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都学坛》2006,26(5):F0002-F0002
高更和,男,1962年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教授,博士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同年被分配至南阳师范学院。现任旅游科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南阳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南阳师范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南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曾获南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十大学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南阳市十佳青年社科优秀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教学优秀奖,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南阳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相似文献   

2.
1996年12月26-27日,河南省南阳市《红楼梦》研究会和南阳工人报社在本市梅溪宾馆联合召开了为时两天的"南阳市首届红楼梦学术理论研讨会"。来自学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业余从事红学研究的爱好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培成,全国红学会理事、南阳市红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二月河暨文联、市总工会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指出:宛地历来学者多,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学术风气悠久。如今,有众多的学者和红楼梦爱好者投入到这项盛演不衰的宫有意义的红学研究中来,充分显示了南阳所凝聚的值得认真总结和发…  相似文献   

3.
高更和,男,1962年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教授,博士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同年被分配至南阳师范学院。现任旅游科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任南阳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南阳师范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南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曾获南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十大学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南阳市十佳青年社科优秀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教学优秀奖,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南阳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08,28(2):F0002-F0002
惠丰立,男,1965年7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教授,理学硕士。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被分配到南阳师范学院。1994年7月获华中师范大学病毒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南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鉴定及优秀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南阳师范学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资助对象,南阳市优秀教师,南阳师范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南阳师范学院师德建设十佳教师标兵,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09,29(5):F0002-F0002
李瑞,女,1965年8月生,河南省宛城区人,教授,博士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被分配到南阳师范学院,1999年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城市环境学院,获人文地理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长,南阳师范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阳市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我校地理科学重点专业建设、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09,29(4):F0002-F0002
王骁力,女,1964年10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教授,1987年7月郑州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到南阳师范学院任教至今。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7月获理学博士。现任南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7.
刘红玉 《南都学坛》2011,31(3):37-38
要辨析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南阳郡和南郡的行政划分,通过查阅史料发现,东汉时期的襄阳隶属于南郡而非南阳郡;二是南阳卧龙岗建祠时间最早,后世官方祭祀也以南阳卧龙岗为首选;三是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皆认同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四是南阳拥有优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这是诸葛亮选择躬耕于此的合理解释;五是《隆中对》的题名为后人所加,并不能成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的证据。由此,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更为科学、客观一些。  相似文献   

8.
“南阳工官”初探──南阳两汉铭刻辑考之一刘绍明,曾照阁汉代南阳郡为著名大郡之一,其铁工业和其它手工业极为发达.《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宛县设工官、铁官.铁官之设因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铸铁遗址的科学发掘,特别是"阳一"、"阳二"刻铭范等南阳郡铁官产品的出...  相似文献   

9.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10.
南阳汉画像砖墓的科学发掘和大批画像砖的出土为汉画爱好者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新野樊集画像砖墓》①和《南阳汉代画像砖》②的问世,汉画像砖的研究更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发表不少与之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和看法。1南阳汉画像砖墓的排比分类研究赵成甫先生把新野樊集出土的37座画像砖墓分作A、B、C三型。墓葬的分型,为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深入研究及南阳汉代画像砖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③。柴中庆先生则把樊集37座画像砖墓分作甲、乙、丙、丁四组。分组的依据是按照墓葬的方…  相似文献   

11.
陈永明 《南都学坛》2012,32(3):69-70
南阳文化对南阳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孕育和滋养了历代南阳文学,历代圣贤文化的人文精神影响了南阳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精神,藏量丰富的文化遗存激发了南阳作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曲艺为南阳文学提供了原生态的创作素材,浓郁的盆地文明和乡土气息促成了南阳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评《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刘安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而天文图像之多又为南阳画像石的一大特点,至今发现的约50多幅。汉代画像石(砖)作为墓葬建筑材料和艺术品,是汉代丧葬风俗的物化系统,其中物像和星象是科学的,符合当时实际的天象,反映...  相似文献   

13.
《调研世界》2011,(2):66
由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教育培训中心,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信息报社和山西财经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十三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拟于201 1年秋季在山西召开,现向社会各界征集参会论文。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月10日,南阳师专汉文化研究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南阳市委宣传部、社联、汉画馆、博物馆、文物所等有关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十几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就有关南阳汉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主要内容是:首先,南阳师专副校长骆平安副教授,南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级调研员任积太、南阳市社联主席王遂河,等同志对南阳汉文化研究的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阐释。在谈到南阳汉文化研究的地位时,骆平安先生说,汉代南阳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汉代是南阳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论南阳会战     
《南都学坛》2015,(5):32-33
南阳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著名的一次战役,此次战役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为八年抗战史所罕见。其中,重阳店、豆腐店、大横岭、马头寨这几次大战打得最为顽强,战果也很辉煌,是南阳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会战长达5个月,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不可一世的日军,最终未能突破南阳的防线,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侵略光辉的一页。从整个抗日战争史来说,南阳会战应是八年抗战的最后一役,它成功牵制了日军西进的战略,其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也是后来大大小小战役所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6.
南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呈现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南阳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南阳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知府衙门和内乡县衙,合理利用这些衙署标本,打造南阳精品衙署文化旅游线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是进一步彰显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需要,也是加快南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现代转型、建设文化新南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南阳是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与山东、苏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南阳的汉画像石表现内容在共有的生活场景、宗教诉求之外,更多地把当时在天文科学上取得的成就,结合神话传说,以画像石独特的叙述语言呈现出来,这是其楚文化与古代天文学关系的一种外显。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星宿图对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调研世界》2012,(3):65
为配合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培训中心、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信息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拟于2012年8月在北京共同举办第十四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清代南阳城镇在前代基础上得到了较大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恢复、发展、破坏"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探讨南阳城镇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不仅可为南阳城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而且对推动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