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经验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推进作用。采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和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以来福建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上升的均衡关系,城镇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因,但目前城镇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升高。基于此,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状况、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城镇化质量及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亟待解决。采用多指标法建立京津冀城市圈的城镇化质量体系,使用熵值法进行测评,并用系统协调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探讨京津冀城市圈的1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间仍有较大差距,各地城镇化协调性较低,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协调互动的关系,环境规制作为人类调节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行为,能够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度中部六省环境规制强度和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分,发现中部六省环境规制强度和新型城镇化质量在时空维度上均存在上升趋势。中部六省环境规制强度和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性类型进行划分,判断中部地区两者间的协调性关系,结论如下:1)中部六省环境规制强度和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性不足,基本协调型数量只有一个,而严重不协调的比例占到了38%,二者尚处于拮抗状态;2)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且协调性类型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之一,包含着社会、经济生活等诸多内容,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现代物流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等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也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与否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升了物流业水平,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撑,两者的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各自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通过利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的概念、因子分析方法和STATA统计分析软件,构建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度的评价模型,结合1985—2012年辽宁物流及城镇化发展数据,进而对两者间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失地农民的稳定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及就业质量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是在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问题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多主体协同提升失地农民培训质量、加强失地农民培训意愿和需求分析、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监督机制、拓展失地农民就业公共服务渠道、构建失地农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的对策建议,提升失地农民的培训质量、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皖北地处经济洼地且转型定位困难,引发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面临洼地门槛、转型定位门槛、创新门槛。对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就业方面,应以经济让渡—协同合作模式、皖北经济转型定位学—商—官共同体、皖北创新学—商—官共同体以应对,并通过就业保障、就业培训等让为就业服务成为社会氛围,以实现就业带动就业、财富创造财富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民工就业面临层次较低,信息渠道不畅、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构建平等的就业环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解决农民工就业需求持续增长的问题;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民工全国就业信息网,解决农民工跨地区就业信息互联互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还面临着保障就业权益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劳动保障措施存在短板、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还比较严重、某些地区城镇化过度或失衡发展影响就业实效、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等困境。为此,就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法律制度,切实提高就业权益保障实效,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广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消除就业歧视,还要促进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及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分析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认为二者相辅相成,进而分析了影响漳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构建科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及创新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以推动漳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就业能力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分析了当前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及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困境,并从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和城市社会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政府要着力打造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制度平台;企业要勇于承担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方面的社会责任;农民工要提高自我增能意识以提升就业能力;城市社会要提升包容性以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都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贵州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动态关系及协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市化与耕地资源保护形成矛盾的突出问题,分别利用协整理论和协调度指标对贵州省1982-2008年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及其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二者呈负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化发展是耕地变化的单向G ranger原因。大部分年份的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调和型,耕地资源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短期内可接受。  相似文献   

13.
14.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承载城市化的主要经济基础。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于微观角度,从工业化内部结构出发,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对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对我国的就业问题既会带来机遇 ,又会产生挑战 ,具体表现为长短期就业机会的不均衡、行业间就业机会的不均衡和地区间就业机会的不均衡。为此 ,我国政府必须保持经济增长 ,提供就业后盾 ;加速城市化 ,创造就业机会 ;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力素质 ;扶持小企业 ,提高就业密度 ;完善就业机制 ,建立预警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判断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国进一步制定和推进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就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发展特色小城镇、小城镇机制创新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域尺度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精确定位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基于2010年世界上185个国家与中国337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数据,通过GIS等定量方法,可以分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域格局,进而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聚集状态及省内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虽呈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二者的协调性却不一致,337个地级市中仅有36个处于协调状态,且协调性呈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各省份内部二者协调性的分布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即位于省份中心位置的城市大多城市化超前,处于省份边缘的城市大多城市化滞后。而西北、东北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就业弹性长期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弹性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的变动趋势。本文利用1978—2007年中国GDP和就业相关数据证明。我国长期存在就业弹性递减趋势。论文并就就业弹性递减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当前, 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也给我国农村的建设和 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文章深入论证了城市化与农村地区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为只有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振兴与社会进步, 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从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农村非 农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化研究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可以从人口视角、地域视角、生活方式的视角以及综合视角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进而还可对城镇化的水平测度方法如人口比重法、“两化”关系法、综合指标法、多元计量模型法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并提出城镇化概念和水平测度现有研究中存在的概念不统一、传统方法为主、创新方法较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