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西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引入,近代思想家逐步走出传统的人伦道德的世界重新对“人”加以界定和把握,实现了近代“人”的观念的变革。康有为通过“以气显元”、“以物显元”和“以仁显元”三个维度的理论展开,最终在“以元解人”的思想高度上为近代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原则奠定了形而上之据,在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中实现了近代人道观对传统人道观的超越,彰显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变革自身演进的内在动因和内在生成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精神现象学》展现出包含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对自己能力的反思这三个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承认学说.黑格尔认为,只要坚持自我意识这种个体主体性的态度,那么承认都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通过斗争获得完满的解决.原因在于,承认在根本上不是人对人的承认,而是精神对人的承认,而在“自我意识”阶段,人虽然认识到了精神的存在,却不认为精神有高于自身的任何真理性.承认现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破自我意识的这种态度,进入精神这一更根本的层次.虽然黑格尔的精神本身也是主体,但它作为一种高于人的整体秩序,能为我们思考现时代的境况提供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3.
精神本体论是把人的精神作为世界本体的哲学理论.精神本体论在近代大行其道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阶级需要以外,近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精神的作用,因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潮流.笛卡尔、莱布尼茨、费希特和黑格尔是近代精神本体论的主要代表.近代精神本体论同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应该承认其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和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以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一直对进步的人类社会发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在当今的世界上,以黑格尔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就有三个,即“国际黑格尔研究者会”、“国际黑格尔协会”与“国际黑格尔联合会”.在西方、东方一些文化发达的国家里,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黑格尔哲学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他们的理论创造活动中,始终把黑格尔哲学作为注意的重点.历  相似文献   

5.
事情自身的主词化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章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它构成了接下来的“精神”章的基本理论旨趣,并在伦理、教化与道德世界形态中具体表现为关于三种自我的观念.对“第一自我”与“第三自我”,黑格尔均有比较明确的指称——前者为“人格的自我”(das Selbst der Person),后者为“良知的自我”(das Selbst des Gewissens):而对所谓的“第二自我”(das Zweite Selbst)则语焉不详.这与“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在整个精神章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是极不相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三种自我”观念的深刻理解.本文立足于对精神章“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的两个主要论题(教化与启蒙)的阐释,专门探讨了第二自我在其中的形成及对它的恰当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黑格尔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精神,并着重剖析与个人、社会、宗教密切相关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指出这三种精神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分析了黑格尔关于人的地位、影响人的发展的若干因素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指出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养成理性。文章还分析了黑格尔教育思想的三要素:“教学”、“训练”和“教养”,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的心理学和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 一、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创造称为“精神生产”。但是,黑格尔的精神生产是绝对精神的生产,生产的主体是抽象的绝对精神,而不是现实社会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生产”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8.
感性确定性是《精神现象学》的开端。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则是黑格尔哲学“开端的开端”和“秘密的秘密”。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考察,以近代意识哲学的内在性为其隐性立场,用思维的辨证法清洗掉感性丰富性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是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源。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哲学走向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向,重新肯定感性在人的存在中的基础地位,是黑格尔哲学以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实践理性的阐释,是要解决古典的群体性伦理规范与现代的个体性原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黑格尔认为,实践理性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快乐与必然性、本心的规律与自大狂、德行与世界进程,而各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在于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产生出真正的个体性,即在自身中自觉到了普遍性环节的个体性,这是黑格尔解决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立足点.如果黑格尔的论证是正确的,那么他对于当代中国思想的启示在于:既然只有建立真正的个体性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回到古代的伦理规范,才是解决现代人安身立命问题的起点,由是,当前最重要和急迫的任务就是透彻地反思与拷问传统伦理.  相似文献   

10.
人类精神世界的对话和理解必须发展求同别异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能力,其中"求同"是出发点,以便在万种风情中发现精神世界的终极目的和文明天命,"别异"使人们面对异域风情的魅惑敏锐地洞察"西方问题"与"中国问题",而不致"西方人生病,中国人陪着吃药"。在西方文明史上,黑格尔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图式,建立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范式。"黑格尔范式"既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又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范式,因为它是西方文明史与精神史的现象学呈现。"异乡人"问题,是内在于其中的"西方问题",在"异乡人"的伦理驿站,中国西方精神哲学分道扬镳,因为"异乡人"并不是一个"中国问题"。在精神世界的中国风情中,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问题",是伦理家园和伦理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化比较模式,如中道西器、中体西用、静的文明(中)与动的文明(西)、精神文化(中)与物质文化(西),还有如东方重阶级,西方重平等;东方重保守,西方重进取;东方重出世,西方重入世等.其中,“外国物质文明虽好,中国精神文明更高”的观念影响尤为久远,至今仍然占据着一部分中国人的心灵,使他们的心态难以实现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换,因而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本文介绍中国精神文明优胜论在近代的一些情况,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世纪末当代文学中的"欲望自焚者"形象是深陷于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的一类人。本文将从物欲、色欲、权欲的三个角度透视这类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性等方面分析这类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并揭示出作家们塑造这类人物形象的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劳动精神指的是以因劳称义为原则对人的劳动的属人性的精神追求。从劳动幸福的角度理解劳动精神,其实质就是一种劳动幸福精神,它的目的在于使人通过劳动超越动物性的存在而获得人的存在,使人以人的样式出场,获得人的主体性。劳动精神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普遍的劳动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这四个层次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它们在层次、主体、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差异,但是相互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每一个层次都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因此,要立足于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区别和关联来考虑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人学是近代西方“主体性”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一方面 ,黑格尔强调历史作品。人的热情、需要、利益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头等有效”的动力 ,人必然遵循理性规律创造历史 ;另一方面 ,黑格尔反人的“主体性”演绎成为绝对精神的“主体性”。他认为 ,“理性统治世界” ,作为人的自我生成基础的劳力 ,本质上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的抽象活动 ;创造历史的人 ,本质上是思维着的精神 ;而作为人的作品的历史本质是绝对精神得用人的“热情”为驱动力的精神的历史。人完全成为现实、历史分离的绝对精神工具 ,人创造只不过受制于绝对精神并在精神内部进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人历史相分离的克服 ,通过揭示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的物质前提 ,扬弃并超越了黑格尔 ,为历史唯物主义人学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精神性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志。从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既赋予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提升人的精神发展的水准,使人性在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体框架下,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完美的程度攀升,这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以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最终目的在于使人学会同自己的精神打交道,学会用多种方式去养成精神,去丰富精神,去拓展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 ,休谟对因果概念的批判使科学的哲学如何可能最终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等人之所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于他们坚执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因而认识永远是主观的。黑格尔指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体即主体”。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 ,黑格尔从这样的实体概念出发 ,揭示了科学认识的本质是概念的认识 ,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证明知识必然是科学体系 ,重建了人们对哲学之为科学的崇高信念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阐述了其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并且通过对哲学的表述把他的哲学观与康德、谢林等人的哲学观区别开来。黑格尔的“哲学”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客观精神自身运动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本体论、辩证法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是孕育了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为了摆脱近代思维与存在分裂的二元论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辩证法的普遍本体论性质及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继承了古希腊普遍的逻各斯精神,将理性视为与宇宙心灵相通的思辨,使理性由属人性扩及到普世性,预设了先于主客体分裂的绝对精神,这一理性本体以主客体的一般辩证法作为运动的基础来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以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矛盾的路径.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普遍本体论性质,将辩证理性囿于人类范围.其实,萨特和黑格尔思想中都有实证主义因素,并且都主张辩证法的内在性,但是黑格尔为了规避二元论,把这种内在可理解性的权力赋予绝对精神,而萨特则是直接给予了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人即精神,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维度,精神世界标示着人的意义世界,人生在世需要崇高精神确认。但在当代急剧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遭遇深刻危机,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个个成了只懂享乐而没有灵魂的专家。马克思哲学指认人的精神本质上是社会精神,因此,摆脱人们精神困境的合理之路在于建构一种“我”与“他者”彼此限制、和谐与共的关系思维方式,打造一种超越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从“人性共鸣”的角度,探讨池田大作有关“开辟精神丝绸之路”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三:1.挖掘和弘扬“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团结的当务之急;2.以人性共鸣奏出世界和平的基调;3.民众是形成精神丝绸之路的动力和基础。而支撑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主要是池田大作所坚信并真正领悟了的佛法的“生命的尊严”学说及其实践途径。努力在思想上以多元的观点来扩大人的同一性的根基,促进全人类作为“好邻居”、“好公民”、“好地球人”共同生活下去。行动上以人性共鸣构筑中日民众心灵交流的“金桥”,渡过目前中日关系低谷的难关。探讨池田大作思想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