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苏南模式的市场化发展蒋伏心苏南模式有三个特色,即集体经济为基础、农副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苏南模式不仅促进了苏南相当时间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通过其示范效应,对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尽管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2.
苏南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城市化发展研究林闽钢地处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及其所管辖的12县(市),通称苏南,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条黄金地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中国的发达地区之一,并以其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苏南模式”而引起中外瞩目。近...  相似文献   

3.
现代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是融入现代发展理念的创新驱动型区域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现代苏南模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将以创新为导向,通过"物质资本积累"向"知识资本积累"、"工业立市"向"服务兴市"、"扩大开放"向"深化开放"、"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追求富裕"向"追求幸福"、"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与企业型相结合政府"等六个方面的提升,有力地推动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苏南文化模式的特质“苏南文化模式”是根据苏南地区文化体制、文化传统、文化市场、艺术发展水平、人们的文化心理,城乡文化关系状况等各种文化关系综合的理论抽象,以及这些要素在一个区趋内趋于优化、稳定组合的文化格局。从这一特定含义出发,我认为苏南文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加速的发展奇迹,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被邓小平同志称赞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是,作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苏南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体制的痕迹和早期工业化的局限.在经济体制转轨、市场形态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中,无锡和苏南其他地区以更大的勇气、更坚韧的毅力和更高的起点,大胆推进"苏南模式"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新苏南模式"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下的率先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大地上的群众性实践.  相似文献   

6.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彭广荣多年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直引人注目,许多地方都在研究、借鉴这两种模式,探索自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此,笔者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以引发经济工作者更深入的思考,选择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发展现状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南模式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温州模式则是自发自生的发展模式 ,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其不同的经济绩效和发展前景。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苏南模式”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苏南模式的是非沉浮,文章反思了理论研究中弥漫的“模式情结”在方法论上的局限。一方面,要反对教条化地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成功经验,类似“三为主、二协调、一共同”的概括,事实上将苏南模式视作某种样板,无视经济发展所必然伴随的制度变迁;同时,对于具备学术价值的概念应作严谨的理论界定,以免陷入范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作者提出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学定义,并探讨了其在转轨经济中推进农村工业化的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探讨了“苏南模式”的三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如何从农业经济快速转向工业经济。“苏南模式”是工业化的新模式,发展乡镇企业是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二是如何建立高效所有制结构与社区共有制。“苏南模式”初期的产权形式与结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不适应性。乡镇企业改制势在必行,但不等于变相地搞私有化,而是走股份化的道路。社区共有制也可以实现“产权优化”。三是政府推动是否必然产生反市场性。“苏南模式”的本质是市场化。“强政府现象”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建立新型政府管理机制,重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重在培育要素市场,重在引导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改革中的所有制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模式还要不要提,苏南乡镇企业将向何处去,这已是当前人们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对苏南部分地区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即:苏南作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有其历史背景和区域特色;二、三十年来取得很大发展,功不可没;当前处于两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和调整有紧迫性;近两年来的产权制度改革,大方向正确,成效也显著,但是后续工作仍很艰巨,决不能稍有松懈。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其所辖的12个县(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一地区经济腾飞,成效显著,并于80年代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镇工业为支柱、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等为主要特征的苏南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苏南地区的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人口与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的轨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口发展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苏南模式及其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南模式是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启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的市场化、工业化的一种地区发展模式。现在这种模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型。新苏南模式其内涵有:以开放为基础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规模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结构;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由苏南模式转向新苏南模式,既体现了发展模式中的路径依赖,又反映了新发展阶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用发展、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阐述了十年改革在苏南农村引起的历史性变革,同时分析了苏南变革中出现的矛盾和挑战,从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苏南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目标模式,并提出推进发展、深化改革的战略对策,由此也揭示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苏南发展模式"的分析与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于对财富增长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同时又有着良好商业传统和产业基础的地区,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制度环境下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使得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若干阶段,也导致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发展路径的选择。“新苏南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苏南模式”。苏南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是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在政治文化视野下考察苏南现代化模式,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角度,透视苏南现代化模式演进的政治文化环境,分析苏南现代化模式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根据现代化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特点,提出苏南现代化模式的未来转型,必须采用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强民间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以及提高建立在共同体意识基础上的公民文化素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苏南模式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的基本特征符合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又适合苏南地区的实际状况.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为主、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从乡镇企业改制看"苏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苏南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探讨乡镇企业的“改制”,并就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与“苏南模式”的关系提出看法 ,认为“苏南模式”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苏南经济的新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它们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探讨了两种模式制度变迁的前景,认为从苏南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民营化改革结果来看,依靠民间的市场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更具有全国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以来 ,苏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在苏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苏南乡镇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产权模式以及法律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从苏南模式看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一般认为,区域因素和机制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以苏南模式为例,前者是指苏南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后者是指苏南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乡镇企业自主性强以及干部熟请市场运作。这些都有道理。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起了什么作用,应当给与什么评价,至今还是一因吸迷,很少论述。其实,无论是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国家和政府都有相应的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对经济发展有其积极作用。通过总结,深化改革,对于今后推动现代化建设,无疑是重要的。苏南模式的塑造,凝结着广大工人、农民、企业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