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法治:21世纪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吴敏正在跨入21世纪的中国,高高竖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旗,法治已被确定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所谓法治,就是以法律作为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规范和准绳,使法的意志至高无上。具体来说,法治意味着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根...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省”是个理论通俗化的科学概念。是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云南的具体化。依法治省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 ,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特征 ,是治省模式的法制选择 ,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的法律保障。依法治省必须紧密联系云南“边、山、民”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和“四低四高” ,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 ,劳动者科技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 ,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 ,贫困人口比重高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法德合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将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事,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科学选择,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提出和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和积极响应。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广泛深入地逐步实现各地区、各层面、各行各业的依法治理,形成各地区、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纵横交错的依法治理网络。在全方位的依法治理中,依法治省是一个重要层面,关系着依法治国的成败。一、依法治省的理论依据“法治”的灵魂是法律至上,是相对于“人治”的一种治国主张和治国理论,也是相对于“人治”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一切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转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现实选择。对法治的建构必须厘清权威、权力、权利三者与法律的关系:在宏观上,树立法律权威和政治权威应具有合法性;在中观上,权力依法行使并受法律制约,法律对其制约进行制度安排;在微观上,高扬公民权利,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上对法治理念的内在精神进行探索,法治才能在内容上全面地超越人治,在本质上历史性地超越传统法治;才能实现实质法治对形式法治的价值超越,实现法治对以法治国的思维超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法制现代化的方向,以政府和社会、个人三方推进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中国未来的法治建构。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是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性质所要求的 ;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所决定的。必须把“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与“德治”的说服力和劝导力结合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管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7.
就特定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是指源自先秦时期的法家治国理论,而西方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古典法治理论。虽然两者用词一致,但存在确定性的差别。西方古典法治理论是以民主社会为基础,以简单商品经济为依托,以公民权利平等为追求,以“权利法”为核心,公民以遵从法律和正义为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原生态的法治社会模式。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依托专制社会,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这就决定其法律不可能表达权利平等的内容,只能以“严刑峻法”为统治社会的国策,虽有成文法,具有了“法治”的某种法律形式,但这只能表现为“人治”之下的法制基础上的“以法治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而已。  相似文献   

8.
作为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法治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市场经济是法治产生的基础 ,而法制社会则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现代法律体系为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后 ,在经济建设下的中国已被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的话 ,那么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内在价值似乎还没有得到相应普遍的重视。而任何一个法制社会所具备的条件不仅仅是一套尽可能详尽的忠实的反映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法律规范制度 ,而且还应有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律秩序包含的社会经济伦理价值的自觉的和坚定的信仰和选择 ,古人说 :“徒法不足以自行” ,正是后者决定了依法而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必须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根 本性的治国方略。法治国家的提出体现了党的治国原则和治国思路的深刻转变,它表明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宪法和法律,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 个领域具有最高权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又有着时代的紧迫 性,必须抓紧落实。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健全司 法制度,坚持司法公正;完善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 0 1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 ,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 ,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 ,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 ,在实践上 ,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大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都属于社会上…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治国方略大体经历了"人治--法治"两个阶段,按照内在规律应该向着"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的阶段发展.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及时提出"以德治国",是人类治国方略的新境界.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主刑辅”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它对完善我国治国方略有着深刻的启示反面的启示是要反对道德至上,坚持法律至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面的启示是要以德治促进法治,以法治保障德治,社会主义要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13.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治国方略是决定国家政治走向的根本大计。江泽民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共同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法治需要以德治为基础,德治也需要法治作保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成为完整的治国方略。法德并举,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健全制度,更要领导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从人治到法治的伟大变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人治与法治涵盖了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之间分野的一切特性,构成了区别这两类不同的法律价值系统的基本尺度.法治,即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高无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属性,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而且也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走向成熟。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以往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体现出我们党认识上的深化和对法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人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充分认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对于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 ,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完善 ,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要忠实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都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决贯彻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方针 ,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要首先注意区分法治与人治和法治与德治这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则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厉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公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仍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良法”的制定,使法律深入人心;对国家公职人员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在其公正执法中树立法律权威;改革普法教育中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着力进行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运行原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范进学 《社会科学》2023,(11):181-192
法德相互结合与法德兼治、共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的治国理政之道。法治与德治虽然都是国家的治理方式,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二者各存其局限性。只有把法律与道德各自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法律调整人的外在行为,以道德教化人的内心,二者相互辅助、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做到内外兼治,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和社会。从历史和实践维度观之,法德结合共治既是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要真正实现法德结合共治,方法与有效路径有三:第一,发挥道德教化的功能,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第二,以法治承载道德,以法治保障道德;第三,强化领导干部在法治与德治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