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深得大众的喜爱。其明快抒情的唱腔、真实质朴的表演风格,在五大剧种中独树一帜。但是近些年黄梅戏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而与此同时,源于欧洲的集歌、舞剧为一体的音乐剧,因其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日益博得中国观众的青睐。如何将质朴婉转的黄梅戏与热情奔放的音乐剧相融,使黄梅戏焕发新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当代艺术家的共同目标。近期由吴琼主演的黄梅调音乐剧《贵妇还乡》就是对黄梅戏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二百多年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其渊源说法不一,它如何从黄梅地方小戏发展为安徽地方大戏,在现代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下它为何还始终保持传统,怎样使《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唱段深入人心,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4.
《打猪草》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之一,它随着黄梅戏的发展而发展。大体上在二十世纪它主要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改革:一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改革,二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从这两次改革中可以看到黄梅戏在二十世纪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徽州女人》作为黄梅戏舞台剧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曲风、题材、唱法以及音韵等方面都积极地和一些新的元素进行了融合,在传统的音乐舞台剧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音乐艺术的长处,在创作手法以及各要素的表达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尽管对黄梅戏《徽州女人》在音乐方面的创新众说纷纭,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对该剧的创新精神和指导思想给予肯定和赞扬,而艺术性的创新也是黄梅戏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徽州女人》音乐方面的创新,本文从形态和美学两个方面对于《徽州女人》的音乐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曾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风靡全国的著名剧种。近些年的衰落是由于文化冲击、市场变化、商业模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黄梅戏要想重现昨日辉煌,必须进行改革。目前黄梅戏的改革所受诟病颇多,原因在于其改革放弃了黄梅戏淳朴自然、优美细腻、质朴清新的艺术特质。在坚持黄梅艺术特质基础上进行改革,西方音乐剧在音乐、舞蹈、题材等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有益于黄梅戏改革之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甘琴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82-83
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黄梅戏音乐系统的构成来看,黄梅戏音乐信息系统包括声乐信息系统和器乐信息系统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黄梅戏曲调是黄梅戏唱腔和器乐系统的内在灵魂,在声乐方面,它是黄梅戏唱腔音乐符号的构成;在器乐方面,体现了伴奏乐器的类属和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而带入安庆.黄梅戏念唱以安庆地方话为基调,同时汲取徽剧、京剧及秦腔等戏剧的精华.黄梅戏在上海发展演员大开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成了舞台搭档.黄梅戏从国内唱到国外,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上,不失时机地谋求发展推陈出新,营造繁荣氛围.  相似文献   

9.
以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分析了灯光艺术的创新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光、让灯光与黄梅戏表演结合及以光代景等方面,让灯光艺术成为创造舞台气氛、舞台意境、舞台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开创了黄梅戏舞台的新天地。期待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者能够以此为契机,结合黄梅戏舞台表演其他艺术因素,探索出更多的舞台灯光的表现形式,推动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展现异彩纷呈的明天。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比兴、反复、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增强了黄梅戏语言的典雅性、生动性,增加了黄梅戏的可接受度,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韵脚的和谐使用,使黄梅戏便于传唱,同时其押韵可充分体现黄梅方言特点,这是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黄梅戏独领风骚的重要标记之一。可以说,黄梅戏的语言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11.
以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理论为视角,对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英译进行了分析,探讨关联理论指导下黄梅戏语音、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英译时采取的文内加词法、变通法、省略法和补偿法策略,证明了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黄梅戏英译,搭建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实现黄梅戏的等效翻译,并为关联理论和黄梅戏英译研究提供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精品《天仙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前黄梅戏遭遇困境,新编黄梅戏难以被观众认可,“像不像”的问题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创新的首要问题是,观赏者应当了解戏曲审美中平俗与新颖的辩证关系;作曲家应当把握黄梅戏创作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不妨借鉴齐白石的创作经验。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来处理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引题:余秋雨认为,文化的归结点是一种创造性的美丽,戏剧要打破已有的界限,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创造。而《长河》正是一出跨界实验的原创音乐剧。目前正在酝酿该剧的"国际巡演版",《长河》有可能成为第一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音乐剧。提语1:在这一部《长河》中,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有一点惊讶的地方是,我们对于国内传统的思维习惯做了一点突破,但这种突破不是以一种挑战性的方式来实现的。提语2:马兰说,这次由她担任主演的《长河》并不是黄梅戏,而是原创音乐剧,自己和关锦鹏导演一样,在做跨界实验。提语3: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件事情终于做成了,我们便可以看到这部戏的演出了。对我来说,这也是我许多文化经历当中,一次特别愉快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15.
周代进 《社区》2009,(20):37-37
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自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的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相当难度的表演,并能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以其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成为极富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过去传统的演唱基本讲究嗓子大、音色好等先天条件,没有注重科学的方法。探讨认为,把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地道的安庆方言技巧融入到黄梅戏的演唱中来,就会使黄梅戏的演唱更加完美、动听。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旧称黄梅采茶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形成于安徽安庆,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地理文化的深刻影响。现阶段,黄梅戏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需要做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8.
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董永传说深受壮族民众喜爱,其中广西忻城县的古壮字歌本《董永和仙女歌》在诸多壮族民间重构董永传说中较有代表性。通过壮、汉版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古壮字歌本主要借源于明朝话本《董永遇仙传》和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通过置换式重构,《董永和仙女歌》强化“孝”叙事与神话原型,暗示姑舅表婚叙事的失败,融合婚姻与家庭伦理叙事,彰显叙事的张力。通过增添式重构,《董永和仙女歌》阐释行孝叙事因果,展现“女强男弱”的重复律叙事,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优化了叙事手法。董永传说的跨族重构,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的董永传说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叙事增值,表现了各族人民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黄梅戏艺术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表现体系。黄梅戏舞台美术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从早期的“草台”到解放前的对其它剧种的借鉴,从解放初期的舞台美术体系的完善到当代舞台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和多元化,逐渐形成了黄梅戏舞...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不仅唱腔婉转、清新、韵味十足,舞蹈也极其优美。在每一部经典黄梅戏剧中,舞蹈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可以表达出唱腔或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内涵,舞姿和舞蹈韵味的美为黄梅戏表演增加了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黄梅戏唱腔的同时,得以欣赏优美的戏曲舞蹈身段。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黄梅戏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形成、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程式生成以及舞蹈的舞姿和谐之美、韵味生活之美和内涵丰富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