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突厥汗国时期的主体经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突厥汗国时期的主体经济辨析吴景山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曾任云中都督府舍利元英部众首领的阿史那骨咄禄率众起事,并最终建立起了又一个汗国政权,从而在蒙古草原上开始了后突厥汗国统治的新时期。这一政权历经骨咄禄、默啜、毗伽等数代...  相似文献   

2.
杜娟  曹盟 《南都学坛》2005,25(3):40-41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为了稳固统治,唐朝与回纥首次采取了和亲策略。唐朝统治者的个人因素给和亲政策提供了可能性,是唐朝政府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也是唐朝统治边疆的一个有效方法。唐与回纥的和亲具有代表意义,巩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后突厥汗国成功地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和措施。对外,默啜可汗采取和战并行、软硬兼施的策略,扩大汗国的领土范围,为汗国的发展谋取了较大的利益,对内,则加强自身政权建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步入历史上最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公主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武则天称帝以前,一些公主卷入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宗和睿宗时期,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公然干预朝政;玄宗即位后,公主干政局面结束.唐后期,许多公主的婚姻直接为政治服务,其表现之一是和亲,其次是公主下嫁藩镇子弟.唐代公主的命运与唐代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汉与匈奴前后期和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与匈奴前、后期和亲有诸多不同:就和亲的形势与主动权看,前期是“汉弱胡强”,主动权在匈奴手中,后期则是“汉强胡弱”,主动权在汉方;就单于的作用看,前期不仅没有对和亲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破坏和亲,挑起战争,后期则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和亲的性质看,前期不是和平友好性质的,后期则是和平友好性质的;就和亲的意义与影响看,后期比前期对汉、匈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突厥默啜崛起之后,不断对周边用兵,进犯唐朝也是其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步。圣历元年之战后,默啜持续向西扩张的同时.也多次进犯唐朝边关。中宗重登帝位之后,锐意进取,面对突厥的一再进犯,一改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政策,对突厥实施了积极进攻的政策。特别是在呜沙之战前后,从唐朝的人员调动、内政决策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关于中宗景龙元...  相似文献   

7.
由青年学者崔明德同志撰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唐和亲研究》一书最近与读者见面了。 《汉唐和亲研究》一书共分六篇:(一)汉唐和亲概论。从宏观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作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亲的特点等问题。 (二)汉唐和亲比较.通过对汉、唐和亲的比较,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朝代和亲背景、作用的异同及其原因.(三)汉唐和亲与丝绸之路。详细论述了和亲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细致考证了和亲所开辟的新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经今甘肃转向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  相似文献   

8.
唐王朝与吐蕃、回鹘等周边民族政权所进行的和亲外交,是中古时期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内容。由于和亲外交本身的复杂性,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突出体现在唐代有关和亲的诗歌创作中,这些诗歌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和亲公主命运的忧心与悯怀,也体现了对和亲政策本身的深入思考。尽管所持立场各有不同,所表明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但这些诗歌以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为后人全面深入认识唐代和亲这一举措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作为唐诗中一类重要的诗歌类型,具有高度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开元四年丙辰(716) 四十七岁在紫微侍郎任,仍知制诰。 [著作]正月二日:《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见《诏令》、《英华》)《授杨敬述右羽林将军制》(《命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已称“右羽林将军……杨敬述。杨任是职,不能迟于其日。)七日:《每日听政勉励百僚敕》(见《英华》) 二月九日丙辰,扈驾新丰温汤。同紫微黄门群公泛渭川。二十日丁卯还。二十六日,悼刑部尚书李义。(见《旧·玄宗纪》及下列著作)  相似文献   

10.
昭君和亲本是一个历史事件,但由于其“掖庭待诏”的身份,后世对昭君和亲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悲剧的论调。然而,那些论调大多没有抓住昭君人生悲剧命运的实质。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君王与后宫女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昭君与汉元帝的微妙关系,使得昭君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昭君,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可供开掘的空间。和亲是汉家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被侮辱损害的对象。昭君悲剧的开始,并不始于和亲事件,也不始于她待诏掖庭的身份时,而是从她被征召入宫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其他和亲女子一样,“昭君们”和亲可以做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得国家社会的安宁和国民的富足。在这中间,她们非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失去了作人的自尊。由于人生选择自由的被剥夺,无论如何,其人生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评价昭君和亲,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就会因为只看到了昭君和亲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而忽略或歪曲王昭君这个鲜活生命的想法和感受。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和亲女子一样,昭君和亲并不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而是政治和外交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中晚期,政局糜烂,内外交困。唐朝政府在不断对外采取和亲政策的同时,更频频地将公主下嫁到各个藩镇,以求取国家内部的表面和平。这种政治婚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但和亲本身是否有效,更多地决定于政权双方的实力对比,所以,唐朝政府对各藩镇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13.
谱学属史学别支,谱系之作实为历史档案。家族谱牒是记载宗族历史、谱系的文献,起源很早,形式多样。帝王、诸侯称世本、玉牒,普通称宗谱、族谱、家谱。六朝时极为发达,居官、婚嫁均以此为主要参考,政治作用较强。晚唐宫廷政治中的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速了大唐王朝的崩溃和灭亡,同时,数十年间的牛李党争之结局,使得谱学逐步衰微,后世谱牒除玉牒之外,其余均失去政治上显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冥婚形式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冥婚习俗,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周以前产生此俗以来,不断发展。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冥婚现象自上而下已蔚然成风,明清时亦屡见不鲜。冥婚现象在我国流行的范围比较广,产生了各种花样不同的形式。历代论者大都认为冥婚陋俗与礼不合,荒诞无稽,提出各种批评看法。然而,冥婚之俗并未因时代推移而消逝,直至民国时一些地方还存此俗,就是当今社会也未绝迹,进行冥婚者仍时有见闻。  相似文献   

15.
唐末五代的晋梁之争,在政治策略上,双方开始都打出尊王的旗号,极力利用唐室余威,扩大各自的政治影响,为自身的发展制造声势。前期朱全忠以勤王之名招降平叛、扩张地盘, 特别是在解救昭宗于凤翔之后,曾经达到自己政治声望的顶点。但在朱全忠挟持昭宗迁都洛阳, 并弑君篡代之后,他不仅丧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伐叛的政治优势,而且自毁形象,失去人心,为其政敌提供了匡复唐室、分庭抗礼的口实,把宝贵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晋方反而以正统自居,以复兴唐室为号召,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政治支持。随后晋梁双方军事形势的演变皆与政治策略的博弈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唐代公主择婿的特点,以及其随当时形势的变化规律中可以看出,政治是唐代公主婚姻的指挥棒,其唯一标准是它是否有利于强化皇权,是否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7.
千唐志斋博物馆新藏一合形制特殊的卢公亮夫妇墓志,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就形制而言,它是一合龟形墓志;就家族而言,是唐代望族家世和望族婚姻的集中体现;就科举而言,涉及唐代影响最大的长庆元年科举案;就文学而言,卢公亮原本是一位诗人,值得进一步钩稽;就撰者而言,志文撰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殷尧藩,铭文撰者是卢公亮的再从弟卢罕,因而这是一篇志铭分撰的墓志,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文章体式.  相似文献   

18.
唐之婚姻家庭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楷模 ,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家庭法亦是古代法律的典范 ,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 ,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唐律和大量文献资料 ,对唐代的婚龄、嫁娶、离异及婚姻习俗进行了详细地考证和述略 ,揭示了唐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 ,庶几对中国风俗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官僚,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主要是宋代商人经济实力的提高、入宋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财婚风气日盛的结果,此外还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唐宋商人婚姻变迁的背后蕴涵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