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业生就业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就业的数量还是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本文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为依据,试图通过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评析,特别是与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横向比较,提出方法的改进和建议,以使毕业生就业率的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就业工作的不断推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俨然成为许多高校的"生命线",单纯的考虑就业率而不关心就业质量已经不适应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发展。不断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合理有序发展、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王文中 《职业》2017,(4):125-12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受到全国高校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初次就业率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个指标,初次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离校未就业学生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初次就业率的高低.因此,认真分析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成因,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统计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将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武汉大学2014~2015年调查情况为例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5年12月,2005年度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2.1%,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平均就业率81.7%的水平和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1.9%的水平。除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省市高职就业率达到80%以上外,其他一些省区的高职就业率一般在30%左右,有的省份高职就业率仅仅为10%多一点。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社会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表现在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正确处理四大重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教育部发布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消息:截至7月1日,今年611万高校毕业生中,已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这个成绩的取得与中央、地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挖掘就业潜能和促进就业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数字     
《职业》2010,(3):12-12
630万: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的122%。16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87%。 虽然2009年就业实现既定计划,但人社部表示,由于我国就业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将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7.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5年再创新高,749万的毕业生数量相比2014年增加了22万。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成功过渡到"大众教育",然而,高校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就业率低等问题,为了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院校应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劳动力供需的信息摩擦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有关数字显示,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2001年34.5万,2003年63.67万,2004年70多万,2005年达到75万。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2007达到495万人。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中,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追求高就业率,学生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就业中介机构追求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在持续快速增长,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工作针对性,增加毕业生就业率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指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帮助学生在新形势下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率。  相似文献   

10.
《金色年华》2010,(5):37-38
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此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洋彼岸的美国目前就业市场萎缩,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的难题。但相比而言,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还是高于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大学毕业生是怎样求职的。  相似文献   

11.
罗达 《职业》2012,(11):103-104
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降。根据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近九年对全国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2001年6月本科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就业率73%,  相似文献   

12.
高琰宇 《公关世界》2022,(17):113-114
本研究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阐述政府、企业及地方高校等各级各部门就业政策,并以河北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分析阐述了“五个一”就业工作新路径,旨在改善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再加上2008年年底还未就业的100万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人数将接近800万.而劈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取消或削减了毕业生的招聘人数.据媒体报道,广东省今年的本科就业率仅为2.2%.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严峻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本身处于竞争劣势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显现出来。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为84%,而高职高专生只有51%,低于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  相似文献   

15.
姜菁 《职业》2006,(10):46-48
据有关统计,到今年7 月底,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0%,即有160 多万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就业.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特色专业就业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深入和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专业就业角度探讨新时期特色专业的就业之路。分析了新形势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一些问题,给出了特色专业就业之路的建设思路和相关成果实践,进一步总结了特色专业就业之路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北海职业学院自2003年在北海市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升格成为北海职业学院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完善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就业指导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2007年初次就业率91.6%,2008年初次就业率92.5%,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6.1%,高于全区平均就业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连年受到教育厅的肯定和表彰,2008和2009年均被教育厅评为全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毕业后,我院仍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他们都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很快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契入点——新生入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薇 《职业时空》2008,4(8):121-121
就业指导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大意义,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因此,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刻不容缓。那么,就业指导工作从何处入手呢?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就业指导也就是将入学教育作为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契入点。  相似文献   

19.
张建宏 《职业时空》2005,(22):62-6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中,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大学 生的就业问题。在社会上存在 “用人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大 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来就不如本科 生、研究生,就业率甚至还不如 中职生。在如今的高校毕业生 中,高职大学生将占到一半的比 重,如果就业率上不去,就会成 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 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大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20.
韦宗发 《职业时空》2013,(10):58-62
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了毕业生人数的急速剧增,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严峻形势,这将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突破口,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努力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市场,才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