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主席在历次论述中国近代现代革命历史时,总是把义和团运动看作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准备阶段。可见义和团运动是有其正义性和革命性的一面的。但是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在辛丑条约后)的农民自发的运动,并且是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北部中国。因此,这个运动本身不能不具有严重的落后性。一个林彪“四人帮”的理论家,从其假左真右的立场出发,以尊重“义和团的革命群众运动”为名,完全不顾历史事实,竟把义和团的落后的缺点的一面,也就是义和团“笼统的排外主义”的一面,一概都说成是革命的,把义和团的所作所为都说成是“革命群众的运动”。其目的很明显,是想用历史上的所谓“革命群众运动”来为其现实的反革命政治野心作辩护,为他们的反革命需要服务。我们必须肃清林彪“四人帮”在义和团研究中的流毒,全面地正确地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其中主要的就是既要首先肯定义和团运动进步的一面,同时也必须指出义和团运动缺点错误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以历史见证人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专题探讨过义和团运动的前因与后果,并且时叉和团有所评论。梁启起试图从事物之普遍联系乃至近代国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义和团运动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就义和团谈义和团。梁启超关于义和团事件的研究,其主要学术贡献并不在于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得如何详尽,而是就义和团运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复杂影响提出了某些深刻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并不因为其中某些谬见而遮蔽或冲淡。除了对义和团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梁启超还以"导师"的口吻,就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开列出8个方面的论题。  相似文献   

3.
90年前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它独特的斗争形式和内容席卷中国大地,震惊了资本主义世界。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歧见。这里,我们仅对有关评价义和团运动历史地位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一如何评价“扶清灭洋”“扶清灭洋”是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对这个口号的内含和属性,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还是把它看成是义和团的斗争纲领更符合历史实际。理由是: 第一,从字面上看,“扶清”与“灭洋”是并列的,并没有策略与目的之分,也看不出有方  相似文献   

4.
我们研究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属于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搞清楚他对自己同时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就是属于这方面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虽然未曾单独地提出过,但是在论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义和团的态度时总是涉及到它,而且基本上认为,整个资产阶级革命派,包括孙中山在内,都是反对义和团运动的。例如:  相似文献   

5.
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近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义和团运动究竟起了何种作用,这是关系到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有人曾把义和团运动说成是“反近代化的”对此,我们不能同意。现就管见所及,对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1 义和团运动虽然是一次旧式的农民斗争,但它与争取实现中国近代化的进步潮流并不是相对立的。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与争取民族独立这一实现中国近代化所必需的首要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毛泽东曾经指出:“帝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大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7.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距今已有六十周年了,在六十年前中国人民爆发了一次規模极为宏伟的反帝斗爭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的第二次革命斗爭高潮。这个运动曾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兇恶气焰,阻止了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中国阴謀的实现,“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关于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解放以来虽发表了一些論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进一步的要求来说,义和团运动史尚有許多問題未被历史工作者作深入的探討,例如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发生、发展的?义和团的組織及其源流演变如何?义和团的政治要求是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义和团运动研究,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与上海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义和团运动与义和团战争学术论证会".与会学者就"义和团与中西文化"、"义和团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与社会转型"、"义和团运动与民族主义"及2010年学术会议主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从扩展义和团研究的视野、运用社会科学新方法研究义和团和开发新史料尤其是档案史料和海外史料等方面为2010年在山东大学和上海大学举行"两地会"形式的义和团国际学术会议提出了许多设想.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中的历史进步思想,强调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提高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不同情落后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被消灭的处境。这一倾向影响现在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一些研究者人为拔高资产阶级,贬低农民阶级,认为义和团排外是愚昧、落后举动。对义和团运动评价其实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今天中国依然面临维护民族利益和发展现代化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追根溯源,对唯物史观中的历史进步思想进行反思;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前提之下,调整其与今天中国现实不相适应的内容,为中国寻找到一条既不闭关锁国又不全盘西化的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0.
余栋臣第二次起义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和团的起源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应该是两个问题,尽管有联系。"义和团,起山东",而义和团运动起川东,是余栋臣第二次起义,而非赵三多起义或朱红灯起义拉开义和团运动序幕。因为义和团运动与教案并无实质区别,组织与仪式只是义和团运动的一些外在特征,余栋臣第二次起义与义和团运动在一些主要方面相同或相近,余栋臣第二次起义直接推动半个河山的义和团运动,并与义和团运动爆发有内在联系。突破"山东说"、"北方说",可能会看到一个更为完整的义和团运动。  相似文献   

11.
由下层群众发起的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依靠“刀枪不入”的迷信观念组织起来的义和团成员,由于其生活环境及文化水平的局限,不能将运动带入科学形态的反侵略轨道,使得义和团运动始终将正义的反侵略呼声与野蛮的、盲目排外的喧嚣交织在一起,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运动的水平。深入地考查义和团运动,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历史,更好地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义和团进入北京,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探讨义和团怎样进入北京,为什么能够进入北京,有助于对义和团运动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一些论著持这种看法:进入北京以前,直隶地区义和团已经声势浩大,清政府处于“剿抚两难”的困境;在芦保铁路沿线粉碎了清军的剿灭计划以后,直隶地区义和团主力实现了向北京的胜利进军。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义和团事件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近年来西方学者掀起了对义和团事件再度认识的潮流,影响了中国学界的话语走向。沟通义和团事件历史性和现代性的媒介除却西方强势话语权力以外,还有将历史寓言化与故事隐喻化的途径。义和团的故事本身就有戏剧性,它隐括了经典悲剧的全过程,再现了悲剧的所有细节。自然灾难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基点,对洋教洋人的妖魔化是义和团故事生发悲剧对立面的动力。暴力主义的复活,构成了义和团代言的农民式古典精神抗争近代强势力量的绝响。义和团运动还是现代文化观念的参照物,其富有华北地域色彩的极端民族主义行为,对近世以来大型的戏剧性群众运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历史系部分师生配合当前史学界的争论,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同志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压迫的产物,是群众性的自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不存在反封建的性质。当时,突出的民族矛盾掩盖了阶级矛盾,又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自发的群众反帝斗争没有冲击封建制度也没有反对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清朝政府,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正反映了对清朝统治者认识不足。这也是义和团为什么能够被封建顽固派所利用,鼓动盲目排外,被歪曲而引入歧途,遭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术界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由于不同的学术传统、理论方法、学术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体现出诸多的不同。因此,对开放以来国际上对义和团的研究脉络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梳理,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更宽阔、更客观的视野中深化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实事求是象一条红线贯串在它的字里行间,它是《决议》的基轴和灵魂。《决议》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原则、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在认识论方面,就是要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客观事  相似文献   

17.
1898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时,一部分义和团组织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随着义和团在北方广大地区迅速发展,这个口号也被各地普遍采用.直到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和清政府基本上镇压下去为止,在近两年时间里,广大团众就是在“扶清灭洋”的旗帜下进行斗争的.  相似文献   

18.
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挽救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瓜分危机。此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继续上升,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集结于那拉氏周围的封建顽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废立”问题上激化起来。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危机下的产物,但它毕竟发生发展于清政府直接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那拉氏政府的政策必然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剖析清政府的政策,也是我们研究义和团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那拉氏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纵容、利用和叛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间网络历史书写变得日益普遍,它与以往学界历史书写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关系,显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有关义和团运动时期山西事件的学界书写和民间网络书写,探讨了两种书写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影响。文章指出学术性的山西事件书写是随着时代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断在变化的,新中国以后有关义和团的许多学术著作一般都不提山西事件这类有某种负面影响的故事,造成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只有海外研究者声音的状况。晚近兴起民间网络书写对山西事件猎奇式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但其非专业性影响了这种叙事的质量。本文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认为,民间网络史学的出现提醒了学界史学在网络时代如何恰当处理晚清历史中的某些负面故事,建设和运用好历史知识话语权的问题。本文特别指出,民间网络史学在破除学界史学曾经有过的偏颇倾向时,自身也要警惕对特定人和事的情绪化及神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0月7日至11日在河北保定召开了义和团与华北社会暨直隶总督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义和团运动与华北社会经济、文化心态;反洋教斗争;义和团和白莲教、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的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特点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如何深入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的成果:有的是旧问题,新论证;有的是新视角,新领域;有的是新观点,新突破;有的是新考证,查漏补缺;有的对如何深入研究义和团运动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