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洞书院     
彭代国 《社区》2012,(20):30-31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南康知军时.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今年1月18日,是陆象山逝世80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心学创始人,我们特与金溪陆象山研究会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这个文论专辑,以飨读者。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著名心学家。在南宋,他是“抚学”,也是“赣学”的代表。陆象山处于动荡不休的南宋,在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十字路口,他高标独帜,自成哲学体系,以其开创的“心学”,横扫陈腐之见。他的易简,他的呼唤人的“真我”主体意识,他的关于“人性”“人情”,眼睛向“下”,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程未理学的叛逆,和“要决…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现代概念,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的。800多年前虽然没有这个名词术语,但在陆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之相通的朦胧理论和实施雏形,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是不无启迪的。淳熙十四年(1187)陆象山先生登贵溪应天山讲学,一不建斋舍,学生自己结庐而居,裹粮而食;二不立学规,从容讲道,启发人心,四方学徒大集。居山五年,来见者逾数千人,甚至乡村父老也策杖来听,可见其讲学之盛。陆象山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其中心在于“心学”,而“心学”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一代巨擘陆九渊故里何处?有的说是青田桥(今桥上村),有的说是陆坊村,莫衷一是。1992年出版的《金溪县志》第45页载:“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是该乡青田(今陆访)村人。”而第493页则载:“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因其讲学于贵溪象山,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若陆坊村就是青田村,那么以上观点是同时成立的,而事实上,陆坊村与青田村相隔十里之遥!孰是孰非,很有弄个水落石出的必要。陆氏《年谱》载:“(希声)次子崇生德迁,五代末避地于抚州金溪,解囊中资装,置田治生,货高间里。为金溪陆氏之…  相似文献   

5.
陆象山的陆氏家族出身豪门,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的后裔。当陆氏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五代末战乱举家迁到临川青田村时,家道已经中落,但却始终保持了书香门第。象山先生六兄弟都是很有学问的人。陆象山并非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心学》是启示人们理解“宇宙”的学说。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王安石辩诬,知荆门军政绩斐然。  相似文献   

6.
800多年前,一代思想巨子陆象山(1139──1193)诞生在江西金溪。他一生活了54岁,除做过几年地方官吏外,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兴教、治学,即使在仕途也不忘游学、讲学,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的光芒和人格的力量,是不会受官职大小影响的,也不会受时空限制的。近年来,到金溪寻访大师足迹,探讨陆学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陆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天,研究陆象山确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陆象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位哲学大师,陆象山高扬“心学”大旗,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心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陆  相似文献   

8.
儒家人性论以性善为主。在宋明理学中 ,朱熹与陆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对之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其思想同中有异。朱子与象山分别以“天地之性”和“本心”来论证性善 ,并以此作为道德可能性的根据 ;二人又分别以“气禀”和“物欲”作为恶的来源 ,进而论证道德必要性 ;二人都把物欲作为恶的本质内容 ,都主张制欲 ,此与其反对甚烈的佛、老同道  相似文献   

9.
象山心学思想体系以“心即理”为基本命题。象山所言之“心”,既是认识心,又是道德本心。象山所言之“理”,既是客观宇宙普遍之理,又是本心所固有的德性价值之理。象山的本心思想,既受到了孟子等人的重要影响,又受到佛老的深刻启发。就如何“发明本心”,陆象山提出了“先立乎其大者”“存养本心”“优游读书”等具体的修养方法。在当代社会,象山“发明本心”的工夫论对于人们树立道德信仰、实现心理健康以及转变为学求学的态度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院,而象山书院则是弘扬陆学的书院。虽经元明清诸代,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一般概况分述如下。一、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山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会,而其共创者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①。原址在今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门人彭世昌,来贵溪寻访张伯强和张行已等老朋友。“日登山游览,见“陵…  相似文献   

11.
我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汉时洛阳设有三万人规模的“太学”,宋时登封有驰名全国的“嵩阳书院”,睢县有“睢州书院”,名人、志士讲学授业的足迹遍布全省。可是,文化繁荣的这种盛况,在近代却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省的文化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科技人员和大  相似文献   

12.
周维强 《社区》2014,(35):29-29
五峰书院藏于永康方岩寿山五峰固厚峰下的石室内。四围环绕着“五峰”。我说“藏”,因为这个书院的建筑原本就是借了寿山石室“因势利导”而成的。它始建于明朝中叶。书院西侧还有“学易斋”和纪念陈亮、朱熹、吕东莱的“丽泽祠”(俗称“三贤堂”),都是明代所建。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照禅。刘子翚不顾大慧宗杲及其儒门好友的劝导,坚持以静默为本,其“木晦于根”乃默照禅之旨。陆九渊建精舍于马祖道一曾经结庐之地,用“象山”之名掩盖其旧名“禅师山”,居象山时常说“耳自聪,目自明”等语,颇似马祖禅风,正是在此时朱子认为他找到了陆氏是禅的“真赃”。朱、陆的字号折射出儒禅之代兴,为探索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4.
一扬州向为文人荟萃之所。早在南宋理宗时,为纪念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993—1059)即创建安定书院。相继二百多年,至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扬州书院逐渐兴起。当时,即有:安定书院、资政书院、维扬书院、五贤书院、甘泉书院。资政书院建于明成化间,维扬、五贤、甘泉三书院建于嘉靖间。甘泉书院系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理学大师湛若水(号甘泉)而建。嘉靖六年(1527)湛“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于  相似文献   

15.
朱子与陆象山二人就无极太极问题产生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对“极”一字的考察略显支离,象山认同梭山的观点以“中”训“太极”,朱子则将其视为“至极”,然而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两者在义理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是南京文化的代表。提到崇正书院,不能忘记与南京文化密切相关的三个人,第一个人是书院的创办人:耿定向,湖北省人。嘉靖时期,做了明代的督学御史,南京作为朱元璋开国建都地,官制、府衙一直保留。耿定向当时督学南京,在此地创办了崇正书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陆象山的理想人格的道德柱石及立志说起,论证了理想人格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进而对陆象山“须大做一个人”、“与天地并立”的大宇宙关怀意识进行了多方位的梳理和综合。  相似文献   

18.
宋朝三百年,从经筵太学到州郡书院,讲学风行,在整个封建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格外突出,形成了有宋一代的学风文风,学术界出现了堪与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相比美的局面,其作用和影响都很大,今天对此作一回顾,不是没有意义的。一、讲学之风的形成宋代讲学之风的形成,首先是朝廷讲求文治的政策为其提供了有利气候。宋廷崇儒兴学远胜前代,因此出现了“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百人”①的景象。宋初学校未兴,国内疏落的几处精舍书院和州郡学,却是“集一时俊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既深矣。”②学校未起,讲学却在,到北宋中期,讲学渐渐蔚然成风。对于渐进兴起的  相似文献   

19.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晚岁于贵溪象山建精舍讲学,故“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是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其所创之学,自肇始至明代益臻完备,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内政不兴外患未已。面临这危机四伏的局势,封建统治者亟需安邦治国的人才,以加强对人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