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是20世纪初东亚文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界的争议,直到目前为止莎菲形象都难以评判. 文本陌生化的创造了一个女性形象,以莎菲女士的爱情观和心理历程作为主要内容,字里行间呈现的全是作者漂泊的生活体验,生活的重压使她难以坚持下去. 莎菲的女性形象介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内心虽想做一个正经女人,但是也有着追求享乐的情感,这种人格分裂,也是当时社会转型期青年常有的感情. 为进一步的研究《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文章简单回顾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经历,重点从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以及艺术形象来进行解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李画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71-75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3.
4.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文学语言变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玲蔷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27-30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文学语言变异现象表现在语词、语法、语用这三个层面上。词语的超常规组合是语词层面的变异现象 ;易位变异、拼贴变异、再现变异是语法层面的变异现象 ;重叠变异、词语误用、矛盾语义是语用层面的变异现象。变异不仅促进了文学语言的生成 ,为文学语言带来了多种变化 ,而且为艺术意象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提供了许多有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广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29-34
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其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文学史上多次论争所引发的轰动效应,使之成为跨越到21世纪的文学形象之一。丁玲运用独特的“日记体”形式所展开的另类“青春叙事”。对都市“新女性”所面临的“青春矛盾”及其“青春欲望”进行了大胆、严肃的深层次艺术表达,帮助人们正视青春的本质以及青春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青春视角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篇典型的青春小说,该作品除具有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价值之外,还具有独特的“青春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朴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48-49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通过遵守它 ,双方的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 :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在使用中附加疑问句除了具有通常的意义以及可以表达不同的礼貌外 ,常会产生会话含义。利用合作原则探讨英语附加疑问句会话含义的表现有利于加深对英语附加疑问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程丽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从叙事角度探讨《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形象审美效果的复杂性和倾向性之生成,认为从叙事角度看,其复杂性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叙述者相互矛盾的多重身份之设置;二是故事内叙述者可信度的不确定。而内心观察这一叙事技法的运用则为该文本及莎菲形象的审美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是内涵丰富、包蕴着复杂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9.
李长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40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白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选,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含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10.
附加疑问句是重要的英语口语句型。传统语法主要介绍反意附加疑问句及非反意附加疑问句两种类型,在口头交际中,人们还经常使用反问附加疑问句和加强附加疑问句。语调作为一个重要的语音手段,进一步增加了附加疑问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12.
从语用学视角解析修辞疑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明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3-75
修辞疑问句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讲话者借助疑问这一形式表达了他对事件强烈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因此修辞疑问句实际上是强调的陈述.对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需要分析修辞疑问句的生效条件和它的预设,对其所传递的交际信息的理解需要听话者结合语境和修辞问句的功能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13.
孙彩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64-66
五寨方言的表时疑问句形式丰富,有表将来、表过去、表一般现在以及过去时的疑问,但这些形式的疑问句又常常与一些表疑问的语气词凝结成固定的格式,才能完整的表时,本文详细分析了五寨方言各种表时疑问句,同时也与现代汉语的一些句式做了对比,为研究汉语是否存在"时"的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反意疑问句构成类型和语法作用等方面对反意疑问句进行了总结 ,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其运用方法 ,从而提高应试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改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3):116-119
文章以太原、汾阳、大同、长治、运城方言为代表点,讨论山西方言的疑问句①。山西方言疑问句的特点,一是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和北京话不全相同;二是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比较丰富;三是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句型和北京话有距离。文章按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的分类,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刁俊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58-160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
17.
郑娟曼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93-95
温州话与普通话的疑问句都有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和特指问四种类型,但结构形式不一样。文章以描写和比较的方法从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角度讨论温州方言中的疑问句,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温州方言疑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敬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同志深刻地描写了莎菲女士的悲剧。本文试从莎菲生活的时代、环境入手,探讨莎菲悲剧的根源及其性格上的矛盾。 关于莎菲生活的时代,一般论者都笼统地说是五四以后,也有的同志说得具体一些,是五四退潮时期或二十年代中期,另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大革命失败之后。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准确。《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一九二七年,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十九卷二号上,“日记”的最后一则标明时间是“三月二十八日”。显然,小说所反映的只可能是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以前的生活。另外,从一九二八年开始,北京改称“北平”,莎菲在“日记”中仍用“北京”名称,也说明莎菲的“日记”写于一九二八年之前。再看第一则日记即“十二月二十四日”所记,当天来的报纸中有所谓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疑问句焦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洪波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1):92-96
是非问句都存在焦点,但有的焦点透明度较低,需要借助语境确定。特指问句只有一个疑问词时,只有一个焦点;含有多个疑问词时,则有多个焦点;多个焦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正反问句的焦点总落在“X不X”上。选择问句的焦点可以是选择肢中的某一成分,也可以是整个选择肢。特殊疑问词进入特殊构式后,疑问焦点被消解,产生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20.
刁俊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具体论述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所表现出的对人道主义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困惑,并分析这种双重困惑如何使悲剧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莎士比亚的双重困惑与悲剧主题相互印证、相辅相成,使《李尔王》成为一部具有永久魅力的经典悲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