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福建尤溪楠木(Phoebe bourmeiYang)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楠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为42.64%—51.45%,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 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随林龄增大,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也逐渐增大,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10.32 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7倍和1.26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茂名油页岩南北排土场的裸地、植林5年、植林16年和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共5块试验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性状及土壤酶活性、凋落物厚度等影响土壤质量的各项因素的化验测试,再进行对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λ=10时,可分为2类,南排土场的3块样地为1类,北排土场的2块样地为1类;当λ=8.8时,可分为3类,南排土场的3块样地为1类,北排土场的2块样地各为1类;当λ=5时,可分为4类,南排土场的大叶相思林地和天然恢复草地2块样地为1类,南排土场的桉树林地为1类,北排土场的2块样地各为1类.可见各类样地土壤特征非常明显,北排裸地土壤干旱,养分贫瘠,为强酸土;北排的林地植林5年的土壤与裸地相差不大,生态修复效果不明显;南排土场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和植林16年的相思林、桉树林,其土壤微生物总数比裸地提高了约20倍,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速率都明显增强,土壤理化性质也有所改善;研究中发现,大叶相思树对土壤改良效果要比桉树好;同时也认识到废渣场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要迅速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必须辅以人工措施,以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林木有效养分浓度区间为林木生长量(Y)对林木养分吸收量(X)的导数大于零的养分浓度(C)区间.依据林木的养分生产力方程1/C = (2/Cm) -[1/(CmXm)]X,当养分吸收量X等于有效吸收量上限Xm时,养分浓度C为有效浓度上限Cm;当养分吸收量X趋向于0时,养分浓度C趋向于起始浓度;由此给出有效养分浓度区间为Cm/2<C<Cm.桉树试验林样本分析与检验的结果表明,养分生产力方程在描述桉树树干中氮、磷、钾浓度与吸收量关系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运用回归分析求出的不同林龄桉树树干有效养分浓度区间的曲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茂名油页岩废渣场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茂名油页岩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堆放场占地面积8.1km2,分别堆放在采矿场的南北两地,称为南、北排土场.通过对油页岩工业固体废渣堆置场裸地、植林5年、植林16年和天然恢复20年的草地试验区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化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排裸地土壤含水差、贫瘠、酸性强;植林16年多的南排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都明显改善;但植林5年的北排土壤与裸地土壤性状相差不大.研究还发现大叶相思对土壤改良的效果比桉树好;废渣场生物修复过程非常缓慢,必须辅以人工措施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5.
针对梁平柚树冠中直立旺枝不易成花影响立体结果的问题进行了捆扎促花试验。1 材料与方法于1998年10月用直径为0.016cm的铁丝,对15年生酸柚砧梁平柚旺枝进行捆扎。具体方法为:选择树冠中直立(直径2.5~4.0cm粗)旺枝,对其用单根铁丝在设计捆扎部位捆扎打结,捆扎分设捆扎一圈,捆扎二圈,捆扎三圈3种处理。第一圈捆扎在距离基枝10cm处。第二、第三圈依次间隔10cm距离,捆扎以收拢铁丝为度,处理按设计顺序进行,每处理15枝、重复4次,处理后对抽秋梢的量、开花期落叶量和盛花期枝梢开花量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从表1中可以…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袋栽和苗床栽三种方式,以泥炭土、黄心土、河沙和珍珠岩为扦插基质,用IBA、ATB和L1号生根粉处理插穗基部,对刚果12号按W5、尾叶桉U6、MLA、UT6、LU1、M1、杂种按DH201-2、DH184-1、LH1及LH2、SH1共11个桉树无性系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年产穗量最高的为苗床栽,其次是袋栽,再次是盆栽,但穗条质量却是以盆栽的最好,其次是袋栽和苗床栽,除无性系LH1的生根率和LH2的生根时间外,其余无性系的生根率和生根时间并不因穗条来源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不同无性系间扦插生根差异显著,生根率最高的为M1无性系,最低的为UT6无性系;用不同生根粉处理插穗,多数桉树无性系的平均生根率、平均根量和出根时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综合各方面来看,L1号生根粉效果最佳;采用不同的基质,其插穗生根差异显著,其中,以黄心土与泥炭土比例为1∶1的混合基质效果最佳;月平均温度对插穗平均生根率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7.
尾叶桉为高大乔木,其生长快、干形通直、材性好,原始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我国自1976年开始引种尾叶桉,分别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建立了种源/家系试验林,保存了大量的遗传资源并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现已成为我国推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桉树树种之一.桉属树种全部为外来引进树种,我国没有自然分布,不能与我国本土树种发生杂交,不存在与我国本地树种发生基因交流或杂种化的风险.桉树在我国能正常开花结实,但种子特别小,很难自然发芽成活,不能自然更新和扩张,不会出现自发入侵本地生态系统、占据其它树种栖息地、造成生物入侵危害的现象.桉树与其它植物的水肥竞争或化感作用导致其林下植被贫乏还存在争论,但我国华南地区年降雨量多,林下植被一般都很丰富,也有多种动物栖息.大量引种栽培试验也证明,桉树在我国华南一带种植对其它植物的化感作用不明显,桉树人工林的发展完全可以人为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老龄杉木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分布特点,在福建省南平安曹下山洼和山坡老龄杉木林设立标准地,以平均木法调查乔木层生物量,以样方法调查林下植被及枯枝落叶层生物量,并分别测定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山洼和山坡的老龄杉木林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85.722和695.954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98.72%和97.95%;山洼老龄杉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分布为干>枝>皮>叶>根桩>粗根>中根>细根,而山坡的为干>皮>枝>根桩>叶>粗根>中根>细根;山洼和山坡林型林分营养元素总量分别达6593.8999和5216.9855kg@hm-,山洼比山坡多26.39%;与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相比,乔木层的营养元素含量最高,山洼和山坡林型分别占94.76%和92.16%;在林分的各营养元素组成中,大量元素以CaO最多,徽量元素以Mn最多.与该地29年生第1代杉木丰产林相比,老龄杉木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组成更有利于养分保持,老龄杉木在地力维持上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hm-2的林分生物量始终最大,密度为3750、2655株.hm-2的林分次之,密度为4515株.hm-2林分最小;间伐后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生物量生长量变化情况不同,密度为2655株.hm-2的林分没有出现最大值,密度为3000和3750株.hm-2的林分在林龄为20a时出现最大值,密度为4515株.hm-2的林分在林龄为17a时出现最大值,说明林分密度过大会影响林分生长,应采取间伐措施调节林分密度,密度为3000和3750株.hm-2的林分第二次间伐时间可选在林分年龄为20a,而密度为4515株*hm-2的林分应选在林龄为17a时第二次间伐.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流溪河流域马尾松林、以针叶树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以阔叶树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林下凋落物储量及水文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植被向地带性顶极群落演替,各个不同阶段凋落物总储量越来越大,分解的强度越来越大,且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性能和吸水速率与群落的成熟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一)修剪:石榴的冬季修剪在落叶后至发芽前进行。剪去其根蘖,修剪树冠里的徒长枝、下垂枝、枯死枝、病虫枝及横生的小枝,使树冠枝条稀疏均匀,通风透光,注意保留结果母枝使翌年多结果,随树龄的增长,石榴的枯死枝渐多,特别是管理差的石榴树容易衰老。在修剪时,应注意选留2—3个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桉树抗青枯病树种的无性系快速筛选和繁殖技术,配制了3种类型的培养基,采用组培方法对桉树愈伤组织的抗病性和桉树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以MS+6-BA 0.25 mg/L+NAA 0.5 mg/L培养基最好;对愈伤组织芽的分化,最好的培养基是MS+6-BA 0.25 mg/L+NAA 5 mg/L;诱导生根以White+IBA 0.5 mg/L+2%蔗糖培养基为最佳;分别对桉树愈伤组织刺伤、幼苗伤根、幼苗截顶后接种青枯病,并测定它们的抗病性,其测定结果相同,说明可用桉树愈伤组织筛选抗青枯病树种.  相似文献   

13.
核桃树适宜的修剪时间为秋季和春季,并以秋季为好。秋季在果实采收后到落叶前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春季宜在芽子萌发以后到雌花显露以前进行。修剪的主要方法如下。一、幼树期:(1)按整形要求培养主侧枝,使树冠开张,布满空间。调节各级骨干枝的生长势,控制顶端优势和背后优势,使骨架牢固,长势均衡,树冠  相似文献   

14.
一、修剪树冠。茶园经过多年采摘,树冠生长枝结节细弱,有的甚至形成厚厚的“鸡爪枝”,严重影响养分的供给和新梢的生长发育。修整树冠可以获得良好的采摘面、增强树势、延长茶树寿命。修整树冠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修剪  相似文献   

15.
遭受冻害的柑桔树,其春管要点如下:一、合理修剪。受冻的柑桔树会有部分叶片枯萎、枝条干枯,修剪时要掌握“小伤摘叶,中伤剪枝,大伤截干”的原则。具体方法为:对叶片受冻干枯枝梢尚好的要及早摘除叶片;对于部分冻死干枯枝梢应予剪除;如果整个树冠被冻死,就要进行截干,利用基部隐芽萌发的枝条,在饱满芽处短截,促其分枝,培养2~3个生长健壮的枝条成为骨干枝。在修剪时要尽量减少修剪量,多保留未冻死的部分,以防树势更加衰弱。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桉树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概念,通过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人们对桉树以及桉树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文化认知程度差异的原因。找出了中国桉树文化认知的区域差异性,并从侧面反映了桉树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发展状况。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桉树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性,揭示了桉树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有促进作用,及种植桉树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充分挖掘了桉树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岭南地区桉树产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桉树文化,发展并推广桉树文化,可以促进岭南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根及其凋落叶不同质量浓度的水浸提液(12.5、25、50和100g/L)对假臭草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窿缘桉根浸提液对假臭草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的生长无显著作用(P>0.05),其浓度大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而用窿缘桉凋落叶浸提液对假臭草种子进行培养后则表现出极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其中以100g/L浓度的凋落叶浸提液抑制效应最强,其假臭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52.7%、91.5%和100%,在此浓度下,种子失去生长活力,无法萌发为幼苗.  相似文献   

18.
与日本学者的交往是叶德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对象既有日本老宿之士,也有后学新进;交往内容则包括诗词唱和、古籍交换、经学探讨等.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古学的热爱,对叶德辉博学多识的赞赏,使叶德辉引为同道,坚定了传儒宗衍绝学的信念.同时,通过日本学人,他看到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了 "东京物望若神仙"的异邦想像,由此折射出叶德辉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收获法和相对生长法对田林县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分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0.4年生林分生物量为6.18 t/hm2,2.4年生林分为32.09 t/hm2,4.4年生林分为80.59 t/hm2;不同年龄林分的净生产量分别是14.82 t/(hm2.a)(0.4年)、13.02 t/(hm2.a)(2.4年)和19.90 t/(hm2.a)(4.4年);不同林分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在林分生长初期,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高,干材比例较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叶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0.4年生林分为枝(37.54%)&gt;叶(31.38%)&gt;干材(14.77%)&gt;根系(11.69%)&gt;皮(4.62%),2.4年生林分为干材(50.83%)&gt;根(18.43%)&gt;枝(12.32%)&gt;皮(10.22%)&gt;叶(8.20%),4.4年生林分为干材(47.29%)&gt;枝(18.42%)&gt;根(14.73%)&gt;叶(10.80%)&gt;皮(8.75%);造林后第2年林分的平均枯梢率为84.62%,第3年为63.46...  相似文献   

20.
(1)合理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栽植密度过大或留枝量过多的果园,都会影响光照。光照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营养的积累和花青素的形成,而且影响果实的着色及色泽的艳丽程度。因而幼龄密值果园,采用低于矮冠、树冠扁圆、角度开张的树形,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乔砧成龄果园,及时落头开心;未进行夏季修剪的果园,及时疏除影响内膛光照的密生枝、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