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高原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原汉族文化和高原藏族文化的交汇区,历来是多民族、多元文化汇集之地,因此,本地区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复杂而又多元。本文通过对青海文化景观要素的定量分析得出,青海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呈现从东部复杂多样性景观向西部简单单一性景观演变排列。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景观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特点和较高的旅游价值,应遵循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和公众参与保护等基本原则开展保护工作。以广西柳州市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保护聚落空间文化、维护乡土建筑风貌等途径加强乡土物质文化景观保护;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库、加强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等途径加强乡土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  相似文献   

3.
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社区参与式旅游开发是实现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相协调的旅游扶贫模式.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发展为实例,分析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的互动关系,指出实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目的,应当努力构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如贫困人口参与旅游规划决策咨询机制、旅游经营与利益分配机制、文化和生态保护机制、旅游教育与培训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社区参与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让当地居民有效参与到旅游规划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民族地区展示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自然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使当地居民更好的进行社区参与、在当地大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相似文献   

6.
西藏地域民族生存状态,是植根于西藏高原上的一种文化。藏族是西藏高原的多数民族,但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不只是藏族,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和人。即便是藏族,也因地域环境差异分为农区和牧区,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他们共同创造了西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西藏人文旅游资源既有整体特色,又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和奇特性,成为发展西藏旅游的坚实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效益,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西藏地域的特殊性,使其在旅游开发中特别是游客大量涌入这块生态脆弱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藏族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藏民族文化出现变异,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从而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杨振之先生提出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对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郑威 《社会科学家》2006,(4):132-135
生态博物馆以本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它的的三个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民族文化遗产和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整个社区鲜活的整体文化及其动态发展。在注重保护的同时,利用所保护的民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作为旅游吸引物,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使当地居民在旅游中受益,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可以更好地解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族群认同的意识,提升文化的自我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9.
产业演化的实质是产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是由产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的,而产业生态位就是产业与环境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共存均衡状态.所以说,产业的演化发展过程与其生态位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引入生态位理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演化发展研究,在界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位构成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其演化路径作出解释,根据产业演化发展的特点,指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生态位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藏族消费者为研究对象,从情结的角度入手,分析民族情结对藏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的影响,发现民族文化认知、民族认同倾向显著影响藏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而民族心理反应、恋乡情结对藏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的影响较弱。民族文化认知、民族认同倾向、民族心理反应显著影响本民族产品的品牌态度,而恋乡情结对本民族产品品牌态度影响较弱。另外,本民族产品的品牌态度在民族文化认知、民族认同倾向、民族心理反应对异质性品牌选择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少数民族消费者异质性品牌选择的研究思路,并为少数民族消费群体品牌选择行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性贡献,也为少数民族品牌企业提供实践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传统生态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价值维度,具体包括:生活价值——“身外的自然”的开启和拓展;方法价值——“自身的自然”的延伸和放大;精神价值——人的自我超越;负价值——人类发展的阶段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准确地理解与把握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神实质,对于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建设生态西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建构以及在其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总和,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反映人类文化的精髓。白马藏族的生态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融为一体,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民族交流,白马藏族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使得本族文化在离析和重构中获得长足发展。空间中蕴含的民俗禁忌、信仰心理、民族认同观念等通过象征性仪式、社会组织关系以及空间划分得到传承并强化,使得白马藏族社会及文化得到稳定延续。  相似文献   

13.
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而且对民族问  题有着重要影响。对它的研究一方面从学术领域拓展与深入 ,同时作为旅游资产开发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更是现实的举措。文章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指出 ,2 1世纪中国新兴的旅游产业应该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资产 ,利用现有自然资源 ,增加人文含量 ,提高文化品位充实民俗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 ,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与采风 ,在学术上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的思想为指导进行探讨与研究。只有对少数民族旅游资产的现实开发和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并重 ,才能达到关注民族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讨在旅游背景下的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机制,将村民放在文化生态演变的主体位置.首先构建了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基本模式,然后以张谷英古村落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室内资料整理,实证分析了旅游背景下张谷英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路径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社区旅游参与明显改变了张谷英古村落经济结构,导致古村落核心区人口空心化,引起古村落社区关系变化.村民旅游感知使古村落村民重新认识古村落价值,诱发出古村落内在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村民对经营商与管理者感知上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使古村落文化生态朝良性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5.
藏族青年的民族认同随着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民族认同中的情感因素因为文化环境的多元性而进一步强烈,性别、来源地对民族认同的情感因子存在影响,所学学科性质不影响藏族青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藏族青年文化习性中的宗教情感、风俗习惯和民族语言三个因素能够联合解释民族认同40.5%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16.
藏族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国家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其自身成长成才,承担历史使命。藏族传统宗教文化、新媒体传播手段、民族分裂主义思潮都影响着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为增强藏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渗透,发挥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迁移作用,使藏族大学生自觉认同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从文化研究学和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谐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学科,研究的主题是文化扩散与汇聚、文化生态、文化综合、文化地域差异和文化景观;文化地理学部门研究的内容按照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分别展开,研究要素的扩散与汇聚、要素生态、要素综合、要素地域差异和要素景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藏族文学嬗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为标识,藏族文学步入到她的当代发展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藏族文学不仅向外部世界展现了高原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并在超越个体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承担了对本民族成员文化启蒙的重任。20世纪80-90年代,是藏族当代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藏族作家在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语境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和民族文化发展求解。这不仅是当代藏族文学区别于内地同时代文学的个性所在,也是藏民族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化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文化区别特征中旅游元素的合理挖掘是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首要问题。研究发现,旅游者对现代性的感知程度与对旅游真实性的追求呈现U型曲线关系而非L型曲线关系,这主要是受旅游者自身文化以及由此引发旅游者体验动机差异的影响。这一点是正确分析文化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的关键。通过综合运用社会空间理论、旅游体验模式和原真性理论等,笔者提出5种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即文化遗址遗迹类旅游产品、文化历史建筑群类旅游产品、文化景观遗产类旅游产品、文化主题公园类旅游产品、文化演艺类旅游产品,并对不同模式产品开发的形式、内容和条件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