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依托于经济波动研究基础之上的。我们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了经济波动的系统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对207个月度经济指标的循环波动进行测定、比较、鉴别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中筛选了55个最为可信的统计指标,由此构成了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本报告将主要说明建立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内容、方法及其在经济活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分析的启示 (一)经济波动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第四讲中,我们介绍了经济波动的定义和度量.经济波动是经济活动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尽管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波动具有不同特征,但是,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预警的目的不在于消除波动,而是要根据经济波动的规律性,进行预报,并根据波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危害,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达到减轻其不利影响的目的.因此,经济预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波动的理论.在这一讲中,我们将介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介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其二,介绍经济监测的基本方法.在介绍以上内容时,我们以月度统计数据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理论探讨★《江苏统计》1999.3过建立我省经济景气循环波动监测系统,以及随之开展的全省经济波动的监测工作,对经济景气循环波动的监测和如何提高其准确性,产生了这样一些体会:(1)完整的、正确的理论是监测工作的基础经济波动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西方工业...  相似文献   

4.
经济波动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起伏现象,了解波动的周期和控制波动的幅度是宏观经济决策与控制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控制国民经济的波动可能给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损失,必须预知经济波动的骤变趋势与转折点。而经济波动的趋势与转折点是可以预知的,这就是通过一套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5.
在第六讲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并从某一经济变量的波动来分析经济波动的整体情况,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着众多的经济变量,它们之间的波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所以,只用一个经济变量的波动来反映(或代表)总体经济波动是片面的。只有构造一个综合变量才能较全面地反映总体经济波动。在这一讲中,我们主要介绍总体经济波动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既是现实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应,也是经济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利用CF滤波法对1978—2010年间中国经济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去势处理,考察了产出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以此参照系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可以将1978—2010年划分为改革探索时期和改革深化时期。就前者而言,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就后者论,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波动时有发生。国家宏观经济控制不仅需要用一套指标体系按年度进行分析,而且也需要利用一系列敏感性指标进行定期监测,使之能在经济矛盾的萌芽期及时报警,以便及时解决。因此如何使用敏感性指标来达到对宏观经济监测预警这一问题便值得我们研究探讨。我认为建立需求指标和制约需求的供给指标。相互对应的“双重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指标趋势判定法”进行分析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识的微观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需要关注。本文基于Gabaix(2011)的"颗粒假说"探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上市公司(地方主导企业)的特质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力量,分析颗粒经济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当地主导企业的特质冲击显著影响当地宏观经济波动,具有颗粒经济效应;将省级经济体扩大至各省份临界经济体、各省份所属经济区域,发现其中一些省份的主导企业对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波动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不同企业群体对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力量有所差异,从而为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识别了一系列更为重要的微观起源。经济发展中应该对微观企业生产波动给予重要关注,尤其是地方主导企业,从而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9.
陈永昌 《统计研究》1989,6(3):17-20
一、景气系统的设计 (一)监测对象的确定 从国外经验和我国现实经济运动看,监测对象宜以经济增长波动为主。目前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建立的经济监测系统尽管不尽相同,但在以经济增长波动作为监测对象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从国家到全社会对经济稳定增长都有着迫切的要求,而监测经济波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又比选择其他对象为优。从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看,经济运动存在着剧烈的波动。一次又一次的过热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被迫紧缩,已使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这种状况的调控是宏观管理所急需的。对经济增长波动的监测,除包括对国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中国国际旅游经济波动:原因、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经济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客观过程和现象,其波动有自身的规律和原因。经济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非规则的、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的一种动态变动过程。衡量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中包括实际GDP、个人收入、公司利  相似文献   

11.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流派。它突破了货币周期理论,把来自供给方面的技术冲击等意外真实冲击看作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否定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的观点;坚持货币中性主张;反对政府的干预政策。它以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的理解,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平稳,增长,何者更重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Lucas(1987)的理论模型,本文探讨了改革前后中国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福利成本,结果发现:改革前的经济波动不是很重要;但从改革后或整个样本区间看,在合意的参数情况下,中国经济额外增长1%的福利收益要小于消除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这意味着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应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关注保持经济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框架,构建一个带有时变摩擦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在考虑经济结构变化的前提下,使用经济周期测度(BCA)模型对1978-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进行研究和引起波动的因素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1993年是我国经济系统结构变化的断点,1978-1992年我国经济波动主要受技术冲击影响,其他的冲击因素具有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1993-2015年,我国经济波动主要受投资冲击的影响,而技术冲击、劳动冲击和外部冲击也起到部分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源由从单一波动源向多种冲击共同作用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较强的波动及联动性,为了合理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源泉,文章基于DSGE模型,构建三阶近似下GMM估计量和贝叶斯推断下SMM估计量,实证结果显示SMM估计量是连续和渐近正态的,并且计算时间比GMM计算时间短,因而更加有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指标,构建的模型采用SMM估计得到变量各阶矩特征值与真实数据变量各阶矩特征值非常相近,能够解释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经济波动特征,而造成中国经济较高波动的源泉为具有较大标准差的瞬时技术冲击,这对以后DSGE模型尤其解决时间序列偏短的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不确定性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探究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拓展的SV模型测算2002—2020年我国月度经济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确定性,并使用TVAR模型考察经济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确定性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分区制影响动态。研究发现,首先,经济不确定性和金融不确定性间存在交互影响,且金融不确定性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冲击力更强,但滞后性更弱。其次,相较于金融不确定性,经济不确定性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冲击效应更明显,在产出和价格高波动区制下冲击效应被进一步扩大。最后,在经济不确定性水平高增速情形下,金融不确定性的提升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起到放大作用,而金融不确定性水平的增速高低基本不影响经济不确定性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冲击。本研究兼顾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从不确定性视角解读经济波动现象,为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实证经验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谱分析的安徽省经济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测定经济周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安徽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于安徽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定义与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安徽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还比较少,故采用增长周期法,剔除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长期趋势,生成人工序列,并对其进行加汉宁窗的谱分析,得到相应谱密度曲线;确定安徽省经济波动周期分量的长度与类型,对安徽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进行回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波动是造成安徽经济周期波动最直接的内在原因。安徽省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以减缓经济波动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或“报警器”。西方经济统计学家们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探求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的研究工作,从九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经过四次较大的改进与创新,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世界各国所熟悉。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并且已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经济景气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货币政策转型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对比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规则对烫平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民币汇率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时,数量型规则比价格型规则对烫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更有效,且能够更好地减小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在货币政策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仍然不能放弃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综合运用数量和价格两种调控手段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改革以来东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比较为例,得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是:1995年是改革之后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一个转折点,在1978~1995年期间东部的波幅大于西部的波幅,而1990~2004年期间则刚好相反.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空间差异的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出口、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20.
涂巍等 《统计研究》2015,32(4):8-13
本文使用1978-2013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从总需求、产业、生产力、就业与工资、价格水平、货币与利息6个方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规律。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转型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经济周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和1991-2013年。前一阶段,主要是供给面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且波动率较大。后一阶段,经济波动表现为需求驱动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这反映了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空间上频繁迁移的特点,即宏观经济景气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反之,则迁移回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