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玄学三题     
<正>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魏晋玄学亦不例外。玄学家们所铸造的一套新的思辩哲学的体系,开辟了一代哲学新风。这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和跃进。一、“天人之际”的新义从先秦到两汉,“天人之际”一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被汉武帝“独尊”的新儒学,其天人关系的基本模式便是神秘的“降命”与“受命”。在这里,自然之天丧失殆尽,神灵之天耀武扬威,所谓“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春秋繁露·顺命篇》)毫无疑问,“人”是屈从于“天”的。魏晋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天人之际”,然而它对天人关系却赋予了  相似文献   

2.
<正> 玄学是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在门阀专政的东晋社会,玄学一枝独秀。东晋的玄学家们虽然在理论上无所建树,但他们身居显职,口吐玄虚,手挥(?)尾,大扇玄风,以至于“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随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瓦解,玄学从兴盛走向衰落,儒学重新获得生机,玄儒消长是南朝思想文化变化的必然趋势。刘(?)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学的变化如此,整个思想文化的变化也莫不如此。当门阀士族丧失了对最高权力的控制,玄学也就逐渐地丧失了它  相似文献   

3.
两晋南朝几百年的历史,基本上是门阀士族掌握政权。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均与门阀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典作家向来就十分重视对统治阶级及其内部各阶层的分析。列宁说:“在许多历史著作中,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每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列宁全集》21卷40页)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阶层,本文拟就门阀士族的涵义、门阀士族存在的经济基础、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独占性及其‘士庶之别’的等级编制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人的审美观,是生活于那个特殊时代的门阀士族的特殊精神产物。它的产生,直接导源于魏晋玄学的浸润和诱发。它起步于人的思想性情的解放,并以人物品藻和对自然美的爱赏为核心内容,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由现象世界向精神本体转移,从世俗社会向自然界拓展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从魏正始年间兴起,发展到西晋郭象的时代达到顶峰,此后,虽然那“煽于海内”的玄远清谈之风在东晋文人学者中仍竞相唱和,伹玄学的理论探索已走向下坡。与此蔚为对照,原来依附于道家学说乃至儒学的佛学思潮,则在东晋知识分子中逐渐流行起来,逃往江南的门阀士族、名士僧人一时间“竞读佛经”,借佛理释玄学,援玄学入佛学,玄学的衰落与佛学的兴盛成为思想界无可扭转的趋势。从玄远向释空的转换与发展,成为魏晋玄学在东晋时期的基本趋向。认真析理这一过程的由来与嬗变,对于总结学术思想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研究不同文化系统的渗透与融合,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东晋太兴四年末,晋元帝因皇孙司马衍的出生,改年号为“永昌”,这是晋元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晋室南渡之后,江东政权主要操纵于门阀大族之手,晋元帝通过刘隗、刁协等人推行了一系列尊君明法的举措,但这加剧了东晋初年政治中皇权与门阀之间、南北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南北士族的不满。永昌改元这一举动,表达出晋元帝树立君主权威、突破门阀政治格局以及试图取得东晋政治主导权的意愿,但触及了门阀士族的底线,成为引发王敦之乱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8.
<正> 《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糜烂,思想上崇尚清谈,而在文风上则流于绮靡。《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对正始玄风的兴起以及引起的文风的变化是不满意的。所谓“率多浮浅”,即尚空谈而轻覈实,重形式而轻内容。《通变》篇还说: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门阀士族垄断经济、政治和文化,同时也垄断史学,所以那时的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门阀士族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史学,乃是门阀士族的史学。谱系之书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魏晋南北朝的谱系之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王充在《论衡》中经常讲到“气”。“气”是王充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我们要探讨王充的哲学,就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一下王充气论思想。一、气在宇宙间的地位从战国到两汉,很多哲学家使用过“气”这个概念,但他们所赋予它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管子·内业篇》讲的“精气”和《荀子·王制篇》讲的“水火之气”是物质性的,而《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浩然之气”则属精神性的。在王充的思想中,“气”究竟是什么呢?它在宇宙间处于什么地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王充经常把“气”和有形体的物相对为言,例如他说: “非物则气”(《纪妖》); “不为物,则为气矣”(《论死》);  相似文献   

11.
一、门阀士族富贵“非轨道之所得”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伐土族统治的时代,门阀土族给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研究这个时期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必须对门阀士族的阶级特性及其统治有一个深切的了解。门阀土族是一个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后,在门阀士族的操纵下.按照这个集团的利益演变,对才德越来越忽视,对出身越来越看重,到西晋初年,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官品成了一种世袭特权。九品又分出高品和卑品,二品以上为高品,三品以下为卑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2.
门阀制度在魂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着门阀制度的盛衰历史."士庶不婚"习俗使得门阀士族子女衰败,人才退化,后继乏人.这是门阀士族没落、门阀制度渐衰的一个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考察门阀士族从兴起、鼎盛到衰亡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南朝刘宋这个时局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古政治史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左右江南政局的门阀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由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本文从考察在门阀政治中扮演主角的门阀士族命运的演变入手,力图揭示这一时期门阀士族从政治中心到边缘的诸多问题,以此角度来审视魏晋南北朝史中门阀制度是如何由盛而衰的这个热门课题。一东晋末年,长期积累起来的种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刘裕为代表的在动乱中发展了实力的寒人集团乘机而起,最终代晋建宋。披阅史籍,我发现这一历史事变居然在即将被改…  相似文献   

14.
<正> 春秋时期,人们对“饮食—血气—道德”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这些讨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道德起源问题的独特认识,而且实为以后孟子“气志之辨”和宋明理学“理气之辨”的滥觞。本文试就这些讨论作一述评。一、春秋时期对于“血气”的认识“血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的重要范畴。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也。”中国哲学和医学都把“血气”看作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和本质,这种认识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国语·鲁语上》有这样的文字,“若血气强固、将寿宠得没;虽寿而没,不为无殃。”这是“血气”一词较早见于史籍,血气在这里指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从“Г·В·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一九五五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一书第四章节译出来的。一九五六年“共产党人”杂志第六期发表了西道洛夫关于本书的评论。该文批评了近年来苏联哲学史家对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批评多于研究”的现象,指出作者В·А·伏明娜在这本书中“力求克服这些不正确意见,并且在很多问题上指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独创性”。这是探讨普列汉诺夫的哲学遗产的“重大尝试”,是一本比较公正的、一般正确的和有益的书。  相似文献   

16.
门阀·门阀政治·门阀观念付永聚门阀地主是中国古代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它曾经创造出一个门阀政治的特殊时代,而且还曾以强烈的门阀观念影响了长达六、七个世纪的中国历史。1.区别是否门阀的标准,迄今见仁见智,难...  相似文献   

17.
〔括弧内数宇,首为期数,后为页数〕·哲学·魏晋时期的才德之辨··“·”·”·”····确“一张祥浩(10.即)如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卢冀宁(1卜24)主体论与反映论·········”·······“·”··”··…王金福(11.29)试论叔本华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特征···”·…高瑞泉(11.防)反思—哲学特性与功能的统一…刘径山唐家辉(12.19)论.第三尺度’”·“·”·”·“···“·”·“·”·”一翁松寒(12.28)、、,了、..少、、尹 0 工nOJ d.l,.J青年梁启超的自由学说·····“······”……冯契(1.…  相似文献   

18.
怎样正确认识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目前学术界“肯定论者”所提出的“确凿证据”充其量只可作为一种间接材料。靠一二条间接材料加上逻辑上的“猜想”,在理论上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这也是中国学者疲于应付“怀疑论”者论战的根本原因 ;而“怀疑论”者对马可·波罗的某些苛求 ,在逻辑上讲确实是站不住脚的。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 ,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 ,“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 ,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一)文身·黥面·漆齿 “文身”是古代百越和弥生时代倭人的共同习俗。 “文身”,即纹身,广义是指在人的身体躯干和四肢部分刻刺花纹,作为永久性装饰。狭义是指在躯干和上肢纹刺。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部分纹刺花纹,在史籍中称“绣脚”、“花脚” 《墨子·公孟》记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史记·吴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君禹后,帝少康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三条史料都是说我国江浙地带的越人有文身习俗。我国云南古代民族也有文身习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辑刊》2005,(6):Ⅰ-Ⅴ
哲学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曾志/1·4“数字增强”的价值及伦理问题/肖峰/1·10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陈凡赵迎欢/1·16康德哲学的本体论意蕴/王国富/1·22论儒家恕道精神的当代价值/辛达海/1·26儒家中和观及环境伦理哲学启示/谢树放/1·31关东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重塑/王充闾/1·65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浑融性及其成因——从民间故事的复杂内涵说起/杨太/1·69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实质:创造性结合的“艺术整体”/郭国勋/2·4俄罗斯哲学研究之管见/李尚德/2·8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王晓红/2·15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