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它的主题是名教与自然之辩,重点是辨析名教。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辩都归本于此。当时形成三种基本思路:一、“名教出于自然”,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名教即自然”。这场论辩的充分展开,使儒与道两大传统思潮得到了历史性综合,为此后宋明理学把名教原理上升为“天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实很少受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玄学影响,他秉承山涛入世的名士人格理想,代表了自然与名教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情况。他怀儒家入世的精神而不婴事务,奉道家俭约的宗旨又广聚钱财,以其人格的二重性说明了士大大兼治玄儒的思想困境,影响了西晋时期知识分子“士无特操”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仅是其玄学思想的体现,而且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蕴含有独特的美学内容:人情纯真美、外表风神美和空灵飘逸美。  相似文献   

4.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代表思想,但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嵇康思想的全貌.嵇康提出“越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但“任自然”的真正落脚点却在“归仁义”.他认为,先圣体悟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情,才创立仁义制度,行仁义于世.为了实现仁义,嵇康又提出践行礼法的主张.嵇康的思想以“越名教”始,以践礼法终,在这个循环中,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变得成熟.  相似文献   

5.
玄言诗的发展过程与玄学的发展过程具有一种基本同步关系。玄言诗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玄言诗以东晋孙、许、谢(安)、王(胡之)等人的诗作为代表,与向、郭玄学的理趣相为表里;广义玄言诗分别指东晋前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趣相一致的嵇、阮的诗作和义熙后超越向、郭玄学并渗入佛学思辨理趣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6.
竹林玄学、正始玄学、元康玄学为魏晋玄学之三派。在"汉文疲敝"的背景下,竹林玄学以礼义文化为非自然,故而倡言"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玄学本质上是道家之学,他们对流于虚饰的文化批判在逻辑上成为新的文化建构的先导。从嵇康、阮籍的激烈态度至王弼、向郭的价值学说,其逻辑之演进有类于从先秦道家之"为道日损"再至儒家的道德重建。正始玄学"举本统末",其指归在于法"道"而行,趣于"同乎道"、"冥于神"之境。元康玄学"崇有"而倡"独化",其宗趣在于肯认人生之"自由"——自己由乎自己。王弼言"本无",可谓由体而发用;向郭倡"独化",则是由用而显体。虽然发论途径不同,体用不二之理趣则为共通。  相似文献   

7.
嵇康作为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 ,因其“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对儒学的激烈批判态度 ,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儒学的反叛者 ,也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从嵇康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建构来看 ,他并没有超越玄学融合儒、道价值的主流。他通过对汉末以来儒学形态的批判 ,以道家人生样式为根据 ,道家之“道”为本体 ,“作用的保存了”儒家价值 ,从而建构了一种融合儒道价值的新的生命样式  相似文献   

8.
迷惘的觉醒者──阮籍心态研究卢国栋阮籍是“魏晋风度”最优秀的代表之一。阮籍的一生是充满深刻矛盾的深沉感慨的一生。阮籍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称于世。但是这种主张并未给他的心灵带来片刻安宁。阮籍不同于嵇康。嵇康执着于“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9.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是魏晋玄学发展到竹林时期,在司马氏统治之下的特定产物。“越名教”主要是通过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面目、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现实、非毁圣人和经典来实现的;而“任自然”则旨在突显嵇康理论构建、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追求的价值取向。嵇康试图从理论上打破司马氏的思想钳制,摆脱其社会控制,实现一个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天地、社会、人性三个层面,总体把握魏晋玄学的自然主义及其与名教的关系.作者指出:作为言家口实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展现出自然“净化”名教、名教“同化”自然的思想历程和儒道双修、玄礼相济、名教与自然互补的理论倾向.清谈名士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心态和被扭曲的人格行为,恰是玄学的悲剧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11.
嵇康与嵇喜虽为手足,却是魏晋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代表,嵇康赠其兄之《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既展示出魏晋士人迥异的人生追求,亦折射出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冲淡玄虚而又理性冷峻的文字,映衬出嵇康高洁的心性和超逸的风神。  相似文献   

12.
学《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之际社会政治、名士思想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嵇康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处世原则、交友之道,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嵇康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以及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在士人中的威望和影响。然而,嵇康却因此文被司马氏集团残忍杀害。那么,嵇康真的就因为可恶的政治或一己的任性而要与同游于竹林的有着相同旨趣的好友绝交吗?当然不是,而是好友之间通过所谓的绝交来表明自己的心智、向往。  相似文献   

13.
以嵇康、阮籍思想为代表的"竹林玄谈",上承"正始玄风",下启"中朝清谈",开创了一条颇富特色的儒道互补之路.处于魏晋交替时代白色恐怖中生息的竹林玄谈,特异的政治历史背景赋予了其突出的社会本位品格.竹林玄谈在表面旷达风流的同时流露了其独特的社会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它塑造了众多高洁俊烈、风神独秀的一代名士.同时也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声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并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14.
嵇康音乐思想的根本内因是他的养生论,直接动因是魏晋玄学的兴盛,理论基础是对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化和更新,同时也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反叛.他第一次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的考察视角,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存在方式上,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张华作为西晋太康诗风重要作家,是当时能够比较好地会通儒学、玄理于政治生活实践的代表人物之一。否定张华并蓄儒道的人格与政治表现违背实际政治形势,并非公允之论。张华之死间接原因其实死于“国事”,精神内质类似于嵇康对名教的执著。他玄儒兼治的入世言行,与其他苟且随时的名士们不可同世而论。张华在兼治玄儒的道路上如乐广所言专注名教之内,与“为而不争”的玄学意识互为表里,提供了“崇有”论哲学重新展开探索的实践平台,把名教与自然的调和推向了郭象玄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阮籍、嵇康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在珍惜生命的同时展开对礼教的批判;对于人生都有悲剧意识,一方面看到人生的虚无背景,却又肯定人生.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则简直是嵇、阮狂诞自傲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嵇康两首《述志》诗,排比意象,寓物述志,表面写游仙、求隐,实质是求索咏志,既是对传统诗学言志精神的传承,又是对老庄、儒家处世方式的思考,展示了“雅志不得施”到“冲静得自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指出嵇康的音乐本体论的核心是“和”。嵇康在批判儒家的音乐美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相似文献   

20.
阮籍生活在一个动乱、伪善、龌龊的时代,内心充满痛苦。他的崇自然而斥礼法,固然是激愤之辞,实则“把礼教当宝贝”。但阮籍最大的悲剧还不在于他对礼教的似违而实依,更在于他通过咏怀、饮酒、任诞,乃至建构哲学的玄境等种种方式,真诚渴望超越而依然不能超越,依然要在龌龊的现实土地上忍受无尽的精神煎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