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朝长江流域城市居民和乡村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 ,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拙文所论述的唐代长江流域的民俗 ,绝大部分是从前代传承而来 ,它与唐代以前的民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研究唐代长江流域的民俗 ,使我们认识到 ,一个区域、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 ,正是其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民俗文化的核心实质是国民品格的表现 ,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内在层面。  相似文献   

2.
招魂葬作为中国古老葬俗的一种形式,在唐代极为流行。不仅民间为战死、溺死或死后尸骨无着者举行招魂葬,宫廷里也为在政治斗争中的死难者实施招魂葬。甚至进入中原的胡族也为死后尸骨无着者进行招魂葬。当时的招魂葬有三种形式:一为以死者衣物或与死者有亲密关系者的衣物来招魂而葬,二为束茅或剪纸为死者形象来招魂安葬,三为在水边为死难者以衣履招魂而归葬。唐代招魂葬的流行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唐人的灵魂观念以及夫妻合葬的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前期增多且频度增大,与此同时,上游地区却少有自然灾害。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上游地区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故少有灾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与山林、水泊争地的道路,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4.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发达,上巳节发展到鼎盛阶段,尤以娱乐性和狂欢性为主要特点。官方的重视与参与成为唐代上巳节兴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唐代上巳节以水滨祓禊、曲水赐宴、出游踏青和竞射竞渡等习俗为主。这些习俗揭示了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情感内涵,丰富了盛唐时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唐代流行厚葬,但墓志和传世文献中葬于洛阳地区的唐代士人阶层的遗言显示,一部分唐人临终有意选择将自己薄葬。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不仅可以作为墓志、传记标榜人物德行的一种途径,也是唐人对丧葬状况、社会现实进行审视的结果。个人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多藏厚亡"思想和盗墓事件多发,均是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客观上,社会抵制厚葬的风气、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可能导致薄葬意愿的产生。归葬背后沉重的葬费支出也可能影响唐人选择薄葬,在外宦游的唐人临终提出薄葬,将之作为缓和新的居住模式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故里情节之间矛盾的一种办法。  相似文献   

6.
英子 《南都学坛》2006,26(2):61-66
唐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这些群星闪烁的文人中,有的是父子相承,有的是祖孙相传,也有的是兄弟叔侄翁婿和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五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他们就是:岑文本与杜易简、杜审言、岑参、徐坚、杜甫;司空曙与卢纶、元行冲、韦述;李白与武则天、许浑、郝处俊、李阳冰;李翱与韩愈、卢求、郑畋、卢渥;徐铉、徐锴与卢郢、徐延休。  相似文献   

7.
对医待诏的起源及唐代医待诏、翰林待诏、翰林医官以及与翰林院、翰林学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证,对唐代医待诏的相关史实进行了钩沉与评述.  相似文献   

8.
钱国宏 《社区》2011,(29):29-29
在辽南的满族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生活多年,对满族的生育习俗颇感兴趣。这一“人之初”的神秘、古老习俗,折射出了满族博大精深、璀璨独特的生育文化。  相似文献   

9.
唐代雅乐在唐代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的延续使得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得以传承,唐代雅乐将民族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宗教音乐文化融合于传统雅乐之中,促进了雅乐的发展与完善。然而,长期以来,关于唐代雅乐的意义与地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本文择取唐代雅乐乐曲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考证雅乐乐曲史料的基础上,深化人们对唐代雅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唐代佛教兴盛,佛寺众多为其显著标识。但因朝代更迭及战乱兵燹等原因,其兴废变迁、榜额改易等极为寻常,而后世史籍、志乘所载,或以讹致误,或疏漏简略,或抵牾多歧,常滋淆乱。文章结合相关文史文献及佛教僧传相关之材料,围绕创建、沿革、处所等要素,对唐代二十余寺作了辑述与考辨,纠正了一些文献记载的讹误,补充了一些文献记载的阙失。  相似文献   

11.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服饰文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服饰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心理、风格、气质、个性的物质、反映,其次是特定的时代风尚、民族宗教和信仰崇拜的再现,也是对当时某种历史功绩的纪念和生动体现,代表着当时人们对理想王国的寄托、追求和向往。同时,它也以简洁的文化要素和服饰线条展示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美感的追求和社会人伦的风范。  相似文献   

12.
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贸易港从唐代的扬州转移到宋元明时期的宁波及外港双屿港,近代开埠之前又转移到上海,大致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再自南向北转移的发展趋势。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港和区域性港口形成分工协作、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文章最后从港口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腹地经济开发程度、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了推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转移和港口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修治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农田水利的重视和兴修,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对于以植稻为主的长江下游地区来说,农田水利的兴修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文献材料的记载,对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作了具体的考察,并在其基础上总结了该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唐代三峡地区的经商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代三峡地区形成了浓厚的经商风气,主要表现在大批盐商的产生、外出经商者众多、大量外来商人汇聚三峡、各类市场空前活跃。导致经商潮兴起的原因与当时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口状况、物产资源等有着密切联系。经商潮的形成对唐及以后三峡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本区多大山深谷,是南北僧人精研教义、弘扬佛法的的理想场所。佛教信仰不仅流布于通都大邑,而且深入到穷乡僻壤,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民俗生活。佛教信仰于本区兴盛的原因,一是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二是人们笃信佛教,祈佛消灾降福。此外,还与本区俗信鬼神的传统似乎也有某种关系。随着佛教在本区的传布,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与他们的传统信仰及民间祭祀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社会中,马、牛等畜产是重要的官私财产,随之就有关于畜产管理、放牧、使用等的制度、法律.在有关制度和法律条文中,涉及损害赔偿的形态有两种:一是损害官私畜产的赔偿;一是官私畜产损食他人财物或伤害他人人身的赔偿.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唐律中的损害赔偿规定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江南文人画家的交谊及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同一地域的知识群体在思维与行为模式方面,表现出一种较其他地域知识分子更为强烈的区域传承性和连贯性。中国古代文人同质群体的相互碰撞激荡,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研究他们之间的交谊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对艺术史上的这种交谊现象进行研究,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本文分析了明朝江南地区董其昌等“华亭三名士”与“吴中四才子”等江南地区画家之间的交谊,和寓居的文人画家同本地画家之间的交谊,及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