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对建国以来史学界关于陈胜生地阳城今属问题所发生的学术争论之现在加以综述,并与“颖川说”、“汝南说”、“陈郡说”诸观点进行商榷,在此过程中,综合各家所认可的陈胜生地阳城今属所必备而可靠历史地理条件.从而提出三条标准:一、陈胜起义前即有阳城县名;二、应属楚地、当有楚语;三、往渔阳途经大泽乡且距大泽乡较近.并以此力排众议,独树其说──-陈胜生地当属今固镇县境阳城.  相似文献   

2.
陈胜遇难地考略金家年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于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遇难身亡,其地点在下城父,对此史学界同仁看法一致,从无疑义。但是这个下城父在那里,今又属何县管辖,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相似文献   

3.
籍帐制度系唐代重要典章之一,它为唐政权收取租庸调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此问题,史学界尚欠认真的研究。本文根据敦煌户籍残卷中的有关材料,对唐代的籍帐制度作点粗浅探讨。籍帐,包括籍与帐两个方面。籍指户籍,它记录每一农户的生齿与经济状况,国家政权因之而掌握大批编户;帐指计帐,它在统计农户人丁数目的基础上制出课役预算,封建朝廷据此而收取赋税租调。籍是帐的基础,帐是籍的目的。二者既互为表里又浑然一体,是李唐政权保证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孔鲋     
公元前209年,在我国历史上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下,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纷纷投入陈胜起义军,和秦王朝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然而,谁能想到,在这支农民起义队伍里,居然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儒生,而这位儒生不是别人,竟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他千里迢迢带着孔子的礼器诗书投奔陈胜起义军,和广大农民一起并肩战斗.在起义军中,他深受陈胜信任和重用,被陈胜任为博士,参与出谋画策.当起义军节节失利时,他没有动摇,最后和陈胜一起壮烈牺牲.一个出身正统儒学家庭的知识分子,竟毅然投身于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并英勇献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5.
族籍被界定为个人与某民族的一种隶属关系。民族识别给每一个公民赋予了民族成分,20世纪80年代民族成分的恢复与更正,使族籍在一定原则下得以变更。潘湾土家族获得了少数民族身份,但并未强化其文化认同。而潘家湾土家族乡的成立,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村籍与公正     
村籍制度是村庄的身份认同制度,落后村庄的村籍少福利,其村规民约关于村籍规定带有地缘特色,宗族主义因子并未退却.现代发达地区的村籍福利政策在济贫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权力的滥用.村籍作为一项村庄权利,应当公正地赋予那些依法取得村籍资格的村民,但是,对外嫁女、入赘婿、进城求学、就业人员的除籍,不能体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从清末引进国际法,到制定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是中国国民具有隶属于自己国家法律身份之开端,之后民国时期的各届政府都以这部国籍法为蓝本制定国籍法,以规范和调整国民以及移民、侨民问题,自此,中国的国籍法开始与国际接轨,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按:陈胜等九百人去何处戍边,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司马迁明确讲:“适戍渔阳。”《索隐》据《汉书·地里志》云:“渔阳县名,在渔阳郡也。”《正义》引《括地志》云:“渔阳故城在檀州密云县南十八里,在渔水之阳也。”对此,历代注家均无异议。但近年有人另立新说,提出陈胜戍边是走  相似文献   

9.
陈胜及其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相当大程度上被中国古代正史、官方、士大夫和主流意识形态承认合法性,甚或将陈胜视同"汤武"圣王,这与其后农民起义都被贬斥为"盗""贼"等判然有别。即或偶有将陈胜与黄巢等并提者,也多从儆戒统治者的角度立论。陈胜的历史形象如此被摇摆于"王"与"盗"之间,却更加近似于"王",有其深刻历史文化意蕴:他是"诛暴秦"者;刘邦集团无政治伦理思想"包袱";《史记》、《汉书》是"正史"楷模,后世无法推翻其评价,司马迁在学术史上发出高度评价陈胜的第一声,乃因前无先例,又与刘邦的肯定态度有关,亦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遗风和汉初思想家反思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0.
关于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口号,史学界素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天下苦秦久矣!”(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刘泽华、王连生二先生论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说是“伐无道,诛暴秦。”(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一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见侯外庐先生论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各说不一,都有道理。我认为怎样分析、确定一次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小问题。考察一次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以菲华报刊为主阵地开始的关于"转籍""同化"的舆论争斗,迁延半个世纪,在菲华社会引发巨大的震荡。在多方角力中"转籍"与"同化"似乎为菲华社会找到了新的"路向",但他们在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同时,却失却了文化的依托,并引发了华文教育在菲华社会的大滑坡,由此而引发的对昔日"转籍""同化"的批判性反思在菲华社会至今不绝。  相似文献   

12.
台商身份认定(一)指台方投资持股达45%以上于大陆合法成立的企业。台方投资者如为自然人,须具有台籍身份;台方投资者如为法人,其最终母公司的台资投资持股,包括直接或间接持股(如通过其他海外控股公司转投资设立等)达到或超过45%,始视为具有台商身份。  相似文献   

13.
《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西汉析秦三十六部为八十三郡、十三国,郡县建置变化很大。颍川、汝南二郡同设阳城县。哪个阳城是陈胜乡里,司马迁、班固笔下未作交待。到了唐代,人们对陈胜乡里在何地更渺茫不清,著名学者司马贞依照韦昭的陈胜乡里阳城“属颍川”之说,又参阅《汉书·地理志》,臆断  相似文献   

14.
“秦末起义是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是史学界迄今为止的定论。纵观秦末大起义的全过程,我认为应当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是农民大起义,后期则转化为全民或日全社会大起义。至于推翻秦王朝后的楚汉战争,显然已不属于反秦起义的范围。因此,秦末反秦起义,只能说是一场以农民起义为先导的全民大起义。其实,司马迁对此在《陈涉世家》中写得很明白:陈胜“将数百之众,转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秦代谪戍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谪戍制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一种戍边制度。对此问题,史学界讨论十分活跃,论著不少,成绩斐然。但有些问题尚颇多分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不揣谫陋,拟就谪戍对象及其身分、谪戍与徭戍的关系、谪戍阅左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深望方家指正。一、关于谪戊对象及其身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谪)遣戍。”《汉书·晁错传》载晁错追述秦代谪戍制时说:“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这是研究谪戍对  相似文献   

16.
波斯史籍对于研究元史和早期蒙古史的重要意义是学者们所熟知的。然而近三十余年来,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国蒙古史学界对国外收集整理有关蒙古史的波斯史籍的情况不很了解,以致长期以来只限于利用已译为英文、俄文的《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这从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考证墨子姓名里籍生卒年代对于研究墨子思想非常必要 ,但关于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断。作者经过深入研究论证 ,力求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身份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政治、文化以及族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Identity既是身份,又是认同,犹如硬币的两面,外显为身份,内显为认同。经过深入访谈和研究发现,传承人柯愈勄行走在艺术与遗产之间,交织在民间艺人、传承人和艺术家三重身份的维度之中。在这多重身份纠葛的背后映射出我国艺术评价制度和传承人制度之间的一个错位问题,艺术家的“精英性”与民间艺人的“民间性”成为摆在传承人面前的鸿沟,而传承人制度并没有成为跨越这一鸿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秦末农民起义创始人陈胜在鼓动同行戍卒奋起抗争时提出的豪言壮语,它不仅在当时激励过千百万平民揭竿而起,几千年来也总是鼓舞着深受苛政迫害之苦的下层人民。陈胜讲这句话并不是突然异想天开,司马迁记述说:“陈涉少时尝与人  相似文献   

20.
孙子学术讨论会6月份在东营市广饶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35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就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孙武思想的产生、应用、发展及其生平身世与里籍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由著名史学家张政烺、杨向奎等专家学者倡导,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