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向非衣业生产部门转移,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有十亿人口,近七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试图以武山县洛门镇为例,就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去向及形式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洛门镇位于武山县东部,是天水市武山县辖的一个建制镇,下辖17个村,1987年底有总人口18028,耕地面积14522亩。该镇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贸易重镇之称。据当地史料记载,洛门镇早在汉代就已是繁华的闹市了。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洛门镇的建设,六十年代被国务院定为全国206个重点集镇中的一个,近年来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6个重点集镇之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原始农业阶段,由于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等产品,仅能勉强维持社会成员的生存,谈不上有多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阶段进入传统农业阶段。这时,农业产品除满足农业人口本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能腾出少部分农业劳动力来从事其他活动。三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这也是农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的抽样调查,探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生产力发展,一大批农业劳动力正在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类型问题,不仅和农业现代化,而且和工业及其他行业的现代化直接有关,探讨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制约因素,能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加速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动态不一致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对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行为进行分类,分析二者动态不一致及趋于同步的影响因素,得出土地自用机会成本、劳动力城市永久收入和城市生活成本是决定因素。然后提出建立土地周期动态流转机制、信息化阶梯式培训机制和产业向中小城镇转移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再依据河南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农村经济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突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事实上,目前部分农民已经投身到各种就业领域中去,他们办工厂、开商店、搞建筑、运输、兴办服务业和发展多种经营,以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通过农村建筑队进入长春市的调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转移形式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肃昌  马亚萍 《西北人口》2010,31(5):120-124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必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以保持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稳步和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和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陕西省中部地区8个样本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中部地区村域资源拥有及开发程度、村干部素质、村城基础设施条件、距城镇距离和家庭身份等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就地转移具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重视村干部的作用,加快农村各项优势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母亲在就地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华 《南方人口》2008,23(4):45-49
依据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异地转移、分离型就地转移、兼业型就地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四种类型,他们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依次减弱。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点生态功能区北京市延庆区的1279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借助二元logit模型,基于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分析了两大类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岗位类生态补偿项目本身提供的劳动岗位质量不高,而且减弱了参与者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主动性;耕地类和林地类生态补偿项目压缩了农业生产规模,使得参与者的农业生产活动减少,同时其转移就业的可能性没有显著提高.长期来看,目前的生态补偿项目实施方式可能造成劳动力剩余和土地复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河南是有7,285万人口的大省,其中农村人口约占92%。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对我省人口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了解和掌握目前农村育龄妇女生育率的状况,分析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对于控制人口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1981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我们先后到扶沟,上蔡、登封三县的20个公社31个生产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范围涉及209个生产队的38,168人,取得育龄妇女登记表5,700份。现将调查结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小城镇外来劳动力的实地抽样问卷调查 ,考察了两镇外来劳动力的一般属性、迁移、就业、经济收入及将来意愿等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 ,系统、客观地分析了外来劳动力对小城镇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这对小城镇制定吸引和管理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随着大批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率先离开土地,向工业、商业、建筑等其他行业的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笔者就这个问题在南通县秦灶乡作了一番调查。深切地感到,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虽数量众多,但素质较低,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样一个现实、普遍而又紧迫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前政府与学术界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及人口城市化过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苏志霞等撰写的《走向一元化———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情况调查与对策》一书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作为出发点 ,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河北省 5 0 5 6样本户调查及典型调查为基础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各地农村出现了一大批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占农业总劳动力的30%左右,近年来又有增长的趋势,成为当今我国各地农村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研究、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呢?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此做了许多努力和探索,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和办法,但是随之又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迂回和逆转。为了科学、正确地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农村违法婚姻迁延深远,早婚早育现象相当严重。有些男女青年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或者虽到法定年龄而不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就以夫妻关系同居。最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汉寿县的34个乡、镇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统计,1987年,汉寿县农村共有8,400对男女青年结婚,其中未办结婚登记手续的有6,048对,占结婚总对数的72%,不到法定年龄结婚的有5,082对,占结婚总对数的60.6%。尤其是一些偏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逐步转化的新局面。在这场转化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处于重点的战略地位,但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制约其发展,迟滞着这场转化的进程。因此,如何转移、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实现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江苏省射阳县普遍实施的少生快富文明工程,不仅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推进措施,而且也  相似文献   

18.
19.
婴幼儿托育机构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支撑。以2021年河南省托育机构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供给数量、结构、质量和效益4个要素出发,对托育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增速快但托位空置率高、保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优惠政策落地见效难、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协同管理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托育机构的发展瓶颈从影响机构发展的内生性和外部性因素同时入手,围绕资金设施、人才供给、服务标准、公共政策支持、行业治理规范以及托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回应托育机构的政策需求。为使托育机构更好地满足社会托育需求,政府应从调节供给结构、支持嵌入社区、构建托育券制度等方面发力,促进托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口学刊》2015,(5):42-51
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大量劳动人口外出务工经商,以期实现个人发展和家庭脱贫致富。本文利用对河北省境内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两个连片贫困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家庭经济发展中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实证证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经济状况有显著影响,但是存在内生性问题;外出务工状况对家庭经济状况有重要影响,然而外出打工只是家庭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而非家庭彻底改变贫困状态从而脱贫致富的根本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