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当今天的中国社会再次掀起儒学热时,仲大军先生撇开人们的跟风,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和孔子教育集团的内部成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澄清了许多历史错误,将2500年前的一群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对重新认识儒学和儒家人物具有重大的意义(注意:此文从5月初放到网上后,经过几次修改,以6月24日的这篇为定稿).  相似文献   

2.
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孔子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是一个包括哲学、政治和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作用。它浸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上留下了深厚的积淀。就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随处看到它的影响。在人类面临许多带普遍性问题的当代,儒学也弓!起了世界各国人土日益浓厚的兴趣。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孔子创立的儒学的基本内容、发展源流和影响作用,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神益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是一…  相似文献   

3.
隋末唐初儒学之士的历史选择杨荫楼我国封建时代的儒学之士大多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洞察力,他们对社会的变革最为敏感。每当社会发生大的变动时,这部分人便风云际会,一展雄才。隋唐之际的儒学之士,即以极大政治热情和睿智,投身社会,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的礼乐观□姚公赖功欧把握孔子的礼乐观及其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不仅要从孔子的整体思想入手,更重要的是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与不同阶段的儒学的关系。时下的孔子研究,往往缺乏的就是历史分析的态度,从而把孔子以后的种种儒学形态,都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儒学史上,孔子人性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要人物,对孔子人性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独树一帜的阐发。他的研究从考察”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在历史中的转进入手,对孔子人性论产生的动力、原初形态、逻辑起点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6.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我们生活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笔者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地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相似文献   

7.
<正> 对于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已经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十年中,关于孔子的种种问题是那样持久地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实属异乎寻常。可以说,它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哺育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和思想史工作者的成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硕果累累,令人鼓舞。近几年,国际上又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重新探讨和估价孔子、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国际上的“研究热”又影响和推动了国内孔子、儒学研究走向深入。每年都有大批的论文、专著发表,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及会议也在不断开展。尤其是今年,适值孔子诞辰2540周  相似文献   

8.
孔子儒学以“仁学”概之,后者主要地就是一种伦理学,着眼于建构人际伦理和政治伦理。其美学生发于其中,即社会现实、伦理政治问题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具有明显的实践品格,这给中国社会和中国美学带来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亚彬 《学术研究》2007,1(10):28-33
儒学的创立赖于孔子的两个发明。第一个发明是确立了"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为道德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提供了前提;第二个发明是以仁释礼,为建立有机的道德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两个发明的基础上,孔子创立儒学,将许多富含道德精神的材料加以整合,纳入新的思想体系之中。儒学以道德来解释社会的变革,并试图以道德为工具、手段,重塑人生、整饬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主题,就如何弘扬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  相似文献   

11.
吕明灼 《东岳论丛》2012,33(7):77-85
儒学是我们的母体文化,与我们每人筋骨相连;现在强调传承儒学精华,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需要、民众的期盼;儒学以“以仁为本、以礼为序、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为核心价值观;并追寻“以乐为美”的“乐道”人生观;儒学铸造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特性,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文化;儒学在新时期必须溶入现代,创建具有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为特征的现代儒学;并要努力构建“民众儒学”、“实践儒学”,使其通俗化、鲜活化,与孔子进行心灵交流,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12.
人才标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表现出显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人才标准,不同时代对人才又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管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都缺少不了德和才这两个基本条件,因此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才思想,都与他们的政治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不但提出了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而且还提出了适应这种政治主张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这种标准,集中地反映在他对“君子”的德才要求之中。  相似文献   

13.
自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以后.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都在不同程序上倡导“内圣开出外王”,认为内圣是外王的本体,外王是内圣的发用.外王是由内圣曲通开出。按此理解,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便是一种因果上的体用关系。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或者说化解了外王儒学,使外王儒学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使儒学长期郁范于个体生命的狭窄领域,而不能作用于政治领域,从而把儒学从一门创世之学变成为随世之学。这大大缩小了儒学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儒学烙上了“终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历史讥评。要建设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原始儒学中的外王之学是一笔独立的思想资源,而要借鉴这笔资源,需要我们就原始儒学的许多方面作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内圣与外王是原始儒学中各具独立性的两大组成部分。鉴于在儒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外王之学的漠视和化解,文章具体考察了孔子为王的历史真相和王学义理.并认为当政治失序之时,孔子关注的重点是在外王而不是在内圣。他对新型君子的设计,同样强调必须具备政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封建政权的关系可概括为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同样,儒学作为封建政权的统治思想,也具有两面性,即作为农民的精神支柱的儒学以及作为农民怨愤对象的儒学,因为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政权的符号。这说明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超然于社会的独立存在。所以,中国的农民战争既尊孔尊儒又反孔反儒,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时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儒家思想对唐初法律的影响杨荫楼唐代是儒学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唐初统治者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努力振兴传统儒学精神,使一度衰微的儒学恢复了生命力。而儒学的复兴,又影响到唐初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使唐初特别是贞观时期的政治风气洋溢着清明宽厚的儒家情调...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历史人物。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 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这势必影响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坚持。基于此通过对历史人物作用问题上两种对 立的历史观的根本分歧、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的 分析,论述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期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很好地坚持与贯彻,充分发挥广大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现世世界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不是宗教是一个争论已久、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其有别于殷周社会对“帝”、“天”的宗教性崇拜观念的伦理道德性特征却是学界不争的共识。本文从文化诠释学地角度,分别从敬远的理性态度、诚敬的道德修养、不懈的现世追求三个方面分析考察奠定和巩固此一特征的历史根源———孔子现世世界的宗教情结,进而探讨其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庞德认为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医治西方社会通病的良药,是构建西方和谐社会的理想手段.他希望中国儒学能翻译到西方世界,从而重新建立人与社会的理想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庞德在翻译《论语》时并不强调对原文一对一的忠实,译作以理想化创作为主.从《论语》英译史来看,庞德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自庞德开始,《论语》的英译逐渐淡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步入了文化多元化主义的新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孔子看作人类历史上的十大思想家之一。由于孔学和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所以孔学或儒学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古代不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就有不同面孔的孔子及孔学出现。其影响不仅渗透于中国古代,也影响于今天的中国及国际社会。历代研究孔子的文字也不知超过了《论语》的多少倍。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的孔子及儒学观述评陈信泰,韩钟文孔子、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象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文化嬗替的剧变时代,蔡元培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自己参加民主革命、领导文化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既不盲目尊孔,也不盲目反孔,对孔子、儒学作了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