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独立性象似动因揭示了概念和形式上独立性的对应,词的独立性指一个独立的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实体.动宾结构词汇化是动词性成分或宾语成分独立性弱化的结果.动宾结构存在词汇化程度等级差异,这也是构成成分独立性弱化层级差异的表现,动宾结构词汇化程度等级与构成成分独立性弱化层级有共变关系.独立性象似动因为复合结构词汇化提供了语义认知上的一种解释,也为揭示复合词和短语的性质提供了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2.
独立性象似动因揭示了概念和形式上独立性的对应,词的独立性指一个独立的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实体。动宾结构词汇化是动词性成分或宾语成分独立性弱化的结果。动宾结构存在词汇化程度等级差异,这也是构成成分独立性弱化层级差异的表现,动宾结构词汇化程度等级与构成成分独立性弱化层级有共变关系。独立性象似动因为复合结构词汇化提供了语义认知上的一种解释,也为揭示复合词和短语的性质提供了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3.
对偶是汉语语体系统和文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人们把对世界的认识摹写出来又渗透到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之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对偶思维是一种耦合①性思维,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写作的整体思维和对立统一思维。考察汉语写作史可以发现:对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汉民族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大课题和焦点课题。而对偶的研究,如对偶的形成与结构体制对汉语写作的认知意义;对偶所映射的汉族人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对偶的语体学意义和文体学意义;对偶与语体、文体嬗变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等也应该是语言学中极有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浅谈对偶     
对偶是汉民族心理的、思维的、语言的三方面的结晶 ,是汉民族特有的语言现象 ,这种修辞方式具有对称性、重复性、完形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也是对偶具备外部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内部语义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从英汉句子结构的语义层面出发,着重探讨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时间、空间、概念以及语用等不同的维度来归纳分析英汉句法的顺序象似性,揭示英汉句法象似性的普遍存在与有理据。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语言,与传统语言比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象似性理论是目前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本文应用象似性理论从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隐喻象似性三方面分析当代网络语言,揭示网络语言的象似性特征,旨在探讨其认知意义,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本质,促进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理据。象似性是理据性的表现之一。本文从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考察了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表现,并进一步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心理因素、情感需求、思维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语言生成的认知理据,以便我们更好的把握语言与现实、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V就V在P"格式是现代汉语常用固定格式,但从语义和认知语用角度对此格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分析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能进入该格式的V主要是性质形容词、具有状态和结果意义的动词和"(没)有 抽象名词"短语.该格式中V所具有的语义特征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中的"凸显性"和"象似原则".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主要有两种语义结构,一种是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另一种是偏义复词羡余现象。这些羡余现象的表现形式不同,各自也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而偏义复词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则涉及基本等级范畴与认知域中的凸显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可以为英汉语中的相关规则和表达形式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11.
立足汉民族文化内部诸形式之间的认同和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等,论述了汉字构形的对称和汉语语法的偶意,寻绎了其深层通约的理据,初步讨论了与汉语有发生学关系的藏缅语构词法的双音化趋势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要通过语言分析来解释隐藏其后的认知规律,这一规律就是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在我国的修辞学研究中,认知被深入地运用于隐喻的研究中,而鲜用于其它修辞格。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对照辞格的对立面的认知意义进行分析。对照辞格的对立面互为前提形成新的认知语境,具有常规范型的关系并相互制约。对立面涉及两种认知域,说话人常侧重于一方并要求听话人注意他的侧重点与倾向。对立面具有信息性与规劝性特征,满足修辞话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借对的认定     
结合语言和文献,从言语交际的一般原则出发讨论古诗中借对的认定问题,我们以为:一、借诗句中某字的同音字的音义来形成工对,前提之一是,这个借来的意义不得与原对子的正义、语境相冲突.如果它处于某个词或词组结构中,那它在意义上要能与这个词或词组作最低程度的组合.二、在强式字词和一些常用的凝固结构上一般不产生借对.三、在当时人乐于接受的、意境等方面本自相配的事类、义类之间,不会产生借对.四、借对既然是为了追求对偶的工整,那么,是否为借对,就可以通过反推法来检验.  相似文献   

14.
定义了对偶和对偶性质,证明了对对偶的社会福利函数、社会选择规则而言,(独裁,独裁)、(弱Pareto性质,弱Pareto性质)、(ⅡA,独立性)、(正向响应性质,单调性)均非对偶性质.给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独裁的另一个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对照”(antithesis)是一种结构工整、内容凝练并和汉语相似的修辞手段。美国作家马克斯.舒尔曼在其名篇Love is a Fallacy中从宏观构思到微观写法上都充分运用了“对照”手段,使作品成为永具魅力的流行经典。本文探讨了作品中主题、标题、故事大意、主要人物、中心线索、篇章结构、三个人物命名艺术、对话与非对话段落间的对照以及部分精彩对照句例的赏析。  相似文献   

16.
虚实对偶范畴从老子的哲学领域和孙子的军事理论借用到书法艺术中,在书法的用笔中表现在执笔的方法和运笔时笔锋和纸面的相互关系中,还涉及到虚腕、虚肘、虚身的说法,在字结构中表现在字内空间要留有空白,在章法中表现在作品整体上的布白处理和空间关系。揭示这一问题,可以提升我们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并能为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条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诗的韵律可以分为节奏体系和音质体系。诗的形式运用的是语言当中的特性而不是抽象的声音。汉语诗歌节奏有两种成分——基本成分和附属成分。在汉语诗歌中,对偶是以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形成特殊的节奏,并通过这种特殊节奏来加强语音节奏,所以对偶在诗中具有比普通句式更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形成并增强节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叠音比单音更具表现力,对仗的叠音又比单句的叠音更具表现力。杜甫深谙此道,在他的诗中大量使用了叠音对仗,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利用叠音的摹声功能营造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利用叠音的状物功能营造形象生动的意境美,利用叠音的启发功能营造富于联想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