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的曲折反映,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就该神话的意蕴层面看,还隐约可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尽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自然是混沌无知的,但是人类却不能恣意戏弄与践踏自然,否则必然会导致来自大自然的可怕报复;只有谋求与自然的妥协与和解,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一神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壮族民众的睿智与卓见,表现出一种超前的、可贵的、理性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2.
<烦恼人生>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示出的是一种"常人"身处其中的日常生存状态,具有平庸、重复、压抑等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印家厚一方面受困于现实生存压力下不可企及的物质追求,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物质生活困境所带来的精神折磨,这使他在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境地.而面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这种人生困境,印家厚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挣扎努力,只不过相对于日常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惯性来说,这种挣扎终究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相似文献   

3.
《汉书》在记人述事的过程中将"实录"与"宣汉"结合起来,从而呈现出两重性的特征。这既是班固史家与史官双重身份的体现,也是由史学之求真与致用的双重本性所决定的。《汉书》的两重性,与《尚书》、《春秋》、《左传》以及《史记》在求真与致用上所呈现出来的两重性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铁凝的小说创作风格差异是很大的,她以她的创作审视着人类种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从初涉文坛时的清纯无邪文笔,到成熟老到的《玫瑰门》,铁凝的创作经历着心灵的历炼。本文通过对她不同时期作品的考察,探寻她创作的心路历程,说明她是如何实现现实与追求和谐的。  相似文献   

6.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与地坛》是一篇“至性”的美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以往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的感悟。作者以其对人生苦难的直接承担和体验,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获得生存启示,抒写了一个失去精神寄托的游子走入自然怀抱的发现。正是由于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8.
私营经济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资本主义的属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巩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列宁科学的揭示了帝国主义存在停滞腐朽与发展或迅速发展的可能性两种趋势。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加剧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和矛盾,从而推动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向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渡。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由于其本质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保持着寄生、腐朽、侵略、掠夺本性的一面,最终改变不了向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渡。但当代资本主义灭亡的规律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观的一条主线,它经历了人充当自然的奴隶的肯定阶段,人争当自然的主人的否定阶段,而今演变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人和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的根本契机则是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人工自然是人对自然的胜利,是人类的幸福之源,却又伴随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而也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祸害。人工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既祸福相兼,又相互转化,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在于它既是自然物,又是人为物的矛盾两重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世界在战后迅速崛起和发展,世界和平与地区冲突并存,发展经济和军事安全在国际事务中的综合作用上升,世界经济一体化长足发展,区域经济日益集团化,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科学技术对世界政治经济也产生了双重影响,两种制度在世界上将长期并存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现象世界、意义世界;设计审美是生活世界最贴切与最贴近的审美形态。生活世界的审美形态与其生存形态一样,具有原发性与奠基性;而这种原发性与奠基性是在生活世界与客体世界、主体世界的共在互动的有机整体境域中呈现的。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与技术合谋、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不统一以及科学技术盛行的致思路径下,使儿童生活世界走向了殖民化,由此“技术-儿童”关系也呈现为一种异化的状态。技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世界价值理性的呼唤。在现代信息时代下,本真的儿童生活世界应超越资本逻辑,走向技术正义;厘清“技术-儿童”关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在发展逻辑,正视主客体关系;用技术的艺术思维审美地观照儿童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大学新生日常生活的世界,并由此发现和构建对大学生活的完整意义、功能和价值。“生活由紧变松,目标无所依靠;内在调控失衡,心理焦虑呈现;自我角色迷惑,价值取向多元”是大学新生“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发现大学新生的“生活世界”对加强新生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对日本人文、宗教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形成于宗教之前,并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宗教和国民性格。这一课题属于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研究日本人文、宗教等应用性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问题:日本古朴的生命永久循环世界观、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公共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作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善的美德具有各种层面,它们共同存在于政治正义善的关系之中.政治正义善不仅给出了个别善之成立的宏观框架,而且本身就是在与个别善的互动中表明了自己的整合性善的崇高境界的.尽管作为思想善的"沉思"超拔于其他善,但它仍须通过美德和正义才能导出.符合正义的城邦政治先在地为个人冲突提供了调适秩序,它也是个别美德的完美再现.  相似文献   

18.
技术作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是儿童获得主体自由的存在方式。技术决定着生活世界的背景,以先在的方式融入生活进而建构儿童自身。技术世界通过丰富儿童的学习选择,延展儿童的交往空间及激发儿童的创造本能,反向确证技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规定性。反思技术的资本逻辑、控制逻辑和教育逻辑,有利于对儿童美好生活愿景的技术限度做批判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19.
在宋明理学中,王阳明因其良知宇宙观被看作极端的主观唯心论,但除良知外,他还存在着气或太虚宇宙观,并肯认后者为前者的客观基础。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关系,表现了他对客观宇宙与主体人生的不同侧重与不同选择;所谓唯心论则是其对道德本体超越性极度高扬的表现。这既是宋明理学的共通性,也是中国哲学中唯心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全球化对区域文化发展模式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每一个生长于某一文化传统的人去思考如何权衡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问题。马丁·布伯在《我和你》一书中对主体存在方式的讨论对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区域文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