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海德格尔是以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而著称于世的.西方技术世界中的问题迫使他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决定性的改变".在思想转折后,海德格尔力图使西方技术世界摆脱困镜.他不仅揭示了西方无限制地推行技术化所造成的危险和后果,而且从哲学上进行反思.他批判西方哲学史中从柏拉图开始的人类中心论.不过,他的矛头主要是对准了近代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两极化.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海德格尔及其在西方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有两个追问方向一是追问"存在者",一是追问"存在".但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的传统哲学,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并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追问"存在"的哲学思潮,在古代曾经有过可喜的开端,但后来几乎被淹没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以及他对西方哲学史所作的梳理,为人们重新认识西方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早期海德格尔的原初基督教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阐明他所谓的"本真存在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一再地强调自己的"神学起源",并进一步廓清他的思想来源.本文试图通过这种研究来深化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时间"的概念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康德在继承莱布尼茨的基础上把时间和主体的能动性结合起来,但是受其根深蒂固的认识论立场的影响,他的时间观具有"直观形式"和"能动性"的二重性。经过胡塞尔、柏格森等人的过渡,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论的时间观,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从而使时间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现代西方哲学引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对海德格尔艺术真理观的几篇批评文章谈起,在澄清了对海德格尔的某些误解之后,将问题引向"作品中的世界"与"作品的世界"的矛盾关系.本文认为,海德格尔的最大失误,在于他没有放弃将个别审美行为视为孤立的启示性事件的模式,他眼中只看到单个作品,一方面阐发对艺术普遍本质的理解,一方面赋予眼前的作品以杰作的地位,把这当成是原初真理自行显现的超越性时刻,中间不需要经过作为整体的艺术世界.事实上,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的只是作为"形式之意味"的"真理",这种"真理"可能出错,对它的阐释也可能出错,只有那个与艺术作品的整体相关的真理并不出错,因为艺术正是以其整体参与到澄明与遮蔽的永恒争执之中.  相似文献   

6.
“时间”的概念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康德在继承莱布尼茨的基础上把时间和主体的能动性结合起来,但是受其根深蒂固的认识论立场的影响,他的时间观具有“直观形式”和“能动性”的二重性.经过胡塞尔、柏格森等人的过渡,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论的时间观,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从而使时间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将现代西方哲学引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出自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以对象化的方式对待人,这种做法并不是对人的本真关怀。由于海德格尔坚持存在论的真理观,因此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出自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人道主义认为人之人性是绽出之生存,人只有进入存在之澄明中才能使人之本质得到根本绽现。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并不是主张非人道主义,而是开启了人道主义的其他眼界,他把存在之真理作为人绽出之生存原初要素的思想称为源始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从“理解”与“解释”的区分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解释"的分野,一开始主要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被意识到的,其直接背景是为了抵制自然科学方法的独断,凸显人文学科的独特视阈.海德格尔则真正地揭橥出这一区分的存在论含义在于:它不仅仅昭示了一种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特殊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还确立了一种把握人的存在的独特领会方式.其实,后者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被折射得尤其突出,它意味着超越那种把世界当作感性对象的直观态度,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姿态,即从人的感性活动这一原初基础出发去体认和领会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和变革,这也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0.
座架(Ge-stell)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语词,在海氏那里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强制;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支配和强制."座架"被视为技术的本质,这对当今人们批判、反思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祝薪闲 《理论界》2020,(5):5-11
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断言与其在较早时期提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其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定论。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历史的维度",但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劳动"等诸命题的讨论,马克思哲学依然只是主体性哲学之一种。为了有力地反驳海德格尔的上述主张,深入诠释"对象性活动""生产实践"等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内涵就变得必要起来。而这种反驳与诠释同时将为我们敞开一条恰切理解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哲学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后远离了生活,但这种哲学又要回到其起源的地方,世俗生活都曾有过对自身的反思.我们在禅宗的"直观"方法中发现一种古老和根本的消解自身以还原本质的方法,这种直观不是概念或经验的,而是人在清净自是中呈现,在自身之中的回转以回到自身的清白.这种"看"的方法让呈现和呈现者以及所现之事回归其本来自在的纯粹面貌,人在普遍的呈现中保持存在的纯真又促其显露,这是真正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6)
海德格尔与潘尼卡整体性的世界观有可相互比照之处,二者沿袭了神秘主义哲学传统,却又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结合自己所处的现代性环境,作出了强调人的地位的新的世界观,即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的世界观,及潘尼卡宇宙-神-人的世界观。在海德格尔式神秘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印度教哲学,潘尼卡更倾向和强调于从非二元的角度来诠释他的思想。海德格尔以"存在者"作为其世界观的本体。潘尼卡更多使用"实在"这个词,有时也使用"存在"这个词表示世界之本体,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指涉的是同一本体。在如何安置人在现代社会当中这个问题上,二者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悲观主义。只是潘尼卡对整个世界内在的和谐更有信心。这种信心是预言式和个体式的。  相似文献   

14.
许婉璞 《晋阳学刊》2005,3(4):56-59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一种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同时也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意蕴,他的哲学提供了对人的存在状态、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但由于其极端的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也在现实的层面上存在被利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念与哲学理论密切相关,语言游戏理论更是其宗教分析的基础.维氏对宗教信仰的分析是消解性的,而非架构性的.他并没有试图去构造新的宗教解释体系,而是提出要回到宗教信仰的基础语言.语言游戏是宗教的边界,是信仰之确定性的基石.从这个角度出发,维氏指出,宗教信仰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理.不过,他又说,这种假设性的"真理"是确定的,里面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原初样式.理解宗教信仰的这一双重本质--既是一种假设,又是确定性的生活原理--的基础就是语言游戏理论.  相似文献   

16.
青年海德格尔处在复杂的他性镜像支配的思想空间之中,表面上看,宗教神学话语是他的权力话语,而正在进入的颠覆性否定因素却又是歌德和尼采的混合体.他的思想中明显存在一种批判性的否定冲动,但这种批判的缘起却都是来自他处.本文对青年海德格尔思想开端处的这种多重思想世界的交织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7.
自柏拉图以降,尤其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理性向天赋观念、神权统治公开宣战,在哲学、科学、史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类理性的伸张和胜利,使理性本身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生活本身的这一理性化趋势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这一趋势的背后潜藏着置人类现实生活世界本身于不顾的危险。而这一危险所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为海德格尔所预言。海德格尔以智者的风范检视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他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忘却人之存在而在思辨中追求发现存在之存在的历史。因…  相似文献   

18.
传统形而上学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进行论证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以逻辑体系承载生命原则很难真正彰显生命的内在意义.海德格尔力求从原初的存在经验出发重新为人的本真性扎根状态进行奠基.这一思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致思方向,使传统哲学的空间性思维方式进入以"倾听"和"歌唱"为核心的时间性思维方式中去了,从而与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对接,也使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有了一种新的觉解.  相似文献   

19.
论"同一性"哲学诸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重要的西方哲学思想是透过对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的了解开展出来的。在与黑格尔坚执表象性思维对立的解释中 ,海德格尔一方面试图把传统立场引回到巴门尼德的思想道路得以源起的原初经验那里 ,克服理智主义 (主体性思维 )之差异被遗忘状态 ;另一方面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站在马克思所提供的伟大成果的轨道上 ,从一种“运作”(“聚集”)的思境上谈“物如何成其本质” ,以及对“作为”差异的差异的关注等等 ,与马克思从感性活动上理解“物质” ,藉感性活动对旧唯物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命题的超越等等诸多方面 ,隐含着结构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以回应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的代表性观念(生活体验是概念所不能通达的)为契机,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看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迫切性和重要性,而这种方法的最为根本和关键之处在于:适合于言说实际生活经验的"前理论"和"动荡"特征,从而获得对它的原初理解,赢得决断本真生存的恰当时机和境域。正是凭借这种方法,海德格尔才取得了哲学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