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国家城市化,农业现化代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则和条件;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流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如何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以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八五”浙江农村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浙江产业结构整体素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在对此分析论述的基础上,对“九五”浙江农村经济的若干走势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对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比较,以便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江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人口比重也较大,是我国第三大劳务输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重视它,清楚它的现状,找到问题的制约因素,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以促进江西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3,12(2):78-93
战后初期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严重 ,但日本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与战前相比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的不同特点。有利的人口背景、非农业部门就业容量的增大、政府的积极诱导政策以及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等积极因素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但是 ,由于兼业的普遍存在 ,日本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但日本农业却“消亡”了 ,其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应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造成农业边际产出低下 ,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有很强的盲目性 ,我们应积极探索多种转移途径 ,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刘莫鲜 《社会》2002,(5):39-41
据有关人士测算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致在1 7亿—2亿之间(蔡 ,2001)。因此 ,今后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 ,将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要讨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就业为目的的迁移行为 ,而转移途径便是指各种就业渠道。本文着  相似文献   

10.
吴云超  周峻 《社科纵横》2007,22(5):26-27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湘鄂渝黔边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本文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提出有效解决边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娇萍  邢方 《唐都学刊》2005,21(4):74-7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专家们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农业及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对称角度看尚显不足。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问题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农村富余劳动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必须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2,6(3):81-98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如果除去战乱时期 ,战前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很有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初由农村进入城市 ,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小企业乃至城市的近代化大企业 ,而绝大多数则为饮食、服务业等“杂业层”所吸收。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虽然没有战后快 ,但其特点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转移 ,这既保障了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又维持了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转移过程也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有序的转移以及依靠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 ,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前景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从总体规模态势、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结构、外出时间选择、流向区域选择、外出方式与工作寻找方式、就业范围和产业领域、职业分布层次、流动变更程度等八个方面做了统计分析。作者认为,90年代后期和下个世纪初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劳动力转移最活跃的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把农业劳动力转移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加大城市化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群 《求是学刊》2003,30(5):61-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4):59-6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制度、心理、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劳动力生产要素科学合理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力是随着国家工业化逐步转移的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日益增多,同时也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同步向非农产业转移。16、17世纪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是很大的。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爆发,英国领先实现了工业化,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亦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后来,其他发达的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走了这条路。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占有者逐步垄断农村土地,使大批农民因丧失土地失业而被迫集结城市,为工业资本家准备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推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越发达,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越广,流速越快,流量越大。10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  相似文献   

18.
结构、制度与观念: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榛  李白 《学术交流》2006,(8):75-77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拥有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但是农村经济并没有因此更快地发展,经济结构、相对贫困、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多数农村,这主要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劳动力转移迟缓、观念落后因素造成的。当前要以制度改革、政策扶持、观念更新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做好建设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刘静  张瑛 《唐都学刊》2010,26(5):79-8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典型的表现方式,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简要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相关的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梳理一个清晰的纹路来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城市集群之间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通过城市化这个媒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应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形式转移战略,依靠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主渠道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长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交通、通讯、商饮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