法》司法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西方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限责任制度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基石 ,公司法人格否认是公司有限责任的例外。西方国家基于公平、正义的法理念 ,创立“揭开公司面纱”理论或直索制度 ,在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和其他公司外部关系人利益的情形下 ,可以直接判令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我国现有的公司立法缺乏相应的规定 ,不能有效地保护公司外部关系人的利益。借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 ,可以弥补现有立法的不足 ,规范公司的管理 ,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基石,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例外和补充。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是在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下,认定公司法人资格不发生法律效力,直接判令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随着滥用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侵害债权人权益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现象在我国出现,应考虑借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登记被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规定内容较多,但对公司被撤销或吊销营业执照后其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股东和债权人民事权益实现方式和途径规定极为简单。为使法院在审理类似公司纠纷案件中有法可依,建议修改公司法对清算组成立方式的规定,公司被强制清算可由债权人或股东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开始;可通过司法权力的介入,强制清算程序的启动。  相似文献   

11.
休眠公司主要是公司为逃避债务而产生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目前我国对休眠公司的处理法规尚不完善,导致休眠公司的债权人权益保护缺失.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公司法倒,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公司灭失预警机制、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设立公司保证金和承诺还债制度、完善相关立法并增设逃避清算之罪状等措施,保护休眠公司中的债权人权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5年修订《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仍实行严格的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与该法所倡导的鼓励投资兴业的立法理念相矛盾。基于对我国公司法上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并非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最后屏障之反思,认为现行一人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将会形同虚设,应建立公司资产信用的新理念,建立基本储备金制度,改革一人公司注册资本制度而适用公司法第26条的规定,在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之外寻求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负责人对于公司负有诚信义务,但是,没有规定其对公司债权人是否也负有诚信义务。文章主要通过对现有的规定引出问题所在,接着从债的层面分析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债权人的诚信义务;再来从突破传统公司法观念的利益平衡层面来分析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债权人的诚信义务;最后,从经济发展需要对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行平衡,法律需要具体规定公司负责人对公司债权人也需负诚信义务。  相似文献   

14.
公司最低资本限额法律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 ,其法律意义有待理论上予以探讨。文章从最低资本限额作为我国公司设立条件的法律规定入手 ,从公司经营以及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两个方面分析最低资本限额规定对公司法人格的意义。虽然其制度价值极为有限 ,但现行法却通过股东出资形式的限制强化了最低资本限额对股东自由的约束效果。尽管从比较法角度难以对最低资本限额制度的取舍遽作定论 ,但总的取向应是弱化直至取消此类规定。我国公司法即使保留该规定 ,也应通过公司法修改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公司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与法律防范机制、股东有限责任制与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的关系和司法实践上对该制度运用这三个层次全面分析和界定了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中的特有法律效力和定位  相似文献   

16.
从新《公司法》修订看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法》上基石性的制度。该制度降低了股东的投资风险,同时加大了债权人债权不能实现的风险,因此,《公司法》需通过相应制度实现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2005年10月,我国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文章比较了《公司法》修订前后的变化,指出修正案一方面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着眼点由关注资本信用转移至更具实质意义的资产信用,并引入了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另一方面取消或放松了原《公司法》对股东投资的过多限制,这不仅可以鼓励股东投资设立公司,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使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得到了更切实的保障。文章通过法理学分析指出,修正案实现了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更好的平衡,使法律更接近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公司法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本文首先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接着论述了实践中运用该制度保护债权人债权的标准,最后指出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有限责任制下公司经营风险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机制, 指出股东有限责任制本身并不存在对债权人不公平的制度缺陷, 进而从法理和实务两个层面论证提出对当今中国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根本有效途径不在于过早确立和实施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 而在于强化落实现行《公司法》, 规范公司设立和运作, 使股东有限责任制真正到位, 以此夯实公司承担债务责任的物质基础, 并强化公司债权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国《公司法》在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有了不少的进步,但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可诉性不强等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并且长期以来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破坏了公司有限责任制度,从长远看直接影响了我国在吸收外来投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与我国提倡建立诚信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20.
以公司法规范为标准,对公司享有的债权,其实现的保障手段可分为公司法外、公司法内、公司治理内三个层次。合同、担保等公司法外方式,未能突破外部性瓶颈,保护效果有限;公司法内提供了法人格否认等具体制度,但大都是在权力配置外给予保护,存在着被动性和对债务公司的依赖性。两者都不能解决公司资产非正常减少危害债权的问题。同时,债权人与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债权人也是公司资产的供给者,却承担了不相称的经营风险,并随时为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买单。债权保护的有效手段,必须在公司治理范围内寻求,应赋予债权人对公司资产保有和维持的一定话语权。债权人保护现状和我国的实践探索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