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莫扎特歌剧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扎特的歌剧是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的艺术,它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并蕴含着人道主义主题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初,歌剧传入中国,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本文对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对民族歌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传承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呈现的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以交响乐为灵魂,以"中国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歌颂花木兰,剧中音乐形式极为丰富,其中的多首咏叹调更是优美动人、抒情浪漫、极富光彩,彭丽媛对作品的演绎张弛有度,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歌剧是一种把戏剧、文学、舞蹈、舞美、交响乐等的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一般分为正歌剧、抒情歌剧、喜歌剧。本文就作曲家、剧情、角色及咏叹调四个方面对歌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于民族歌剧来说,它不仅仅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在相关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民族歌剧就是一部文化的成长史;另一方面,民族声乐也因为民族歌剧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民族歌剧与民族音乐的良好融合,将我国的相关文化推上了另一个高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系统的方式,分析民族歌剧当中民族声乐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歌剧表演艺术中人物意象的创造是一个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与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来自生活中的情感积累,也有演唱者艰难的技术层面的苦练。而最终在歌剧表演者的演唱过程中的人物意象创造将表现为一种艺术心理层面的协调运动和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8.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普契尼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塑造了绣花女"咪咪"这一感人肺腑的悲剧性角色,其中《来到你身旁——咪咪的告别》这首咏叹调是女主角咪咪十分重要的唱段,充分表现了咪咪细腻而丰富的内心情感,十分感人!文章对这首咏叹调的艺术风格、音乐特点、戏剧情节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艺术分析,从而进一步挖掘其音乐的内涵,帮助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处理好这首作品,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现人物的歌剧形象。  相似文献   

9.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10.
西方歌剧Leitmotif(主题)技巧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eitmotif被广泛地运用在西方歌剧中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leitmotif的起源与发展。早期Leitmotif它的特征是反复出现但是变化不多。后来韦伯发展了这一技巧。他不仅在leitmotif再现时增加了和声和节奏上的变化,而且还用leitmotif将歌剧各幕之间联系起来,起到了贯穿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将leitmotif技巧的运用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瓦格纳创造性地将多个leitmotif交织在一起运用,形成一个大的音乐网。并用此网从始至终与剧情紧密配合,使其成为作品必不可少的主体。从而打破了歌剧原有的固定型式,为歌剧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撇开政治权力消长和意识形态转型所带来的偏见,以学术的方式考察“文革”时期“样板戏”在舞台艺术风格方面的特征以及“样板戏”主导者的真实意图。本文认为,“样板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编程。“样板戏”根据“文革”意识形态逻辑,在戏剧结构、音乐形式、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在政治权力指令下的自上而下的文艺生产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艺术。在庞大的意识形态神话破产之后,那些从意识形态躯壳上脱落下来的若干艺术残片,却仍散发出几丝迷人的美学光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戏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毛晋,将南戏的著名文本编辑出版成《六十种曲》。今人又对毛氏的《六十种曲》进行校勘、标点、评注,并予以出版,书名曰《六十种曲评注》。本文以翔实的资料,全面阐述了南戏的发展演变、主要剧目及艺术成就;认真考证了《六十种曲》的版本变迁及各种版本的优劣得失;并对《六十种曲评注》一书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本文虽为一篇书评,但对南戏及六十种曲的研究,却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阳南曲渊源于容美土司时期司主田舜年、田丙如、田如对昆曲《桃花扇》的移植和扶持。长阳南曲从演唱题材方面看,显然具有引进曲种的本质;从艺术特点方面看,属于"阳春白雪"类艺术,与明末清初的昆曲艺术有类似、近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7.
应当将川剧艺术中的"变脸"绝技作为"文化遗产",作为川剧的艺术标识而非商业标识来对待,对其保护的着眼点是如何防止淡化、歪曲其艺术标识作用的不当使用,而不是一味禁止外传.在准据法的定位上要充分融入民间艺术形式行规艺德的有益内容,"有机保护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语言艺术颇具特色,比兴、反复、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的积极运用增强了黄梅戏语言的典雅性、生动性,增加了黄梅戏的可接受度,有助于黄梅戏的传播。韵脚的和谐使用,使黄梅戏便于传唱,同时其押韵可充分体现黄梅方言特点,这是黄梅戏与其他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是黄梅戏独领风骚的重要标记之一。可以说,黄梅戏的语言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特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适时有效地推进京剧进课堂,对京剧的教学内容进行最优化的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学内容素材选择、教学内容最优化组合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把握京剧进课堂的教学目标、紧扣学生特点,层层递进又融会贯通。教师对于三者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堂,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对京剧艺术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20.
钱南扬是在新的高等教育和学术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一代学人,受时代学术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其一生治学兴趣主要集中在民间文艺这一领域。其治学具有专和精的特点,体现着现代学术的新变,他的成功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恩师吴梅的指点和帮助。在南戏研究方面,钱南扬是学界公认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代表着20世纪南戏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明代传奇及曲谱研究方面,他也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