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9-14
以人生为主题的思想志趣,圆融生命的思维方式,完善人性的生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思想境界与精神传统,形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以"生命观点"的思维方式探寻人的生命本性,追问生命精神问题何以成为当今时代民族性、人类性的问题,进而悟觉精神家园的生命意蕴,是复兴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的思想问题.深入思考与研究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命的意义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生成融贯中西、通古达今的生命精神,创造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定从容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郑庆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96-9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3.
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6):1-7
近些年来人们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各种形式的批判和消解,但是这些都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展开的,并且没有相应的理论建构。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出发对艺术精神和艺术本质进行了区别性的阐释,认为艺术本质与生命无缘,只有艺术精神才能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笔者试图将艺术精神作为本体的承诺,集中阐释"艺术精神应当何为"的问题,试图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贺志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124-128
人类精神的困境,在现代性背景上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教育对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以肉体叙事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中,通过融解了情欲、观念的审美意象的教育,使情感得到无害的宣泄、秩序化和提升,恢复生命的完整内容。审美活动中的共鸣和同情,在造就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上幸福的同时,能够缓解或消除文明中的紧张、对立和冲突,实现个体、种群和人类本体价值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教育创造诗意化的生存境界,完成人性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5.
李耀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Z1):55-60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支撑人类精神家园的两大支柱.面对精神家园的缺失,需要从哲学层面上作出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阐释,并赋于崭新的时代内涵,建构起更加辉煌无比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春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5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张芳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3):72-76
道家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他们为人类个体生命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物化、逍遥的自由境界,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飘逸、适性、逍遥的自由美神. 相似文献
8.
HUANG Liang-xiang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在当今社会,大众普遍感到深刻的精神危机,虽然物质文明繁荣,但缺乏人文的科学技术对此无能为力。文章通过分析人类的精神危机与精神价值取向,探讨与求索摆脱精神危机的思路,以期重建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黄海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68-7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抗战,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精神文化体系,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精神文化基础.分析了抗战时期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土壤根基、团结纽带及政体目标,论述了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1-8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黄柏青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21-126
"新媒体"是指一种诞生于新技术条件基础上的一种媒介形式。本文总结了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的几种主要的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了新媒体的到来对动漫艺术产生的影响,形成了炫目的艺术景观,进而总结了新媒体动漫的主要类型,并归纳出新媒体动漫的艺术特征:互动性、模糊性、平民性、分离性、沉浸感等。文章认为新媒体动漫艺术的深层意识形态是:它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过程,使艺术由少数特权阶层独享的专利品,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财富,变成人人皆可参与、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唐星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0-73
绘画艺术既是一种语言符号 ,又是一种生命符号。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自我生命复归宇宙的生命精神。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绘画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作形而上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丁立卿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66+152
从传统到现代,精神家园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且葆有深厚生命意蕴的存在根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道路诉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直面解决西方资本主义方式现代化道路引致的精神家园失落的现代性困境,引领中国人建构现代化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式现代化道路把“以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变革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旨在根本改变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引致的精神家园失落困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引领中国人建构现代化的精神家园,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精神家园充盈的文化自觉意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思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0
万光侠、夏锋在《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精神家园彰显了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超越了人的自然性、现实性与有限性,确证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发展。首先,精神家园以“应然”的方式探求终极的价值目标。精神家园在应然层面上规定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终极追问中获得终极的价值指向。精神家园以“应然”的方式超越了“实然”状态,用“应然”的价值视野审视、评判现实问题。在现实与理想、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中,精神家园专注追寻人的终极价值目标,追问自由的意义与本质、自由广度与限度的问题。其次,精神家园以“无限”的方式超越了人的有限性。现实的个人作为有限的、历史的存在,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下,只能限定在特定的生存场域中。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者发出了种种“终结”的感叹就当今特定的西方社会来说是可以解理的.但“终结”并不意味着死亡与消失.鉴于艺术活动在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其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本质,人们对艺术活动的精神需要是不会终结的. 相似文献
16.
吴海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5):62-63
楚文化中的楚凤艺术形象历史悠久.凤图像艺术形式体现着强烈的自由艺术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与楚地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于东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122-124
在《史记》研究的领域里,许多学者都不得不认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认为它是“三家注”之后最好的《史记》注本。该书从上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70年来成为我国学者研究《史记》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自己的《史记》却离不开日本人的著述,这确实令中国学人感到尴尬,早在郭沫若那一辈的学者就为此感愤不平。著名《史记》专家韩兆琦教授倾40年研究《史记》之功力,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呕心沥血,历时12载,终于著成了煌煌500万言的《史记笺证》,最近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无疑是《史记》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刘海燕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79-82
路遥对乡土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关注着农民命运,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用乡土乡情中的农本文化与城市文明对峙.本文试图解释作者尽管憧憬现代文明,可是为什么却自觉地充当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文章从两个方面研宄他对这两种文化的矛盾态度:走出--回归的故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探讨其形成原因:一、特定的陕北文化的影响;二、个人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9.
纳日碧力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3):115-117
艺术人类学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艺术,重视本土观点,强调主体性、互主性,突出形气神圆融,彰显物觉和神韵的统一,追求生命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杨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3):58-61
关注“精神家园”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但随着物质文明的日渐发达,“精神家园”却在日渐沦失;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们都在为此而忧虑并且进行着执著地寻找;寻找精神家园,挽救精神家园的沉沦,是文学责无旁贷的职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