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日本文化的?我想根据我自己的认识来谈一谈。由于不是长期生活在日本,又不能经常地接触和享受日本的文化,因此在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难免会隔靴搔痒,有些看法甚至可能是奇谈怪论。这一点,我想在我谈论日本文化的时候需要声明在先的。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曾经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一万名以上(一九○六年)。中国派留学生到日本,是否象过去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那样,是来学习日本文化的呢?总的看来,不是这样。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速成学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后,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已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日本和美国。本文试就清末民初留日活动与留美活动的异同试作比较和评述。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学生留日活动和留美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美、日统治者利用近代中国的留学活动,进行其较之于武力侵略更高一层次的“和平”的侵略。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有长期交往史,在中国唐朝时期这种交往日趋繁密。为了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从公元630年始到公元894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达19次之多。 日本统治者为向唐朝学习派“遣唐使”,而中国唐朝为直接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也主动向日本派出了“遣日使”。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5.
中琉两国在长达500年的交往中,明清两朝的册封使臣、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与琉球的贡使、留学生等穿梭于两国之间,把中国文化传播到琉球,对琉球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这从文化传承来说,琉球应该是属于中华儒家文化,而不是属于日本文化,它是琉球不归属于日本的重要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试论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文化融入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外在压力动机、成果动机和工具动机五个方面调查了韩国、日本和欧美留学生群体,发现文化融入动机、学习情境动机是绝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日韩学生选择外在压力、成果动机和工具动机的比例远远高出欧美学生。  相似文献   

7.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新式人才 ,是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倡导留学教育的几个重要人物  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魏源 ,在《海国图志叙》中提到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 在这里 ,魏源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攻夷”、“款夷”、“制夷” ,而最终目的还是“制夷”。最早实现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 :“盖当第四学年中尚未毕业时 ,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 …  相似文献   

8.
互派留学是古代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韩教育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韩国在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在汉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韩国入华留学生进行考察,可以勾勒出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高留成 《河北学刊》2005,25(1):156-159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流向在近代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日本由昔日的文化接收者后来成为文化输出者。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种流向变化始自中日甲午战后。自是时起,中国官民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派出留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为中国吸收西学,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中日文化交流的流向变化,对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广西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一词源于日本,唐代日本派学生留居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故名(清朝用“游学”,意亦同)。中国人到外国留学则始于1872年,至十九世纪末,清朝派到欧美日本的留学生约300人,人数不多,影响甚微。而留学作为一个爱国运动,则出现二十世纪头十年,达到1万多人。广西在全国的影响下,也掀起了留学热潮。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群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3,23(6):160-167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现代学科群的构建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促进中国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立的主力则是"五四"前后逐渐涌现的留学生新知识群体。这是留学生学贯中西、具有西学与中学双重文化因子的必然结果。考察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学科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呈现一种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同一性中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并随着变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发展 ,凡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革新出现高潮的时期 ,也必然是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另一方面 ,留学生以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特有的才能 ,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 ,百年以来许多重要的社会革新运动 ,留学生多在其中发挥了这样那样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为时甚早。据日本史籍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284)便有中国的典籍传入,因朝廷的重视,大阐儒风,文教之兴,实由于此。此后,随着时代的进展,中日两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尤其中国在李唐之际,国力鼎盛,文化发达,日本派遣使节、僧人、留学生来长安学习,为数甚多。从此之后,汉文化在日、开花结果,而日本的汉文学,亦随之发荣滋长,各体皆备,各呈异彩,构成日本文学史最光辉的一页。日本汉文学历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两朝宫廷贵族文学、镰仓(1192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两者的文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军事留学生派遣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解决军事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清政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习陆军,也有少数留学欧美者。派遣的形式分两种:1、1904年《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颁布实施之前,各省自行选送,以浙江、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为代表;2、1904年以后中央练兵处拟定《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从此各省再选送留学生,必须由中央练兵机构统一考选派送。先后共有4批军事留学生分别于1904、1905、1906、1908年被派往日本,进入成城、振武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19.
北洋时期,中国留日学人在引进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日本友人移书论学、切磋交流中国传统学术问题,在日本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传统学术的论著等方式,努力向日本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在日发表诗歌、小说,授课、赠书等方式,介绍传播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友人诗词唱和,增进中日知识界的交往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组织参与中国传统戏曲对日演出,推动了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在日本展出,为中日美术交流做出贡献。留日学人自觉不自觉地向日本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