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纪录性是影视艺术最根本的审美属性 ,而随着纪录性的不断扩展和延伸 ,作为其最高审美形态的表征 ,纪录片就自然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创作热点。纪录片不仅可以揭示一种状态或表现一种性格 ,它完全有可能将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并以“美”的光辉呈现于我们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探索频道和我国《探索·发现》等纪实性栏目为例,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化走向。认为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定位与选择上刻意追求新奇性,在叙事策略上以设置悬念来强调故事性,由此使纪录片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纪录,构成对纪录理念的冲击,危及到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不对它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对纪录片纯纪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故事化背景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注重借鉴和运用故事片的艺术手法,将纪录片叙事表现的真实性与故事片展示情节的艺术性有机结合,使讲述的事实对观众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德修养的最核心问题及其医学价值,即精湛的医术与诚实的品德,历史上首次将“精”、“诚”作为医生最高行为准则;其阐明了行医的宗旨,使中国古代的医德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社会医疗形势下剖析其丰富的内在含义,对于思考和解决目前的医疗问题,促进医院建立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从而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创作不光是一个客观还原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原素选择、价值提升的编导意识介入的过程。编导意识应贯穿于题材的选择、素材的捕捉、拍摄角度的确定、画面剪辑等纪录片创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种介入,极大地促成了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统一。而依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编导意识也不能乱用、滥用,应掌握好介入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旁观与直观、客观与主观等语词彰显了中国现代语境与话语场域转变中写作伦理的现实需求、历史变化及其困境与出路。天才之眼的直观是王国维建构文学内在品质的核心话语,直观不仅具有艺术自主性品质,同时呈现文学伦理关系内涵。这种直观是中国现代语境中旁观焦虑的艺术转化,正是在旁观的道德焦虑背景中生成了《示众》小说书写的主体建构方式。鲁迅"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开启的写作伦理维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发生了身份认同与时代认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拍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录片《传承之路》的亲身经历,深入分析研究了民族纪录片的创作。从题材的选择、镜头语言的调度、纪录片的采访运用、故事性与真实性的分析和解说词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分析在拍摄有关民族题材方面纪录片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水果传》是由云集将来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文章认为该片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通过多样的拍摄手段记录了多种水果,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影片立足于人文角度,不仅采用拟人化的解说赋予水果以人的特征,而且巧妙地把水果和人类的认知相结合,表达了当下社会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思考。该影片成为当下科普类纪录片的一个典范,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当事人焦波的口述成为结构全片重要线索,也决定了其独特视角.在讲述人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对话关系;焦波对感人生活细节的讲述,突显了故事化倾向;在对素材的处理上,其表现手法呈现出个性化、文学化的特点;从讲述人的眼中看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局限视角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冯梦龙说书体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为中心,就文本展开细致的文化分析.通过分析显示出,与人文关怀相适应,说书体小说基本叙事特点是复杂精致.功能的结合类与分布类相互结合,故事套着故事与叙述人称的嵌套,即结合类功能的巧妙运用,逻辑性超越于时间性等为突出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死刑报告》以朴素的故事形式关注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死刑问题,探讨了无法追究的个人性情和普遍适用的死刑制度之间的悖论关系,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正义”的终极思考。潘军以特有的主观化的方式诠释了这种思考,但他的话语激情能否支撑他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走出一条温和的道路来,则是读者所关心的。  相似文献   

14.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15.
邬焜先生在《自然辩证法新编》中,从哲学角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并用所谓的客观信息取代物质第一性的地位,使物质成为没有认知内容的空壳;以信息进化取代物质进化;主张认识物质世界就是将客观信息变为主观信息,就是创造主观信息;世界统一于全息境界。其观点的推渲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的加剧,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随乏加大,因此,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作为信息的交流平台,大众传媒有义务和责任利用自身优势,满足公众精神及情感的需求,解决心理层面出现的障碍或困惑,将受众导向积极的方面.本文着重以<实话实说>节目及主持人崔永元为例,探讨访谈类节目中出现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作家,经典短篇小说之一的《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姆.福克纳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推崇。学界对该文本的内涵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但仍存在着新的研究空间。本文从"魔鬼情人"原型意象角度解读《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探讨爱米莉为了爱情的"玫瑰"而做出怪异凶残行为的深层原因,以表达对南方没落贵族女子爱米莉命运不济和爱情不幸的深切同情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对《棉被》和《沉沦》进行比较后,可看出在内容上两者都有着强烈的性欲表现和自我表现,在形式和创作手法上都采取了自我告白的表现手法,在取材上都使用了从作家自身的经历及作家身边的人和事中取材的方法。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棉被》倾向于客观描写、平面描写,而《沉沦》更倾向于主观抒情、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作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阿拉比》中的少年在孤独中顿悟,顿悟后却又陷入《纸团》中医生的孤独,现代人似乎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作家,作者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