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的传家宝。这一精神与"三个代表"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五四"精神之爱国主义与"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三个代表"的实践主体相一致,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与"三个代表"的内在本质相一致。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在大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2.
五四精神是在五四运动过程中淬炼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内在核心,力求进步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科学民主是五四精神的鲜明特征,敢于破旧立新、勇于创新是五四精神的价值追求。弘扬和培育五四精神,有利于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利于培育青年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青年一代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积极弘扬和践行五四精神,在知行合一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坚持砥砺前行,在逐梦圆梦中坚守初心使命,把五四精神从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指出"五四"运动主要批判的是为维护君主专制主义遗留下来的宗法的、伦理道德的、典章制度的、价值观的文化,并非是全面反传统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青年人应继承和弘扬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弘扬上述精神时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复兴中国之重任.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19日,"五四百年论坛启动仪式暨《新青年》创刊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青年学者等40余人参加研讨会。为了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促进"五四"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时值《新青年》创刊百年之际,山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青年运动,五四精神是青年们基于当时的国情自发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最根本内容就是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传承与发扬五四精神的基础上,新时代青年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更为迫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新时代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积极与信仰对话;坚守青年担当,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6.
时代要发展进步,精神必将弘扬传承。一百年过去了,"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分别作为五四精神的"灵魂、方向、旗帜",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素质本领、强化担当意识。对此,高校应将五四精神融于主渠道与主阵地、融于专业学习、融于社会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文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文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二者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先驱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西化派持否定或批判态度,东方派持肯定或褒扬态度,李大钊则超越西化派与东方派的论争而提出"第三种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派从肯定或褒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弘扬民族精神,而西化派则从否定或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重建民族精神,可谓是"殊途同归"。李大钊提出的"第三种文明"即"苏俄文明",预示着中国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近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的转型。五四先驱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和对文化现代化的追寻,在唤起中华民族自我觉醒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探索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外部环境所引起的各种复杂矛盾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作为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们更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信马克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价值,弘扬大学生"五四"运动的传统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大旗,传承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0.
五四精神指的是五四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它包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个性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进步创新精神和科学民主精神。这些深邃的内涵体现了开放性、创新性和理性批判等时代特征。所以我们要继承弘扬五四精神 ,完成五四先驱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在"全盘西化"虚影下片面认为五四新文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以致造成文化"断裂"的说法失之偏颇。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作家虽表面上对中国古典文学持否定态度,但在否定中是有肯定的。在西方互文性视阈下,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中国古代高度入世精神和愤世嫉俗的感情等方面明显看出中国古典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互文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海洋"作为一个承载着现代意识、世界想象和生命觉悟的特殊意象大量涌入中国文学,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世界认识,持续生发出一种新的生命气质和文化精神。在"五四"文学的海洋书写中,海洋成为现代理想灌注的新自然,成为凝结着世界图景崭新体验的异时空,其中洋溢着自我生命表达的"动"的精神。而对这现代文明转型中生发的海洋精神的深层读解,却长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缺。  相似文献   

14.
弘扬“五四”精神 ,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当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 ,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大旗 ,为振兴中华民族 ,贡献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恽代英精神的基本内涵,阐述了弘扬恽代英精神的现实意义,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五四精神,提出了青年要争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先锋.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五四所高举的爱国主义旗帜,是理性的爱国主义,是要使人们从封建时代的传统爱国意识中挣脱出来,不去爱封建专制之国,不去爱腐败卖国政府把持之国,而去建造一个人民民主之国,主权在民之国。“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反帝的,但不同于义和团之类的近代…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现代"激进主义"的反思,林毓生区分了"五四思想""五四精神"与"五四目标":所谓"五四思想",指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所谓"五四精神",指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谓"五四目标",指以"自由""民主""法治""科学"为内容的"国家强盛"。同时,对于当时学界爆发的"科玄论战",林毓生认为,无论是"科学派"还是"玄学派",他们实际上均以"科学主义"为"缺省配置",故都无法实现各自的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反思,林毓生主张超越"五四思想"和"科玄论战",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重组与改造传统文化,在保持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使其实现现代化。此乃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五四革命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中播下科学、民主以及求实、创新的种子始,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划时代变革。继承五四精神,咀嚼着沉重的长痛和剧烈的阵痛,中国当代伦理精神从二十世纪末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中,正在艰难顽强地应运而生。中国当代伦理精神在时空参照系上,同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和西方伦理理精神相对照,是五四精神在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产儿;就表现形态而言,它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解放所要求的新型人际关系、伦理生活、道德观念、国民品格、社会风尚的内在精神和必然趋势。本文力图顺应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然和中国人的需要这双重尺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从与五四精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中国当代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五四精神,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五四精神不同于五四旗帜或口号,五四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五四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这些精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又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初略探讨。一、自强精神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五四青年弘扬了这一传统,具体表现有三:第一,自主。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应该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因为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之下,中国人很容易养成一种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