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健吾是以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著称于世的.但是,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创作了大量的悲剧、喜剧、正剧、传奇剧、改编剧、独幕剧,数量可观,品种丰富,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活着的中国》一书里,把李健吾和曹禺并提为1929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剧作家.可见他在当时戏剧界的地位.遗憾的是,对于他在戏剧上的成就,在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却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2.
一莫里哀(Molier,1622—1673)创作的时期,正值法国古典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人们往往这样规定莫里哀的地位: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古典主义的喜剧作家,而且还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奠基者。对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定,在莫里哀的研究中,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看法。然而,认真研究莫里哀全部创作的人,如果用古典主义理论来规定莫里哀的全  相似文献   

3.
论李健吾的喜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于30年代中期在“艺术幻象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喜剧观。其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张扬主体内在的精神性因素;以“哲学的心境”养成乐观的基调;强调豁达和宽容。这一喜剧思想的形成,为李健吾的戏剧创作带来了一系列明显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伪君子》的创作和演出过程,表现了莫里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勇气。特别对答尔丢失的形象分析,揭示了宗教骗子的狡诈和虚伪,也揭示了社会的伪善。《伪君子》作为一部喜剧,只有短短的五幕,可是却有独特的开场艺术,深化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5.
悲喜交错乎?──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喜交错乎?──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质疑胡健生迄今为上,在我国各类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量有关莫里哀研究的学术论文中,对莫里哀喜剧艺术风格问题均持相同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莫里哀在其喜剧创作中,有意运用了"把悲剧因素引入喜剧里面"(或曰"在喜剧中掺入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6.
喜剧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现代喜剧论》张鹰胡星亮博士的《中国现代喜剧论》从宏观的视野出发,将中国现代喜剧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即从其所受欧洲和中国喜剧传统的多元影响中进行考察,深入地探讨中国现代喜剧的三种美学样式之形成的社会的、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大抵有二者一体说、内容重要说、形式重要说三种观点。现代中国的特殊年代里,由于反帝反封建尤其是抗战的需要,文学工具理性的诉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内容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其时,李健吾坚守文学的形式是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所在、文学语言是文学形式的最终体现,并以文学批评与作品的写作践行他的思想。无论是在其当年所处的历史语境,还是在我们当下,李健吾的观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评论,应该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李健吾先生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两本评论集《咀华集》《咀华二集》(1936年12月和1942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署名刘西渭),真是含英咀华,我细细咀嚼品味,深为李先生健美的文思与优美的文笔而叹服! 这两本评论集子似乎久为人们遗忘了。但是我们一旦为它们抹去岁月的尘封,就立即放射出绚丽的光采。他用抒情诗般的语言评论着他同时代人的作品,巴金、沈从文、  相似文献   

9.
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争的现象,然而又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20世纪30年代,李健吾在其文学批评中详细探讨了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影响"问题,认为文学文本间的互相影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互相借用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彼此创新是互文本的生命力所在。这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互文性理论的要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李健吾的"影响"论观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彰显出他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张力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译本的周边文本来考察中国译者笔下所呈现出来的莫里哀形象,重点勾画莫里哀形象的三个侧面:悲剧人生、战斗性和为艺术牺牲的献身精神,同时在探究形象塑造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我们发现莫里哀异国形象的建构是在历史文化语境和译者个性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于李健吾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目前基本囿于"京派批评"或"印象式批评"的模式久难突破。造成如此困境之因,大致有三:一则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纯美追求不太符合当时特定语境中的文艺政治审美需求,如果将其还原到历史现场去审视,难免会受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影响;二为当下学术界据二手资料做研究的不良风气使然,从二手资料阐释出的结果严重背离了李健吾的本义;三是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想是以自然主义为主导的,而自然主义文艺思想曾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反动而广受批判,致使我们至今无法客观正视之。只有直视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以自然主义为基石的事实,才能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他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诸种变异。  相似文献   

12.
韩晓清 《兰州学刊》2007,(5):144-145
喜剧《悭吝人》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之一,刻画了阿巴贡这一悭吝人的形象,突出表现了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特点.以《悭吝人》着眼,综观莫里哀的创作,其喜剧不仅改变了西方戏剧崇悲剧贬喜剧的传统,同时其性格喜剧使西方叙事文学开始真正转向写"人"这一现实性层面.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这就是由张飞、李逵、焦赞、牛皋、程咬金、焦廷贵等构成的传奇喜剧英雄系列。可以说,这样一个喜剧形象系列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存在。他们代表了中国喜剧创造的非凡成就,是中国喜剧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诞生之日起以至今天,作为一脉不断的笑的源泉,他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受到贩夫走卒以至缙绅文士们的广泛喜爱。应该说,对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研究不仅会有助于了解中国喜剧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将有助于认识喜剧性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5.
罗书华 《齐鲁学刊》2001,4(3):71-77
中国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喜剧魅力虽然与他们童稚般的滑稽性,抗敌、治恶、惩奸、反皇的崇高性,以及这两者的奇妙结合紧密相关,然而他们动人心魄的喜剧底蕴和根本乃在于传奇喜剧英雄们是原始生命、真纯生命的化身,在于他们对整个封建文明的强力背弃,以及向纯粹生命的回归。在他们身上,偶尔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孤寂和悲凉,但他们最终展示的却仍然是生命的强大、旺盛和灵动,以及这种生命的处处得胜,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尽喜悦和欢欣。或许,这正是一切喜剧、喜剧形象的根本,正是喜剧性、喜剧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注重直觉感悟,写得自然亲切,属于“自发的批评”之列。他结合中国传统感悟式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形成独具特色的印象一感悟批评观念;他的文学批评海阔天空,自由无羁,带有与人谈天说地闲话心情的特点,形成了“闲话风”般散漫的批评文体;他的文学批评语言灵动飘逸,常以多义性意象评论作品,达到曲尽其意的效果,形成“以诗解诗”的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追求实证的、现象的艺术真实,主张文学创作主要依据实验的方法,十分重视作家的"观察"与细节描写。李健吾在批评中论文学真实时所论"观察"方法与性质,正与自然主义理论家左拉所提倡的"观察"方法契合,带有科学话语性质:注重实地勘察,怀疑想象与回忆的真实性,比较注重繁琐的细节描写。因而他的批评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客观精神,也由此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在某些方面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张力,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吴敬梓对中国古代喜剧性文学的杰出贡献王进驹吴敬梓离开他所辛辣嘲讽而又深情怀恋的人世间已整整240年了。今天我们读他的《儒林外史》,仍然为那深刻的思想力量和特异的美学风彩所叹服。如果要深入探讨它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我觉得离不开在类型文学史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9.
<正> 英国现代伟大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上半期,1950年11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四岁。1980年是他逝世三十周年。萧伯纳在六十多年的著作生涯中,除了写出五部长篇小说和关于音乐、戏剧、政治、经济的大量评论文章、小册子和书信之外,一共创作了五十三个剧本。这些戏剧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表现了他的两种主要思想:一种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他所主张的费边主义的点滴改良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另一种思想是关心人类的前途,认为必须以渐进的演变来纠正人类喜欢使用暴力的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如何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是国内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面对西方学者在不同立场、不同意识形态基础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解读,有必要对其基本观点进行梳理并加以分析。迈斯纳围绕着改革开放的性质及其表现、改革开放的历史继承性、改革开放的历史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以迈斯纳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正确的认识要给予肯定,偏差的误读要给予澄清。理性地看待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