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兼与关柏春同志商榷王运生编者按:编者在1995年第4期发表关柏春的《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时所加的编者按中,希望对关柏春的文章持有不同见解者进行商榷,也希望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品的人回答:现实社会主义劳动力不是商...  相似文献   

2.
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关柏春编者按:现实社会主义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争论了多年,一直意见分歧,见仁见智,现在发表《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一文,希望持有不同见解者进行商榷,不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如何...  相似文献   

3.
也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陈书坤,崔在莹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理论界争论由来已久,是一个热点问题。一些人担心劳动力如果成为商品,就无法解释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按劳分配,甚至会出现剥削问题。就此,我o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担心之一,怕劳动力成为...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商品化质疑郑永权在(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3期上撰文,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全民经济中的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存在着不少令人存疑的地方。①劳动力商品化的理论依据充分吗?严格地说,劳动力商品化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中。在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谈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正视劳动力商品,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本文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一、劳动力商品的实质与劳动力市场众所周知,马克思正是发现了劳动力商品,才得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因而,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确立成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基础。从逻辑上分析,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就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历史地看,劳动力的买卖或雇佣劳动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只不过那时雇佣劳动只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办法”。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劳动力能否买卖,而是如何成为最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终于认识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我国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市场体系本身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其中争论最多的莫过于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为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认识的深化,我们对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观点进行了初步整理并略加评论。其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但以近几年为主;内容包括劳动力所有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又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但传统的观点,是把劳动力的商品交换看成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因此,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也就成为区别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标志。劳动力成为商品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关系,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随着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不能表现为交换价值,因此,劳动力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作者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量应当等于其使用价值量,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标志是它具有交换价值;并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是: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理论界争论颇为热烈。包括笔者在内,是主张劳动力商品论的。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回答一个由此而产生的尖锐的理论问题: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究竟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能否在逻辑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范畴 经济学界部分持劳动力商品论的同志,没有直接承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恐怕是因为在头脑里有一块禁区还没有打破,这就是:仍然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看成是带有某种资本主义色彩的东…  相似文献   

10.
驳关柏春的再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容篡改和歪曲。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商品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证明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目的是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具有革命的意义。劳动力商品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劳动交换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劳动具有商品性质的结论,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对于推动经济建设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说明:1.劳动力商品理论存在两大疑点:从逻辑上看,这一理论无法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这一理论不能说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经济过程,暴力和掠夺作为非经济因素无法解释这个问题。2.在劳动力——劳动——劳动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三位一体”关系。3.由商品生产者的自身素质、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共同决定的综合劳动能力差异,是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唯一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劳动力商品是与商品经济并存的范畴。奴隶社会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起点,奴隶贸易为交换的主要形式,雇佣劳动在这时已开始萌芽。劳动力交换有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雇佣劳动其实是商品租赁两种方式,雇佣劳动其实是商品租赁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劳动力也是商品,其交换方式也是租赁。在此条件下,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其实施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是必然的选择,但这不必然导致货币转化为资本。  相似文献   

15.
论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氛围刘小敏目前,西方世界有些人认为,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已表明中国不得不走向“光彩夺目”的资本主义道路。德国《明镜》杂志1993年第6期上有篇文章就称“在未来的10年中,地球人口的80%(即大约40亿)将重新回到商品...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就广义来说是被当作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就狭义来说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把可能性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性的劳动力,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即劳动就业,这是每个社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成为国家和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从根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开篇明义地指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看,在这个商品世界中,有几种特殊商品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詹彪同志的《评生产条件所有制论及其它》一文①,对理论界关于劳动力生产条件分配(人们一般称为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颇不以为然,他主张以自由的联合劳动的讨论代替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他说,讨论劳动力所有制“只能使人不去争取做自由的主人,不去实现‘自由的联合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去争劳动力个人所有权。……这种理论是不利于提高劳动人民觉悟的。”我们认为,如果说讨论劳动力所有制会导致个人主义,那末讨论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是不是会把人们引向福利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问题,前几年理论界曾讨论过一阵子,笔者也发表过文章,但至今仍未取得共识。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被正式确认,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背景下,把开放劳动力市场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其理论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一、不存在没有劳动力市场的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将主要由市场进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都必须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由市场机制决定其价格、布局和收益。而生产要素的构成,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种划分,归根结底无非两大类,一…  相似文献   

20.
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张同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搞劳动力市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领域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这一命题的提出,冲破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劳动体制改革的方向,符合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