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作璋  唐志勇 《文史哲》2004,2(4):54-60
傅斯年先生是齐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几乎涵盖齐鲁文化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齐鲁文化渊源的研究、对齐鲁学派的评析、齐鲁文献的考证以及齐鲁文化历史地位的评估等。他不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给后来的齐鲁文化研究者以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对东北亚地区展现出强劲的文化辐射力,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华一体文明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齐鲁文化的东出,主要是由于山东半岛东临大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代以来,山东人民大量移民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地区,他们把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到这些地区,对加速这些地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国与朝、日交往,山东半岛是主要的往来通道。以此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为儒学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公元七世纪以后朝鲜、日本兴起尊孔崇圣之风,最终形成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关键作用。齐鲁文化、儒家文明从中国传入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各种不同的环境、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对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生态学将文化创造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对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即民间文化的价值观念、自然环境意识、生活方式、造物观念、信仰观念、技术因素、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文化的时空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整体地认识民间艺术,协调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谋求对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齐鲁文化是秦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源于齐而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西汉前期,以齐鲁地区士人为主的学者群融汇、吸收阴阳、黄老、法、方仙道等齐鲁诸家学说改铸儒学而成经学,通过博士制度,使齐鲁文化实现了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结合,取得了政治上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其后,由先秦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学风而引发的经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随着今文经学的庸俗化,日益崛起的古文经学派完成了统一经学的任务,最终实现了齐鲁文化的正统化;今文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所依恃的博士制度于东汉末也归于衰落  相似文献   

5.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3,24(4):101-105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6.
齐鲁政治文化体系以《五经》为元典文本,以儒家"仁"、"礼"的政治主张为核心内容,执政理念上强调以民为本,方法手段上讲求王道霸道兼用、有为无为互补,大政方针上强调统一和秩序,理想目标追求"君"与"民"和谐共存的社会。齐鲁政治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意识到理念,又从理念到意识的反复转换,化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对该地区的民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控制了群体的社会行为,制约了该地区的政治进程。其基本特征:政治上的正统性、文化上的包容性,以及价值观念上特殊性与普适性的结合互补。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鲁文化导源于周初礼乐制度,以儒学为主体,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一切推本于礼乐;齐文化融合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二者融合发展,"道"与"器"兼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吴晓  邹晓玲 《学术探索》2007,(5):142-144
作为大众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展演文本,为有效建构起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新的审美文化姿态,不断维护文本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想像,这种展演文本必须充分运用和施展拼贴、挪用、复制和炒作等文化修辞策略,从而使得展演文本呈现出符号的陌生化、结构的混杂性和风格的原生态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宜虎 《东岳论丛》2003,24(4):55-57
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沃土和山东地方特色的基础 ,也是提升山东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和宣传促销的依托。要更好地开发利用山东文化旅游资源 ,就必须注意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研究 ,进一步扩大影响 ,并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国家统一永固的强韧纽带——中华一统的思想文化 ,是由  齐鲁文化融汇整合而成的。因为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儒学 ,具有将中华文化联为一系发展不断的功能。又因齐鲁地区从史前到秦汉统一之前都是中华炎、黄、夷民族聚居融合和人文同化的中心。因此齐鲁文化可谓是炎黄文化的正宗 ,两国文化的整合也就是炎黄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民间艺术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可以反映社会心态秩序的变化和民间文化的变迁。文章通过分析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挖掘民间艺术的社会意义,进而讨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并存之道。民间艺术的意义绝非仅仅是满足现代人对过往生活的浪漫主义想象,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足以为现代人提供充分的文化资源参与对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传统,而是两个文化传统。齐鲁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变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具有单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齐鲁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两个文化传统都重视诚信。齐鲁文化的诚信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崇尚礼治、崇尚学术、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的独特性,对山东民间美术造型的内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齐国、鲁国的瓦当、纺织品、壁画、器物等无疑都注入了齐鲁文化的特征元素。  相似文献   

15.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张瑞英 《齐鲁学刊》2006,1(3):103-108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刘群章 《东岳论丛》2002,23(4):104-105
齐鲁文化是个大文化概念 ,不仅在文化来源上是多源的 ,而且在内容上也是相当庞杂的。但齐鲁文化之所以被统为齐鲁文化 ,关键在于齐鲁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 ,它内在地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 ,即以道德形态出现的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苏辙的齐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乃昌 《东岳论丛》2001,22(5):112-113
宋神宗熙宁六年 ( 1 0 73) ,苏辙由陈州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 ,在山东居留三年。他作为州府的属吏 ,协助知州 ,实施益民善政 ,深得僚友信赖。苏辙寓鲁三载 ,对齐鲁山川风物人文胜迹 ,陶醉徜徉 ,结缘良深 ,随时形诸文翰 ,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列为山东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围绕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的关系,从体制、内容、形式三方面适应社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要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规律,通过资产配置,业务重组与兼并,走集约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融资渠道,形成以国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齐鲁文化产业新格局,促进山东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1,22(2):71-74
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重塑齐鲁文化形象 ,是在山东加强党对地域文化事业的领导 ,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措施。地域性的文化形象 ,主要是一个大众文化生态问题。通过优化大众文化生态来提高公众素质 ,创造文化氛围 ,改善社会风气 ,就能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同时 ,借助齐鲁文化形象来增强山东的精神魅力 ,非常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开拓省外市场。这也是一种“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即充分利用文化市场的智力资源开发功能 ,来加快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