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回归:一个社会学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茨、卢曼、哈贝马斯等社会学家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嫁接到社会学理论中。然而,社会学“自然科学化”以及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勾联导致了生活世界在社会学中的遗忘,生活世界的遗忘使社会学的解释力遭到削弱,实证主义呈现出明显的局限以及现代社会个人的释放使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从而,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开始从热衷于“结构”分析的宏大叙事体系向生活世界回归并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趋势。这种走向不仅在社会学,而且在其它社会科学如历史学中也同样“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2.
创建和谐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个人生活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发展是个人生活和谐的重要保证.个人生活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契合点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生活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具有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三个维度。但近代以来的西方伦理学日渐偏离生活世界,往往在其中的某个维度中寻找伦理规范的合法性。胡塞尔在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分析中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伦理学价值:它为探索人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指明了方向,为伦理行为规范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引入生活世界,对胡塞尔的这一概念加以改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生活世界的伦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勇华 《兰州学刊》2006,2(3):29-30,122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潮流。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理论作为其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性支撑,提出了系统-生活世界的双层架构来分析和解决西方现代社会危机。这一理论包含了许多合理因素,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活质量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未来30年,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将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厘清生活质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梳理世界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总结世界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建设高质量生活的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系统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分裂.生活世界的领域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文化再生产、个人社会化和培养人格的领域.系统是通过金钱和权力驾御外在自然和社会组织的领域.对于生活世界,人们是作为参与者来把握它的价值和对于生活的意义的,而对于系统,人是作为观察者来考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使人们无法真正地理解生活世界的意义.马克思忽视了对于价值领域的关注,这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成为历史客观主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就生活世界研究而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路径的独特性在于站在了一种抽离性立场上,将生活世界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视对象和单独的研究客体,放在宏观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结构中加以分析和考察。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生活世界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体现着历史,人又构成了历史;历史为生活创造前提,生活又是历史的延续;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是历史的世界向人显现的方式,在时间的维度上,作为人之生存生活环境整体的世界就表现为世界的历史。在大的历史图幅之中,可以将生活世界的历史结构与历史类型划分为自然生活世界、物化生活世界、数字生活世界与自由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历史演进伴随人的生存样态和人与世界关系模式的改变,每一种生活世界都是在对前一种生活世界的批判与扬弃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而导致生活世界变革的动力性条件在于人与世界的结构性张力以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状况。从根本上讲,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变历程是人的历史性的体现,生活世界的历史辩证法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从科学批判走向社会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晚期现象学将生活世界理解为一种普全的视域,并以此作为科学批判的基础。自此以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哈贝马斯在批判吸收现代语言哲学的成就基础上,实现了生活世界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并使它成为解释和批判现代社会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张新华 《理论界》2009,(6):184-185
法治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知道相关的法律,理解立法精神,并能够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这些法律,维护好正常的社会秩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民已经形成了依法维权、依法提升个人主体地位、保护私人空间、理性行事等法治生活方式,这将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研究揭示女性生活质量的内涵,利用第二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有关数据分别从个人健康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生活质量和家庭婚姻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描述女性生活质量,并提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传统性别文化。因此,性别平等问题的探讨和现代性别文化的建构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科华 《河北学刊》2004,24(6):46-4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果道德生活采取“应然”的形式 ,必定要受到来自人性内部和多元文化外部的双重挑战 ;而“可能生活”对伦理境遇的强调 ,一方面消解了“应然生活”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另一方面则可能走向伦理相对主义。所以 ,提倡一种“中道生活” ,有利于走出“应然生活”与“可能生活”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危机导致了现代人生命意义的困惑,其为生命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现实使命,而生命教育的兴起则有助于缓解乃至解决现代人的生命意义困惑,使人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生命意义的安顿。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东传以来 ,经历数百年的磨合 ,终于由一种域外文明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影响中国人生命观念和生存形态的三大文化之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完全融合 ,是在初盛唐之间实现的 ,在盛唐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在盛唐完全定型并得以推广开来的。因此 ,盛唐诗人与佛教的关系 ,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之后对文人生活构成的影响 ,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程度。本文即从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分析盛唐诗人在感受佛教教义、运用佛教观念之后 ,生活态度由负重生活向艺术生活的转变 ,探讨盛唐文学与佛教的深厚因缘。…  相似文献   

14.
无论经济学范畴还是法律领域,都确信劳动者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计算和赔偿的。生命价值主流的计算方法有"意愿支付法"和"人力资本法"两种。尽管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并且被广泛使用,但两种计算方法都不能实现对生命损失相对合理的赔偿。因此,应在吸收两种方法合理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划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平均死亡率,估价其统计生命价值,最终确定"基准赔偿金+附加赔偿金"的赔偿方案。但是,这一生命损失赔偿方案,并不是司法部门的最终裁决,而只是对一种赔偿方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子的生态哲学包括三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即对自然界生生之理的理性自觉、对自然界生命意向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审美诉求,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核心在于重新建立一种以天人合一为价值取向、以理性自觉为重要特征、以道德实践为基本内容的理想的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刘大鹏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他一生胸怀“康济斯民”之志。时时以“上致君而下泽民”为志向。科场失利后,他“争胜礼闱之心顿减”,开始致力于文献著述,尤其注重对乡邦文献的探讨。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尽己所能保护地方文物,维护人民权利,“凡办一事,莫不以桑梓人民为念”。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变幻,他认为要挽狂澜于既倒,解民生于倒悬,使民族振兴,首先必须“省刑罚,薄税敛,施仁政于民”,以孔孟之学重整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的生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未来的希望与辉煌。而现实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让认知和理性取代了生命的存在,往往忽视关注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本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只有实现生命科学与生命伦理学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呼唤。现代生命科学与生命伦理学是一对处于共构状态下的矛盾,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有机互动,从而实现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动态平衡过程,促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闫辉 《学术探索》2013,(8):145-148
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在人本主义的生命哲学视角下,教会大学生敬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和珍惜生命,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教育内容涵盖生命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挫折与死亡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中诸多问题凸显,如教育意识淡漠、教育内容弱化和教育活动缺失等。为此,应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对生命理念的体认;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主体间性教育教学模式;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生命教育理念,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生命和伦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生命是伦理的自然存在根据,伦理是生命对其自身价值的确证。就是说,生命并非盲无目的的存在,而是具有明确价值目的的存在。恶的本质决定了恶不可能成为生命目的,善的本质决定了生命应当以善为目的。因此,生命不是以恶为价值目的的存在,而是以善为价值目的的存在。以善为目的的生命就是伦理生命,它是祛除内在恶和外在恶,追求内在善和外在善的自由存在。相对于自然生命而言,伦理生命既确证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又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