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希腊哲学中,范畴是指存在的最基本的类型和划分单位,一般被称作“存在的种”。它是构成哲学体系的基础或元素,有多少种存在,根据什么理论原则和指导方法,或从什么角度对存在进行恰当地分类,成了哲学家思考形而上学问题的出发点。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充分体现出各种哲学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特征。自从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范畴体系之后,范畴体系的建构原则问题一直是哲学讨论的主题之一。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以亚里士多德和晚期希腊注释家波菲利(Porphyry)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逻辑谓词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 黑格尔作为一个辩证法大师,根据矛盾普遍性的原则,分析了思维、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就是对“个体是共体”这样最简单的判断,他也看出了主词(个体)超出谓词(共体),把主词看作比谓词更为广大;反过来,他又看出谓词超出主词,把谓词看作比主词更为广大。概括地说,在最简单的判断中,黑格尔已经看出了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差别与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哲学史研究工作者,注意到黑格尔这一见解的历史功绩。如朱光潜先生在《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说道:“思想上所判断大半取‘A为B’式,如‘人为动物’,‘热是涨的原因’,‘二加二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关于命题中的主词似有矛盾的说法:“主词首先透过谓词的决定才有其明确的特性和内容。单就孤立的主词本身言,它只是单纯的表象或空洞的名词。”(《小逻辑》,三联书店57年出版,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把主词的特性和内容看成必须靠谓词才能得到说明的。这是他的一种看法;他又说:“谓词的某种特殊内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殊之一。”(同上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又把主词的内容看成大大超出谓词的陈述。这是他的另一种看法。我想拿黑格尔举过的花的例子来作说明。花是具体的,具有色、香、味、形状等多种特殊,是这些特殊的有机统一。“花是红的”这个命题,谓词“红”仅仅说出某一朵花所具有的颜色,主词“花”所具有的其他特性,这一命题里毫未涉及。黑格尔认为谓词的某种特殊內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性之一,正揭示了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差异,主词与谓词相互排斥、相互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对哲学范畴陈述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陈述方式是:先是一个"主词",接着是一个"谓词","谓词"可能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式,不管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对"主词"的陈述.不过,由于"谓词"是随在"主词"之后的,因而如果"谓词"是对"主词"意涵的陈述和说明,那么,这种解释在方向上就有"逆向"的性质,即是由后面的"谓词"的意涵"逆转"推出前面"主词"的意涵,这就是所谓"逆转理解"法.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理解法相当普遍.如下选择数个案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人使用语言所运思的活动,因此通过分析实践的语言去把握实践比其他途径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哲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探究实践语言的机制和原理。实践语言从句法结构上可分为实践主词和实践谓词。本原的、绝对的实践主词只有一个,即"我",它意味着正在使用它的人意识到自己是接下来的实践谓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起点。但实践主词不止"我"一个,还有"你"、"他"和"我们"、"你们"、"他们",以及所有可以替换这些人称代词的普通专名,这些都是派生的、相对的实践主词。这里的任务限于分析"你"、"我"、"他"这三个单数人称代词在充当实践主词时的作用及其关系,由它们分别指代的我、你、他这三种单数实践主体的性质及其关系,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实践语言的主词部分的最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6.
对于传统分析哲学对主谓结构的逻辑分析方式,斯特劳森认为是粗劣和不充分的。因为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并不能说明主词、谓词度其关系,对语言和逻辑的说明只能诉诸于更基础性的东西。这便是他所谓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任务——揭示语言的形而上学基础,即概念图式。通过对日常语言中主谓词区分的特征层层深入地分析,斯特劳森引入与主谓区分相关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殊相和共相来揭示概念图式的面貌,说明语言与实在的关系。因而殊相和共相在其论述“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谓词是在主词中”这个真理的概念为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提供了根据。莱布尼茨主张,在一切事物的本性中各种命题并没有随意的根据,任何谓词都必然包含在一个主词中,有一个先天的证明,这就是充足理由原则要表明的一切事物的理性基础。罗素认为莱布尼茨根本陈述的是主谓逻辑。在莱布尼茨哲学中有五个根本前提,其中有三个是关涉主谓命题:(1)每一命题有一主词和谓词。(2)一个主词能有一些  相似文献   

8.
追问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价值的哲学化,也就是价值概念从经济学范畴到哲学范畴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被哲学所同化,从而引起了价值观的变革;同时,哲学也被价值所同化,从而引起了哲学观的变革.(一)价值哲学化的生成价值的哲学化就是价值概念从经济学范畴到哲学范畴的转换过程.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曾经探讨过善、目的、正义、美德、义务、审美等问题.柏拉图的这种探讨几乎涉及了价值哲学的各种问题,但是,柏拉图并不是在价值哲学的名目下进行这种探讨的,他甚至未能提出价值这一哲学范畴.因此,柏拉图的理论只能被看成是价值哲学化的“史前史”.  相似文献   

9.
Being一词兼有多种含义,但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being指的就是存在.英美分析哲学对"存在"意义问题进行过大量的、值得深入挖掘的探讨.弗雷格对谓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哲学家们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存在"不是一阶属性,而是二阶属性或谓词.由他的谓词理论所引发的对"存在"、"实存"等词语性质的探讨,成为后来分析哲学切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6,(7)
孔子持"中庸是德性",而亚里士多德持"德性是中道"。孔子的"中庸"是德性的主词,其德性主要是伦理德性,有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天人互动的"天命"观念;而亚氏所论的"中道"则是德性的谓词,其德性观包含着伦理德性和智性德性,侧重于分析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理论思维,其智性德性最终与其宗教观念相通。他们思想的差异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来进行研究的哲学家,也是第一个试图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虽然这一问题的真正科学的解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完成的,但它的提出却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开始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的论述,是哲学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最初探讨。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位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哲学家,正如莱布尼茨说的,如果不把他的“原著中大量包含着的卓越思想加以肯定,那对哲学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论哲学的风格》第4卷第22页)。因此,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的论述,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美学范畴的系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范畴论不仅仅是对个别范畴的考察,整理以及阐明其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一个范畴体系。个别美学范畴只有处在美学范畴系统中才有可能规定并展现自己的内容。因此,美学范畴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美学范畴系统。 一、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历史追溯 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哲学传统中,范畴来自古希腊柏拉图对普遍性概念的考察。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型,是界说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后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最普遍的种”这个用语的含义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对象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十类,即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语言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句子的涵义是思想,一个句子的意谓是真值.真是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规律是关于真的最普遍的客观的规律.思想是真的载体,是真之条件,是把握真的方式,思想与真不是主词和谓词的关系,由此决定了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基本路径必然是从思想到真.理解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基本路径,对于深刻把握现代逻辑和现代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一词来自希腊语κατηο■id,在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人们已有相应的表述.但是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范畴”一词才成为哲学的专门用语,才形成一个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形而上学》和《论辩篇》等著作中都谈到范畴,但是只有两处提出十种范畴的分类:一处是在《范畴篇》, K:“非复合的表达式表示实体、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或遭受”.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学科的实践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和知识分为理论、实践与制作。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将传统分类简化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并为康德所沿用。近代英、法的知识分类系统中也有类似实践哲学的领域。由于马克思力主“改变世界”,他的哲学就被许多人称为“实践哲学”,以区别于先前那些在马克思看来仅仅“解释世界”的哲学。当代加达默尔把自己的解释学也称为“实践哲学”。这些都属于学派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哲学在当代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人们的注意点往往随着自己的不同理论旨向而各不相同.本文试图指出,完整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智慧应当是把他视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思考政治,包括政治中的善的追求,尤其是政治中的恶的平抑.这主要是通过从亚里士多德如何以其分配正义理论处理公民党争和领导人僭主化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已经被当代西方共同体主义突出地强调,本文将偏向于他的现实主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范畴化研究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科学的原型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经典范畴理论存在很多缺陷.原型理论虽然克服了传统理论的一些缺点,但自身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认为范畴是静态的且预先存在的,忽略了语境对范畴的影响.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动态构建观认为,范畴是一种在语境制约下的动态构建过程.这种动态的范畴观充分重视生理、物质和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弥补了以往静态观点的很多不足,从而给概念范畴及范畴研究的一些根本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早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西方思想中就有了实践概念,只是到了亚里士多德才形成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范畴及实践哲学.实践概念是人类理智在哲学问题域上由追问“世界是什么”向究诘“世界应该怎样”的重大转向,意味着人的反思能力的重大提升.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没有专门的合理性或合理化的学术概念,但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中的主体性品质和主体改变世界的意境,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合理性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关于理性思想尤其是实践理性(西方传统哲学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合乎理性”)思想的超越;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完备整体性的哲学体系;确立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事物合于客观事实真理(物的尺度)与主体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人的尺度)、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合理的哲学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赵鹏 《文史哲》2005,82(4):133-137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使用的Pradikamente和Pradikabilien这两个术语,实际上是西方传统逻辑中的“范畴”和“谓词”,它们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在康德那里,它们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哲学中知性地位的提高及作用范围的深化。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在康德那里有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观念,是哲学体系中基本的、核心的概念,也是贯彻于体系的主题和原则,它所规定的,是特定哲学体系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黑格尔依据他对哲学史的系统研究,指出哲学所要探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并由此确立自己的哲学观念和体系.据此,恩格斯进一步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这个概括性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哲学史上的各派别,在现实中如何研究哲学问题,是有指导性方法意义的.不过,我认为应将黑格尔所说的"思维"改为"意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或矛盾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存在与意识关系的规定,首要也是主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存在的主体,也正是对存在主体的不同规定,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