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冲是一个积极参预生活、善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主要价值和赢得读者的力量都取决于对变革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敏锐发现与哲学思考。陈冲坎坷的生活经历不仅使他与科技生活、工业题材结下了良缘,还从爱因斯坦的体系中获得了“场”的概念与直觉。这就使他的小说具备了有别于一般“问题小说”、“改革小说”与“车间文学”的特点:注意对生活整体性的把握、显示出哲学概括的深度;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中复杂关系的描写,揭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典型心理。陈冲小说的“整个主题”都“包含于一定典型性格和心理的分析中”(列宁语)。但这决不意味着陈冲小说已赶上了当前小说创作的“时髦”——心态小说。心理描写、心理结构、情节淡化都不是陈冲小说的基本审美特征。但这也决不是说陈冲小说尚属于传统小说之类。与其说陈冲小说处在两种形态的小说技法的交叉  相似文献   

2.
肖霞 《齐鲁学刊》2003,(4):100-101
张资平在日本留学十年 ,其早期浪漫主义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张资平以他擅长的笔法和题材展示了五四新青年的苦闷与觉醒 ,表达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种种生存本相。张资平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调 ,应该是严肃而有特色的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杨小岩 《江汉论坛》2004,(3):112-113
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前夕,资本主义社会触目惊心的“异化”现象使他思想上感到极大的苦闷和孤独,而他又找不到摆脱苦闷和孤独的道路和方法,这样加重了他的苦闷和孤独,他的小说正是这种苦闷和孤独心境的充分的艺术表现。卡夫卡既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异化”现实的揭示者,又是这种“异化”现实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4.
牛竞凡 《兰州学刊》2006,(4):63-64,144
作为法兰西学院40位“不朽者”之一的华裔学者、作家程抱一(Franois Cheng),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摆渡人”,更是文学和艺术领域里活跃的创造者。他的诗歌、小说、书法创作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创作手法深入人心。本文从他的长篇小说《天一言》的文本分析入手,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小说的主题,指出特殊生活经历与生命感悟对其创作构成的决定性影响;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还自觉借鉴了很多西方小说的观念与手法,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世界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陈翔鹤在浅草-沉钟社时主要以“为艺术”文学观来指导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注重自我表现,大胆表现知识分子的苦闷感伤情绪。他以人道主义的眼光来赞美儿童美好的心灵,把儿童纯洁善良的天性看成是理想人性的象征。他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去寻求精神家园,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倾向。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下,他及时调整自己的艺术追求,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摆脱了前期的感伤情调,使自己小说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涌动与“沉沦”——郁达夫小说性爱主题的人文意义郝亦民郁达夫的小说,被称为贯穿着“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两大主题。而对于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深刻体验,也正表明了现代人个体生命意识的最强烈的觉醒。首先,“生”当然是个体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以“...  相似文献   

8.
陈超文 《云梦学刊》2007,28(6):106-109
韩少功在他的小说中创作出了一系列丰富而又独特的残障人物,通过具体考察他的生活遭际、学养渊源,从现实性、历史性以及世界性等三个因素来分析他对于残障人物的创作理念,即以启蒙的道义来关注底层的写作心态。这种理念和心态,源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从而受益于繁杂的阅历;源于他本人的学识历史渊源,从而受益于传统和记忆的深度;源于他本人的放眼世界的视野,从而受益于西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张继娥 《理论界》2006,(5):174-175
本文以小说《沉论》、《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分析郁达夫前后期小说创作之三大变化:从题材看,经历了从“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的变化;从人物形象看,经历了从“知识分子”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变化;从结构看,经历了从“散文化结构”到“完整情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神魔小说《四游记》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民间信仰的自发性、功利性、神秘性、散漫性等特征对其创作给予了深刻影响。尽管《四游记》等神魔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主要因素都是现实中所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却能够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各个层次的读者所接受和解读。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神魔小说有民间信仰这一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由于路翎创作内涵和审美风格的异常复杂性,人们很难以任何一种既成的理论模式去界定、规范他的小说创作。但纵观路翎的小说创作,以下几个方面应当不容忽视,或者说路翎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对现实人生生活的大胆看取和如实描写使路翎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和丰富饱满的现实主义实质内容;二是对人物灵魂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挖掘使他的小说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性质;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所特有的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以扶乩的形式,进行易性代言写作,先后以泐大师、叶小鸾等四位女性的身份写出相当数量的诗文.在这个过程中,他想象女性的生活场景,揣摩其心理,体验其情感,把文学史上的易性代言写作推向极致.这些作品应视为金圣叹的创作.而金圣叹这样特异的表演、写作经历,对他的小说、戏剧批评有直接的影响,并在其创作、批评理论中留下痕迹.他的这些作品及有关表演过程的记述.对研究清代小说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俄国作家库普林创作题材广泛,主要描写底层人的生活,其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我国的现当代文学颇有影响.爱情小说是库普林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库普林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类情感世界和存在问题的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的心理隐私和人生境遇,自传体小说也成了郁达夫的一个标签.作家对于自身大胆的抒写,无形中为其做传记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但也给人造成了辨析真伪和提炼材料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与母亲意象,对郁达夫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小说创作中,郁达夫使用了两种方式来描述母亲形象。第二种处理方式,成为他在1927年之前的散文创作的主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郁达夫时常喟叹的身世之悲与伤感情怀,反映着作家早年生活的长期贫困和母子关系紧张冲突的事实存在,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回避和怨望、乃至指责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玲 《学术界》2006,(1):215-219
爱伦.坡致力于哥特小说的创作,以哥特小说来表达他对人生产生的一种恐怖、幻灭的心理。本文指出哥特小说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爱伦.坡则强调在小说创作中场景的设计、描写,气氛的营造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地,二者结合,使坡的短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悲剧色彩。最后具体分析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探讨爱伦.坡哥特小说所反映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7.
赵新顺 《殷都学刊》2010,31(3):121-124
洪灵菲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前线》、《转变》等作品为代表,洪灵菲的创作主题是反思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个性解放思想,从而与郁达夫的创作拉开了距离。《流亡》则表达了宣传社会革命的思想。厌倦缺乏超验价值的日常生活的内心苦闷、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促使洪灵菲完成主题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李茜茜 《理论界》2013,(2):150-154
梦之心理系统由人物心理矛盾、心理流程和性格系统的变动契机共同构成人物心理流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文学作品中人物在梦境中的心理在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令文本呈现出怪诞的艺术风貌。《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志异小说的佳作,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尤其是文本以梦呈现怪诞性的书写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沈从文的创作在此方面亦对传统文学有所借鉴。以《聊斋志异》、沈从文小说中涉及梦之心理系统的篇目为例,探究中国小说怪诞性的古今演变,并由此可以窥探到中国小说在古今演变中的新变特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3-87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启人,是"心理学派"先锋实验者和领袖,她把现代主义心理小说的各种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她在创作上,对印象主义美学观有着高超的驾驭。其创作的经典小说《雅各布之屋》,通过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印象塑造人物,采用很多看似散乱的主题,以及由印象组成的各种"存在的瞬间",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讲述小说人物的内在真实。小说融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写作手法,引领了20世纪初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崔颖 《东岳论丛》2007,28(2):197-198
志贺直哉的青年时代曾有过七年学习基督教的经历,虽然随着对宗教认识的深化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最终背弃了基督教,但是因禁欲教义而产生的“性苦闷”却成了他创作的主题之一,并由此形成了反抗压制、尊重自我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