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2.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困境和张力。因为西方社会的单一文化特性强调催生了当代流散黑人的认同意识,但黑人音乐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又决定了它在流散黑人的认同性建构上的"拱形"非洲主义,既疏离于西方社会寻求精神家园的异质与回归,又并非真正回归非洲主义,表征为一种认同过程中的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亚历克斯·哈里的《根》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在探索黑人历史,寻找黑人文化之根与自我,控诉白人对于黑人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分析,显示出美国黑人只有不忘记自己的非洲之根,不忘记黑奴制度下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不忘记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美国音乐剧《演艺船》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引发了一场加拿大黑人质疑犹太权势的黑人权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黑人对自己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质询。《演艺船》事件折射出加拿大黑人盲目追随美国激进黑人的足迹,试图建立一个标志黑人非洲文化的社会,将黑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关系定义为受害者与霸权者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两个少数族裔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效应,也凸显出在多元主义文化下如何防止民族分裂和身份危机依然是加拿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艾丽斯.沃克笔下的非洲充斥着因殖民侵略而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位移者形象,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洲部落的民族文化也因此而经受着巨大考验。沃克由此提出了在不利环境中保存非洲黑人文化这个美国黑人及非洲人民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关注非洲部落及其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同时,沃克探讨了位移者,包括非洲部落、非洲文化和非洲女性的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7.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8.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笔下的非洲充斥着因殖民侵略而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位移者形象,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洲部落的民族文化也因此而经受着巨大考验。沃克由此提出了在不利环境中保存非洲黑人文化这个美国黑人及非洲人民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关注非洲部落及其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同时,沃克探讨了位移者,包括非洲部落、非洲文化和非洲女性的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小说《人间王国》中,以描写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奴隶的民族觉醒和反抗、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种族仇恨、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欧洲殖民者醉心于拉美风光等现象,深刻反思了拉丁美洲社会的落魄、觉醒、反抗到适应的现实问题,提出拉美历史文化特色源于殖民宗主国文化同印第安及非洲黑人文化的相互融合性观点,并通过神话原型的显现展示了拉丁美洲文化的混杂和社会的畸形。  相似文献   

11.
姚鼐文集中,"君子"是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研究和思考姚鼐为什么要特别看重君子,姚鼐笔下所描写的君子形象,姚鼐以君子的人格标准对那个社会所作的揭露和批判,从姚鼐对君子人格的描写和阐述来看它有哪些积极意义,姚鼐对君子人格的坚守和追求所给我们的现实启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既有益于促进对姚鼐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又有助于强烈呼唤君子人格的复苏,充分重视利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这一资源优势,强化君子人格的教育和重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人的文化本体与人的自由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的认识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实现“以人为本”的问题,也关系到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的文化本体性对人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以往关于人的社会性、精神性和自然性等规定性有了超越性的整合,而且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文化性的认识与现实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多元的考察,从而能够明确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文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邹韬奋认为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此外,在他看来,翻译的目的也是为了文化的交流,不管采用哪种译法,最主要的是要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要考虑到普通民众的需要。总之,邹韬奋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民。从这一点说,他的语言应用观和当代应用语言学提出的“服务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普里什文一向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 ,但普里什文研究在俄罗斯国内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大致与苏联特定时期的思维模式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气质有关。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研究者关于作家的艺术观和创作特色已达成某些共识 ,但就整体而言 ,对作家哲理思想和文化意义的探求仍不十分充分。在西方和我国 ,普里什文也一直不受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 ,从“人”的角度进一步挖掘艺术家及其笔下的“人”的精神 ,不仅具有文学史建设的意义 ,而且对艺术家及其创作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而文化在本原的意义上就是人化。所以说,价值或文化价值是指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即按照“人”的标准和理想改变人自身及其世界,其目的在于人在“文化”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澄明人的生存状态和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一系列著作中。在世界历史视阈中,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从人的抽象类本质回到“现实的人”本身,考察了技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的颜之推,出生于以儒学传家的文化家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乱世中迭经破家、丧国等诸多人生坎坷之后,开始在人生中形成了努力追求中庸处世的理念。通过对《颜氏家训》考察可知,颜之推在生活中形成的诸多中庸处世理念实质上是他结合自身乱世体会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现实解读。它主要表现在颜之推在政治仕途、生活理念、人生价值观、佛教信仰、文化学术等方面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具体化为"仕宦称泰"、兼顾不偏、"去泰去甚"等世俗化的观念和信条。对中庸处世思想理念的追求使颜之推在"三为亡国之人"过程中不但得以保命兴家,且仕宦不坠。  相似文献   

18.
接受与融合是民族融合时期文坛的主题之一。贯云石就是一位在散曲创作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散曲以俊逸质朴、豪迈爽健的风格在散曲作家中独具特色;他的思想修养、人生经历与创作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传统的熏陶与浸润,并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加以融会,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时期汉文化对他族文化的亲和力。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元代文学多元繁复的色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如何 ,这始终是哲学的根本使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现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力图从一种与前人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综合性的、功能性的诠释。他创建的符号与文化哲学就是从人的符号功能入手 ,把人看成是“符号的动物” ,而人类的整个文化系统就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