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素玲 《齐鲁学刊》2007,1(3):97-99
中国话剧初期创作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从当时国内、国际的时代语境来说,中国大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颠覆与重建与西方悲剧意识的影响与渗透应是中国话剧悲剧意识的主要成因。悲剧意识的形成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模式,成为中国话剧初创时期的主导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诗词作品大多数属于悲诗悲词,表现出浓烈的悲剧意识,并形成其诗词的主要审美品质。具体说来,这种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生命悲剧意识和历史悲剧意识两个方面,并通过多个维度体现出来。王国维诗词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不但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同时还有哲理的、时代的、政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建刚 《理论界》2010,(1):111-1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及生活和知识的态度,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和矫正。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又超越了后现代性的视界。  相似文献   

6.
董广智 《理论界》2005,(10):166-167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具有西方传统的个体受难、抗争的内涵 ,悲剧冲突具有西方历史—现实感和东方道德感 ,而悲剧效果的含蓄与中和则有更多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9.
纵观郭璞的游仙诗,有一种悲剧意识贯穿始终。在其游仙组诗中,既有山河零落、生灵涂炭的家国之哀,也有才高位卑、有志难抒的愤恨怨愆,进退失据、仕隐两难的犹疑徘徊,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生命局促。这种悲剧意识在郭璞游仙诗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使得本以歌咏长生、悠游仙界为主要内容的游仙诗一改旧日风貌.变为假借神仙之说而承载有志文人理想、激情、愤懑之载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与西方悲剧这两股强劲的文化之流,在尼采这里融汇在一起了,从而出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尼采的悲剧哲学.本文探究了悲剧哲学产生的哲学史和艺术史前提,论证了悲剧哲学产生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说明了悲剧哲学对于悲观主义哲学和乐观主义哲学的双重优越性,阐述了悲剧哲学作为存在论和价值观两者之统一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对人生哲理极其深刻而又卓越的艺术表达。李煜词中的悲剧性感发并不囿于个人世俗的悲欢离合,而是揭示了当人类置身永恒宇宙的对立面时的必然命运,揭示了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具有超越个体和时代的普遍意义。从作品的深层意蕴来讲,他在《相见欢》中所说的“朝来寒雨晚来风”,同样也是命定的必然。朱彝尊的《桂殿秋》就揭示了每个人都只能孤立地面对自己的命运,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和谐、理解和沟通。苏轼的作品则集中体现了对这种命定悲剧的化解态度:正视命运,正视人生的缺憾,力求与命运的和解。这当中,有生存的悖论与现实的抉择,有精神的困境与超越,也有中国式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完成。  相似文献   

12.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思想的影响,后现代女权主义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批判了以前的三大女权主义流派;批判已有的社会主体、历史、真理等理性的产物,指出女性地位的人为性和可争取性。同时,存在着争取女性平等地位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3.
哈代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作"性格与环境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宿命论和悲剧色彩。本文从哈代的生长环境、教育过程和社会背景入手,简要分析了他的部分作品中主要人物在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下,为生存和幸福而挣扎、奋斗、追求、幻灭;并从其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出发,通过对其社会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思考,对哈代的悲剧思想和社会观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4.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15.
苑慧香 《理论界》2006,(6):206-207
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大多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和这种理想始终无法在现实中完全实现的矛盾、自我实现的愿望与这种愿望被现实阻断之间的矛盾。游仙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消解悲剧意识的途径之一,游仙、求仙、成仙以及追求长生不老是中国人面对无奈生活时的一种虚幻的实现方式,他们在这种虚幻企求中消解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语境中教育生活概念的提出,旨在以一种新的视界、立场和价值追求来重构今天的教育生活.即以生活的眼光来审视、剖析、建构今日之教育,体察现代教育的局限和不足,以生活的立场来阅读和发现全人教育的人性化存在及伦理基础,并以修远的勇气来面对和追求全人教育、教育自由、创造教育、教育理解、教育关爱和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并在超越中建构具有新的合理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鲍照有深厚的悲剧意识.在诗文中表现为他对人生、社会、生命及历史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和悲观情绪,以及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不满与批判.他痛苦,他矛盾,他以率直与单纯来面对社会的残酷与龌龊,最终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谶言,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凄美的人生之歌.  相似文献   

19.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老舍以独特的喜剧方式和幽默手段去体现作品的悲剧内涵。其小说的悲剧形态有多方面表现 ,但最能体现其悲剧意识与悲剧品格的创作 ,是他站在文化观照的角度 ,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撞击所进行的思考。老舍小说的悲剧心理有其特有的内在张力 ,形成了独特的“软而硬”的悲剧情感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