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传递     
2006年8月16—18日,由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的“中唐以来思想文化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举行,《学术月刊》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出席。2006年8月16—17日,由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主办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学术月刊》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出席。2006年8月18—20日,由中国明代文学学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2006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学术月刊》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出席。2006年8月…  相似文献   

2.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3.
《学术月刊》自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在40年的风风雨雨中,它不但变得成熟了,而且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我国诸多学术刊物中赢得了很高声誉.我是《学术月刊》的老读者、老作者,也是它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的经常参加者,所以我对《学术月刊》及它的编者都有比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我觉得,《学术月刊》作为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刊物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冯契是《学术月刊》几十年的老作者。自《学术月刊》创刊起,一直到他去世,冯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大致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冯契在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轨迹。他生前亲自编定的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要编发“寄语21世纪中国学术”专辑,“在总结20世纪中国学术的基础上展望21世纪的中国学术”。这是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现在虽有些跌伤,也很感兴趣,要来发表一些意见,表示热烈支持,并向各界请教:一、社会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都是一个一个超过前一代的。近百年来的中国思想界,也由维新派进到民主革命派,又由民主革命派进到社会主义革命派。我对今后新文化主张“辩证发展”,“辩证”就不是形而上学,“发展”就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止不前与开倒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和老作者,我热烈祝贺《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从50年代末开始,我就给《学术月刊》投寄拙作,先后发表了约七八篇以上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学术月刊》是国内刊物中坚持学术性并且办出自己风格、特色的刊物之一,质量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学报的精神内蕴是对学术不懈的追求。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学桴》、《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等期刊都以追求学术为精神旨归。在近现代知识者看来,学术精神实则等于科学精神,对学术的追求实则与振兴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联。以《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为例,它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表那些具有"真研究"的学术文章,把追求科学精神的倡导落在实处。同时,为培养新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刊登了丁冰教授的文章,题为《“非国有化”改革观试析》(以下简称“丁文”).“丁文”对中国的“非国有化”持批评态度,笔者对其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下面就“非国有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谭桂林的《百年文学与宗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继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显示了他在自我学术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和超越,也应合了文学与宗教这一研究课题走向综合的学术趋势。面对中国百年文学与宗教之间丰富甚至有点芜杂的关系,谭桂林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高屋建瓴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以宗教价值观念为切入口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就明确指出宗教价值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建构中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学术月刊》已经走过了五十个年头。回首这五十年:从1957年1月10日沐浴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风而创刊,到1966年8月因遭遇“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而休刊;从1979年1月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复刊,到如今不断知难而进、推陈出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月刊》所走过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学术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整个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重视,一大批年轻学者带着才情与学养、朝气与活力加入到学术队伍中来,文化的繁荣、学术的繁荣就在眼前。我们同时感到,《学术月刊》这五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折射着中国学术界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晶。因此,我们借着五十岁生日之机,谨向五十年来不断支持《学术月刊》的新老作者们送上深深的感谢与祝福!也向所有关心和帮助《学术月刊》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12.
到今年,《学术月刊》刚好走完40个春秋的路程。40岁月,无论对人还是对一个刊物,都可以认为是代表走向“成熟”的年华。《学术月刊》注重学术的探索与推新,保持了一贯的风格,越办越趋成熟,是我比较爱读的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月刊》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是中国学术的领军刊物。这种评价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发自学者内心的。我认为,《学术月刊》能够获得国内学者如此高度的认同,主要在于它长期以来坚持的学术品格:敢于学术为先、宽容百家之言。对于《学术月刊》的这一品格,我最初只是听说。记得那是1985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在徽州召开有关真理问题的理论讨论会。我当时还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学者们最感兴趣、也是讨论得最激烈的,便是有关真理与价值的认识论问题。会后,当时任《中国…  相似文献   

15.
值《学术月刊》创刊 4 5周年、出刊 4 0 0期之际 ,为迎接十六大、贯彻江泽民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 ,2 0 0 2年 9月 1 9日— 2 0日 ,《学术月刊》社在沪举行“学术期刊与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学术讨论会暨《学术月刊》创刊 4 5周年纪念会”。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市社联、上海社科院领导郝铁川、李储文、尹继佐、施岳群、王邦佐、祝君波、周锦尉、武克全等和全国 2 0余家知名学术期刊负责人、本市著名学者共 1 0 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学术月刊》总编辑王邦佐主持。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学术月刊…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月刊》创办40年,可喜可贺。 作为一名比这个刊物的年龄只大几岁、刚步入中年行列的作者来说,自知没有资格去回顾这份刊物的辉煌与沧桑。然而,近年来学术刊物发展的强烈反差,却使人深刻地领悟了《学术月刊》这个刊名中“学术”这两个字的内涵与份量。正是40年的深厚的历史根基,培育了这份杂志炉火纯青的品格。  相似文献   

17.
回首20世纪,探究中国学术研究的嬗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代学者殚精竭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到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王伯祥的《中国学术演变史》、杨东莼的《中国学术史讲话》,到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通过剖析潮流,辨别良莠,评判高下,厘清师承,均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作了精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清晰的印痕。如何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心灵印痕?如何把诸多学者多年的…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知道《学术月刊》是在20余年前,那时我还是“文革”中的中学生,虽已对文史初有兴趣,但却常常苦于无书可读,无杂志可看。一次偶而在亲友处翻书,从一堆杂书中忽然发现了一册合订的旧杂志,其庄重不俗的封面,格外引人注目。这册杂志就是《学术月刊》的合订本。当然,相对于“文革”时代十几岁的中学生而言,《学术月刊》无疑  相似文献   

19.
《学术探索》2009,(6):F0002-F0002,F0003
作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和翻译家,贺麟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在他的“新心学”中,他试图融西方哲学(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哲学(主要是陆王心学)为一体,先后发表了《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论著,苦心建构自己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在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人风采     
王锺陵,1943年生,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国中古诗歌史》(70万宇)、《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60万字)、《文学史新方法论》以及即将出版的《20世纪中西文论史》(260万字),文学创作有报告文学《台北的忧郁》、诗文集《太阳的葬礼》、散文集《雪域高原》。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46种报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计240万字。主编书籍有《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200万字)、《竹溪文丛》、《中国文人传记》丛书、《20世纪文学史论文精粹》(5卷,200万字)、《20世纪中国文论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