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当前,随着农村人口增长率降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村学龄儿童外出就读,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锐减,为了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办学规模,国家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它在"普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为例,选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三项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经济增长通常会引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但是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却没有显著作用,这导致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且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建立多元城镇群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快速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农村,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区域内分布不均衡,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开发农村产业,强化内部转移;拓宽国际空间,扩大劳务输出是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种种因素制约,形势严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三是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转移空间小;四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五是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第二,发展中原城市群,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第五,改革户籍管理、健全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第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当前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横隔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双重城镇化率的存在,源于与资本原始积累相依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与要素价格剪刀差。通过该制度的设计,人为地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种城镇化模式还有发展的空间,当农村劳动力供求出现“拐点”,这种城镇化模式就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取代传统的城镇化。用户籍人口城镇化取代常住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性措施,或作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过渡性措施。但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其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是既保留农村户籍又持有城镇居住证。这就决定了双重城镇化率将存在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破解它的瓶颈,需要采用综合的、多元的对策措施。论文运用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系统论,从贵州省农村人口现状、向城镇转移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探索性地构建了贵州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思路与对策,并归纳为四点: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2、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在农村就地流动。3、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农业内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按照"走出去"战略的要求,积极引导国际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状况为切入点,具体联系福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行业的分布、劳动适龄人口的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等基本分析,来认识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加速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多种模式,选择适宜当地的模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西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异大的主要特点,借助统计学和空间分析学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农村老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时间上选择从2000年到2010年,空间上以县为基本单元结合地级市进行研究,并选取了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老年人口密度等人口老龄化指标反映老龄化程度、养老负担情况和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揭示山西省农村人口老龄化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地域分布差异及其变化,进而为应对山西省日益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养老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期,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以生态脆弱区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采用云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测度模型,集成产业吸引、产业承接、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能力建立其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进行纵向、横向与趋势三维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在2008—2017年由较弱到常规潜力等级,再到较高潜力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稳定提升的趋势,但其潜力等级均位于理想潜力等级之下,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境内19个地区的潜力变化已呈现“三大梯度”的发展状态,而且各地区具有多样性的后期变动趋势,同时地区之间还存在相对明显的“都市联动”特征;趋势变迁分析中,黄河三角洲整体潜力维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但仍存在局部短板指标影响其潜力的提升,尤其是后期发中需要注重“资本入乡、信息强乡、科技兴乡”等。  相似文献   

12.
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保护与土地流转""农业转型与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态、农耕文明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不断扩展深化,如何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挖掘经济发展后劲力,也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最主要难题之一。近年来,中央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多项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有学者提出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以实现土地的市场化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土地流转”这一改革内容也被提上议程。本文作者试分析土地流转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并提出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参考国外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确保土地流转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改进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劳均耕地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进而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我国大概需要向城市转移3至4亿的农村劳动力,每年要转移1 800万左右。但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何克抗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多年,形成了“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简称“跨越式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创新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技术、方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尤其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关键在于用“4+2”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武装乡村教师。所谓“4+2”理论,其中的“4”是指“创造性思维理论、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新型教学设计理论”;其中的“2”是指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觉论”(即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恰逢“跨越式试验研究”项目推行20周年。何克抗教授提出用“4+2”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模式指导和培训乡村教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教师发展之路;推行“跨越式试验研究”项目,倡导构建新型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结构,提出“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关注“跨越式教学”的实际成效;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推动“4+2”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在乡村落地,赋能乡村教师队伍,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迁规律,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山西10个村的样本为例考察了近10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轨迹。研究发现,农村人口10年来平均年龄增长了4.3岁,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5.6岁从性别和在家居住时间看,46岁及以上女性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从工作时间和就业方向选择看,尽管农村劳动力仍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但外出就业和受雇用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看,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质量较差。研究认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女性化”和“老年化”特征突显,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老年化”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是中国政务微博发展的节点。总体而论,其规模、格局、政府参与度和信息传播效果等,皆超越往年,基本实现“软着陆”,为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石。但是,治理理念相对滞后,区域、部门及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官民“互粉率”偏低等问题依旧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对策:一要提升认知水平,基于“国家公民”双本位的互联网政治新格局,明确主客体关系,重建治理结构;二要“去科层化”,超越传统治理模式,彰显网络技术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功能意义;三要整合政治资源,增进专家治理的力度;四要妥善处理“国家社会”关系,优化治理生态,大力培育社会治理新元素;五要加紧升级农村硬件系统,缓解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发展差距,力求均等化治理;六要根治现代公民的政治冷漠病,积极建构“政府公民”的互动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家庭环境作为婴幼儿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婴幼儿版家庭环境评估量表》(HOME-IT)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与父亲相比,母亲与婴幼儿家庭环境质量的关系更为显著。此外,“留守”与“多子化”现象对农村婴幼儿家庭环境质量存在影响。政府须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家庭环境进行针对性干预,逐步将其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愈受关注。由于中国长期执行城市偏向性的政策,城乡差距长期存在,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以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注重城乡之间的平等关系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物质、权利、发展机会、精神和生态环境等维度上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紧密联系。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针对农民权利、产业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生态价值转化、村际一体化发展等角度的政策路径将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